從東亞思想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
一、心靈環保
以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照顧自己、照顧社會、照顧大自然,使得我、你、他人,都能健康、快樂、平安地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之中,便是現代人的心靈環保。
環境保護,這個名詞,雖然在二十世紀之末,就已經傳遍全世界,特別是科技文明發達的先進國家,凡是有識之士,都已發現,由於經濟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了人類生存環境的快速惡化,包括自然資源的快速消耗及汙染,生態資源的快速減少及消失,例如:由於熱帶雨林遭到大面積的開墾,以及各種機械排出的廢氣,加上各種生產事業造成的許多汙染源,以致形成了全球性的空氣汙染、水資源汙染、土壤汙染,也使得南北極的冰帽在急速溶化,海平面的水位快速升高,綠地沙漠化的面積愈來愈大,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愈來愈接近毀滅性的危機。所以要提倡環境保護運動。
但是,由於人類的自私自利之心,根深柢固,明明知道,破壞環境、製造汙染是自害害人的事,一旦遇到跟自己的現實利益衝突之際,或者有機會可以滿足自己的私欲之時,便會容易忘掉公益,便會不顧後果的遠憂,便會只管得到手就好,充其量只問有沒有犯法,會不會被罰,卻不容易考慮到破壞了生態、汙染了環境,對其他的人有什麼不好,對自己生存的大環境有什麼壞影響,對後代的子孫有什麼危機。因此,我常提醒世人:今天生活在地球村中的全人類,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個錦魚缸中的許多條錦魚,只要有一條魚拉了屎,汙染了缸中的水,受汙染的是每一條魚,包括拉屎的那一條魚在內。
由於人的自私心,原是生物求生存的本能,可是人類以科技文明破壞自然環境的速度太快,惡化的幅度太大,也為地球環境帶來空前的大隱憂,雖然那種隱憂的結果,也是自然規律的制衡,卻是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生存空間的大災難。
因此,我們要提倡心靈環保,呼籲全人類,都能以心靈環保的原則,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也就是自利利人的價值觀,要讓自己、讓他人,都能得到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好像一同乘坐在地球環境的一條大船上,所謂同舟共濟,各自以其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智能、不同的場域、不同的角度,來照顧自己、照顧他人、照顧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
二、東亞思想
「心靈環保」雖是一個現代化的新名詞,其實在東西方的思想領域中,凡是論及宇宙問題、人生問題、倫理問題的,多少都跟心靈環保相關,現在只談東亞思想。
所謂「東亞思想」,其涵義是指以發源於中國及印度的儒家、道家、釋家的三大主流思想,開展延伸而及於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的文化領域。
如果就其東亞地區來說,便是將印度的部分縮小到中國的範圍之內。所謂印度哲學,應該包括印度宗教的各派哲學,佛教發源於印度,只是印度哲學的一部分。印度各派哲學之中,唯有佛教哲學傳入了中國,而且中國成了佛教哲學的第二母國,中國不但接受了佛教,尤其還能發揚光大,完成了具有漢文化特色的大乘諸宗,例如:天台、華嚴、淨土、禪等,都是在漢文化的熏陶之中成長起來的,都是富有漢文化色彩的大乘佛教。所以,談東亞思想,就是以中國為母體的漢文化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之中,雖有先秦的諸子百家之說,有儒、道、墨、法、陰陽、名家、縱橫、雜家等,其中人才最多、影響力最深遠的,似乎僅有儒家、道家。隋唐時代便被三韓的朝鮮半島及日本的諸學者們先後接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與儒道思想互相激盪,經過長時間的適應、消化、再成長,形成了中國文化圈內的主力之一,儒道二家,大量運用了佛學而有了新的生機,其中以宋明的理學最顯著,即是出於現代人稱為新儒家的程、朱、陸、王諸大學者的努力;道家思想在哲學方面,似乎受到佛教的影響不多,但是在宗教層面的教典及教團方面,也有很多是採自佛教的內容。
儒道釋三家,影響到中國周邊的幾個國家,源遠流長,乃是一項眾所周知的事實;隨著儒道釋三家文化思潮的傳往韓、日、越南三國,連同文字也被介紹出去,因為他們尚未發明自己的文字,他們用的儒道釋三家典籍,就是漢文原典,尤其是儒家及佛教的思想,幾乎也就成了他們自己的文化思想。因此,我們都知道,儒家、佛家、道家,幾乎就是東亞思想的專用代名詞,乃至是東方哲學的主要內容,一直到了歐美的文化思想影響了東方,使得東方人對自己的固有思想體系,起了反省的風潮,那也就是自由民主及科學的要求,使得代表東亞思想的儒道佛三大主流,便漸漸地似乎隱退到了幕後。
不容諱言,東亞思想之中的儒道佛三家,一進入近代世界思潮的大環境後,便顯出有點老邁而不切時宜的模樣,由於新思潮的洶湧澎湃,舊思想不僅招架無力,一時間也難以適應,故有人喊出「線裝書丟進茅坑去」的反應。但是,東亞思想,畢竟是歷經三千年漢印文化的淬鍊,結集了無數先人的智慧,所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其中雖然也有不少已是古人的糟粕,卻也不能說沒有可取可用的思想結晶。所以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民主及科技先進的歐美國家,還有不少學者研究東亞思想,事實上,如果講到人文及人道,都不會不注意到儒家哲學;講到自然主義,也不會不注意到道家哲學。近世的存在主義、現象學,以及今天的後現代、解構哲學等之中,均可依稀看到一些佛學的影子,特別是新興的情緒管理學,是以心理學的角度大量採用了佛學思想。
以此可見,我們今天在全中國學術風氣最尖端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召開這次以「東亞思想傳統中的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義」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乃是極有意義的一大盛事。當然,研討古代的思想,並不等於主張復古,事實上中國學者一向主張「繼往開來」及「溫故知新」而能「古為今用」。每一個新時代的學者,都該是「推陳出新」,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論是儒家或是釋家,每一個時代所出現的傑出思想家,都會對於前人的思想,有所批判和新的詮釋,否則各家學派之間,也不可能有蘭菊競美的局面了。
三、儒道二家與心靈環保
我很慚愧,我不是學哲學的學者,擔任這項主題演說,實在覺得惶恐。我對東亞思想,雖然不能說一無所知,但僅限於皮毛。當我初出家時,我的師父東初老人,曾對我說:「古代的中國和尚,必須精通儒道釋三家之學,才能於漢文化社會中弘揚佛法;現代的和尚,更難做了,必須涉獵東西方的各家哲學、各大宗教,以及各門社會科學的常識。」我很差勁,雖然出版了上百本書,卻對於任何學問都只能知道一點點,因此,我僅知道,古往今來的東西方各家思想,都在探索申論人的問題,是以人為中心來探索各種問題,重要是內在心性的問題、心靈與肉體關聯的問題、個人與配偶家庭家族間的問題、個人與群體社會互動的問題,個人與自然環境及時空宇宙間的存亡生死、一元多元等問題。各家思想,對於這些問題的探索,雖有偏重偏輕之別,都是為了個人生命及全體環境尋求出路、尋求答案、尋求平衡,乃至尋求永恆,卻是相當一致的。
在東亞思想之中的儒家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定、靜、安、慮、得,便是以人的身心及其所處大環境為主題的。又由於孔子說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話,引起了孟子的人性本善論及荀子的人性本惡論的討論。
雖然孔子曾說人是「未知生,焉知死」,對於人的生前死後等諸問題,是不加討論的,但對於人之如何成為一個健康而有健全人格的人,以及如何建立良好和樂的人際關係等問題,確是申論得非常地多。例如孔子所說「仁」字的定義有多端:
(一)從語言的態度而言:「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訥近仁。」言語不在花巧,宜於堅定誠實。
(二)從內心的態度而言:以同情同理之心「愛人」是仁。
(三)從對己對人的態度而言:「克己復禮為仁。」對自己要自制,對他人要尊重。因此又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也就是每天出門見到任何人,都要像是見到貴賓那樣地以禮相待;遣使大眾之時,就要像是在祭天祭地那樣恭敬他們。
(四)從自利必利人的立場而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是忠心耿耿的「忠」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是寬恕的「恕」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也就是孔子「一以貫之」的仁道。由於《論語》中有「臣事君以忠」之句,後人便將忠字狹義化了,好像只有臣對君忠、下對上忠,其實《論語》中尚有「為人謀而不忠乎」,以及「與人忠」等句子,都是將己心比他心,把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置於一條平行線上,平等看待,才是把良心擺在中間的「忠」字意涵。
這種忠恕之道,也就是孔子提倡的仁道,是很難實踐的嗎?對於有心的人而言,並不困難,所以孔子要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只要「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便能完成全部人格的道德。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有實踐仁道的決心,不僅要把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平等看待,甚至要將他人的利益,置於絕對優先的地步,為了求仁得仁,不但不可為了自求生存而害仁,更要犧牲自身來成全他人,才算是仁道的極致。正因為孔子沒有機會做到「殺身以成仁」,所以要自謙地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了。
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都是表現著一個崇高的理念,那是從個人利益的私心追求,轉化到為了群體利益而放棄私人利益,甚至不惜奉獻出自己的身命,來成全「求仁得仁」的人格。這種思想,跟大乘佛教的菩薩行,是很相近的。什麼叫作菩薩?便是有智慧和慈悲的人,有智慧便不會害自己,有慈悲便不會害眾生;更進一步,為了利益眾生,便可以放棄自己的利益,故有「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誓願。私利公益的兩極,或是以利人做為利己,僅在一念之間的差別,自私的利己是精神的汙染,是心靈的腐敗,以奉獻心來利他,是精神的昇華,也就是心靈環保。
道家的老子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19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便是自然的法則,心也只是自然的現象之一。老子看宇宙人生,都是站在相反相成的立場,老子勸人若要如何,必先居於此如何之反面。故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老子對於人的私欲心,所做的建議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故又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說,人不能無私,但宜少私,人不必無欲,但宜寡欲,那便能夠知足知止而可以健康,而能夠長生久視了。老子所嚮往的是自然主義,提倡純樸,反對虛浮的繁華,希望人類的道德,素樸而不假巧立名目的爾虞我詐,所以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莊子觀察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是「形雖彌異,其然彌同也」20。這是說,萬事萬物之存在,並沒有優劣、尊卑、高下、大小的定義,只是各是其是而已。此可使人免於「羨欲之累」21。例如〈齊物論〉云:「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不是說萬物之中秋毫最大,而是說泰山與秋毫不必比大小,秋毫之末的本身便是最大。如果人人不跟他人比尊卑高下,各人自有自己的大小,便無所謂我不如人或者我高於人的比較心了。
莊子的人生觀,不同於儒家的「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也不同於墨子的「兼善天下」的人生追求,故有學者說「重生」、「養生」、「保生」,是貫穿《莊子》一書的基本思想。所謂明哲保身的思想,便是出於《莊子》的〈養生主〉所言:「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儒道兩家對於人生的看法雖有不同,其用心則都是為了人類身心的健康、快樂、平安,觀點不一,而為照顧自己、照顧社會,乃至順乎自然的目的是相同的,所以都在心靈環保的範圍。為什麼儒道兩家對人生的問題,有不同的看法?這也正是現代人應該思考和學習的重點。古人可因各自所處時代環境不同,以及對於環境所採的審視觀點不同,便有不同的發明,得到不同的價值觀。今人當然也可以如法炮製,站在現代人的立足點上,對於當今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衍生的各種問題,審慎觀察,對症下藥,給予恰到好處的因應和調適。
因我對於儒道兩家的書,讀得太少,有關儒道兩家傳統思想中的身心關係等諸問題,在這次學術研討會中,有不少專家,會有精闢的論文發表,就留著向他們請教吧!
四、佛教與心靈環保
《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可知佛教的基本立場,便是為人類服務的。佛教雖常說一切眾生,能夠修道悟道的,確只限於人類。釋迦牟尼佛是以人間的肉身成道,表示凡有人身的,均有機會轉凡成聖。佛在成道之後,最初用來度脫五位比丘的法門,稱為「四聖諦」,那便是指出人類由於不悟一切現象都是變化無常的,所以生在眾苦之中竟然不以為苦,而且為了追求無常虛幻的五欲享受,並且希望保障能有繼續不斷的五欲之樂而造種種惡業,這便是「苦諦」及「苦集諦」。佛陀所悟的便是這個無常即空的事實,轉告五比丘應當以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八正道來滅除苦諦及苦集諦,便是「道諦」及「苦滅諦」。
佛法將人的身心,及其所處的時空環境,稱為「果報體」,又分成二部分,人的身心是「正報」,所處的時空環境是「依報」,此正依二報,便是人生及宇宙的全部,而此果報的動力中心,乃是業所形成的心識,稱為業識。由業識而形成具體的人,便是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其中色蘊是物質的眼耳鼻舌身的五根,此五根所接觸的是色聲香味觸的五塵;至於受想行識的四蘊,是非物質的心理現象及精神現象。受苦報受樂報的是此五蘊身心,造惡業、造善業的也是此五蘊身心,因此五蘊所成的身心,是因造業而感得的果報,每一個人的五蘊身心所處的時空環境,也是由於造業而感得的果報,此即是說,每一個人的身命是業報體,每一個生命所處的時空環境,不論好或不好,也都是每一個生命個別擁有的業報體,此乃是一人一宇宙的生命觀及宇宙觀。
不過,若從佛的智慧來看,不論是個別的身心,或者是全體的宇宙,都不離無常的自然法則,任何一物都是無常的暫有,不是長久的恆有,故無不變的自性,故名為自性是空;五蘊所成的身心及其所處的時空環境,自性亦空。五蘊既空,凡夫所以為的我及我所有的一切,當然也是自性即空。自性空,即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真諦。若能悟得此一切現象自性皆空的真諦,便證無我的涅槃,便從苦集二諦獲得解脫。所以《心經》開頭便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佛學的基本常識,也是以心為中心,而又抽離了一切不離一切的環保思想。
若從佛學的角度來談心靈環保,便是基於離卻貪瞋疑慢等的煩惱心,而開發智慧心及增長慈悲心的立場,來面對我們所處的環境。有了智慧心,便能使自己的身心,經常處於健康、快樂、平安的狀態;有了慈悲心,便能使他人也獲得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至於如何轉煩惱而成悲智?便是勘破五蘊構成的身心,是空不是我,此有兩個結果:一是不再造作自害害人的惡業;二是當下不受苦報,縱然處身於火宅之中,猶如沐浴於清涼池內。但是尚有無數的眾生不明此理,尚被困在貪瞋疑慢等的煩惱火窟之中,所以要用此五蘊身心做為工具,救世救人,稱為菩薩行者。
當然,東亞思想中的中國大乘佛教,號稱有八大宗,那就是三論、唯識、天台、華嚴、淨土、禪宗、密宗、律宗,每一宗都有本體論、人生論、實踐論的教法,在此無暇逐一介紹。因為各宗所依據的經論不同,所持的觀點,也有出入,甚至同樣是依據眾生的如來藏心,天台宗主張一念心性具足三千(百界千如三世間),華嚴宗主張理體清淨不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同樣是天台宗派下的學者,有的持妄心觀,有的持真心觀。同樣是禪宗的第五祖門下,北方的神秀主張漸悟,南方的惠能主張頓悟。禪宗的四祖主張「守一不移」,五祖主張「看心」和「守心」,六祖主張「不著心」、「不著淨」、「亦不是不動」,他們三代之間,各有主張。同樣是修念佛法門,禪宗主張「念佛心是佛」,淨土宗主張專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同為馬祖道一這個禪師,先說即心即佛,後說非心非佛。以類似的例子看來,似乎複雜矛盾,他們的功能也都是為了自利利人。此乃出於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的狀況制宜的方便;因有不同的時空及不同的人、不同的狀況,就可採用多元化的、多層面的教法來應對,只要能夠令人的身心健康、快樂、平安就好。
若從禪宗頓悟成佛的立場而言,乃是直指人心的,凡是用文字傳流的佛經祖語,不過是修證方向的指示牌,它們本身不代表方向所指的目的物,甚至有禪宗祖師把佛經祖語,比喻成葛藤絡索,這是說,如果死執文字的經教,反叫人受困擾。但是,沒有佛經祖語,還是不行,所以禪宗的《六祖壇經》,教人依據《淨名經》(即《維摩經》意譯)的「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的開示,修行者應當「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便是「一行三昧」。六祖又依據《金剛般若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主張「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應無所住是不將一切現象跟自我中心的利害得失連繫起來,而生其心是以無我的智慧心來應對處理一切的狀況,所以,心不住法(現象),佛道的智慧便在你的心中產生功用,心若住法(現象),自己便被此法所束縛而智慧的功能就不現前了。
因此,在六祖以後的禪宗祖師們,主張「道在平常日用中」,主張喫飯飲茶都是解脫道及菩薩道,擔水打柴也是解脫道和菩薩道,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都是修行,甚至百丈要求自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因為若用無住的直心生活,便可時時都是身心健康、快樂、平安的時間,處處都是身心健康、快樂、平安的空間,所遇的人、所見的物、所做的事,也就無一不是好人、好物、好事了。所以,雲門文偃禪師也說「日日是好日」了。
五、現在我們法鼓山提倡的心靈環保
由於有許多現代人對於物欲的刺激與誘惑,不知設置心的防線,沒有布好心的保護網,所以,很容易自我失控,不容易抗拒,以致絕多數的社會大眾,每天每天都在為了盲目追求物欲的享受和名利的擁有,以及追求莫名其妙的什麼保障感,而忙碌、緊張、恐慌、爾虞我詐,失去了自己的尊嚴,混淆了人生的價值觀,傷害了他人的權益,危害了社會的安寧、和諧、平衡以及共同的安全保障,大家活得不健康、不快樂、沒有安全感。因此有很多人都在埋怨著問:「我們的社會人心,究竟是得了什麼病了?」答案應該是心靈被汙染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被現代快速度的文明所形成的生存環境汙染了。因此,我在一九九一年開始,積極倡導「心靈環保」,目的是在呼籲社會大眾,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過健康、快樂、平安的生活;人心淨化了,社會才能淨化。現代文明不是罪惡,只要人的心靈不被汙染,我們的世界便有明日的希望。以健康正確的心態,來迎合現代文明的科技生產,才能造福人類,否則,物質的享受豐富而精神的心靈空虛,就是物質富裕而心靈貧窮,對於人類社會的今天和明天,都是害多於利,甚至帶來大災難。
我自己是佛教徒,相信以中國大乘禪宗的思想,來淨化人心是直截了當的,尤其服膺永明延壽禪師的說法,不論是誰,只要當下的一念心與佛的悲智願行相應,你的當下這一念心便是佛心,許多念的心與佛的悲智願行相應,你的許多念心便是佛心,若能夠每一念心都與佛的悲智願行相應,你便證得福智兩足的圓滿佛果了。
從佛經中看,佛果位是很難圓滿的,若從禪宗的立場看,只要你能有一念心不被煩惱刺激誘惑,那一念心的當下,便跟諸佛無二無別;若以無常、空、無我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做為觀察環境審視心境的標準,當下便得解脫。只要願意留心,便見心念的生住異滅,是無常;肉體生命的生老病死,是無常;自然現象的風雲雷雨,是無常;時間的古往今來,是無常;空間的滄海桑田,是無常;乃至花開花謝、月圓月缺、榮華富貴與潦倒落魄等,都是無聲而說的無常法。
觀察無常、體驗無常,若能同時運用《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積極的心靈環保,認知一切現象是無常,包括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理現象、心理現象,都是無常。因為一切都是無常,一切便可以改變,遇到霉運惡運,不必哀怨得失望,如能以智慧來因應,加上時空因素的轉移,惡運就會離開你;遇到好運鴻運,也不必自滿得發狂,若能以智慧心及慈悲心來善於運用,還會有更上一層樓的好運等著你,如你不知珍惜、保養、培植,自然律則的成敗得失,往往只繫於一念之差。
若能以無住的智慧心,生起利益社會大眾的慈悲心,來面對無常的一切現象,觀察、體驗、運用無常的一切現象,便是修得解脫道及菩薩道。無怪乎當六祖惠能禪師聽到《金剛經》的這句話時,便立即頓悟了,也無怪乎悟後的禪師們會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事一物、任何一草一木、任何一色一香、任何一人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對於自己,不論是順境或是逆境,無非都是諸佛的無聲說法,是說的無常法。無常即無自性空,空性是不生亦不滅的,因此,凡事凡物,時時處處,都是在說無生無滅、悲智具足的實相法。一切現象既然都是諸佛的無聲說法,便不會見到跟自己有矛盾的事,也沒有得失利害的事,但有尊重生命、珍惜資源,為眾生的利益、為眾生的苦難,而生起慈悲救濟的事。這是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
照這般說來,心靈環保的工作者和實踐者,是不是一定要來學佛修禪才行嗎?答案是很明顯的,能夠學佛修禪,當然極好,我們卻不可能要等到全人類都來學佛修禪之時,才開始推動全球性的心靈環保。跟現代人所談的心靈環保,必須是在多元化的原則下,朝向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例如本講稿前面所舉東亞思想中的儒道二家,也有著心靈環保的內容。其實,凡是有心要為人類社會提供智慧,促使全人類的身心獲得健康、快樂、平安的觀點及方法,而能營造一個健康、快樂、平安環境的,都可算是心靈環保。
因此,我在國內外,推動的心靈環保,分成兩個層面:
一是學佛禪修的層面:是以有意願、有興趣於學佛禪修的人士為對象,用學佛禪修的觀念及方法,使得參與者,從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而讓他們體驗到有個人的自我、家屬的自我、財物的自我、事業工作的自我、群體社會的自我,乃至整體宇宙時空的自我,最後是把層層的自我,逐一放下,至最高的境界時,要把宇宙全體的大我,也要放下,那便是禪宗所說的悟境現前。但那對多數人而言,必須先從放鬆身心著手,接著統一身心,身心與環境統一,而至「無住」、「無相」、「無念」的放下身心與環境之時,才能名為開悟。
二是「四種環保」及「心五四運動」:是以尚沒有意願學佛以及無暇禪修的一般大眾為對象,盡量不用佛學名詞,並且淡化宗教色彩,只為投合現代人的身心和環境需要,提出了以心靈環保為主軸的「四種環保」及「心五四運動」。
所謂「四種環保」,是指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
所謂「心五四運動」,是指跟心靈環保相關的五個類別,各有四點的實踐項目,那就是: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以上兩種層面的心靈環保,已在東西方社會引起相當令人興奮的回響。除了我已在東西兩半球,舉行了三百次以上的禪期修行之外,我也在二○○○年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Millennium
World Peace Summit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Leaders)中,提出了「心靈環保」這個理念,二○○二年我又在「世界經濟論壇」(WEF)中另一次提出,同年,我向「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提出心靈環保的急切性,也被該組織明確地接受。我在參加每一個國際性會議中,都會提出這個議題來,與大家分享,也都獲得許多正面的回應。
六、結論
由上述所知,心靈環保是應該不分古今的、不分地域的、不分宗教的、不分族群的、不分生活背景的。只要有心有願的人,都需要做,都應該做。
因此我真希望今天在北京大學發表了這篇講詞之後,能夠喚起全世界的有心有願挽救人心、挽救地球環境的人士,都能投入心靈環保的工作,它的內容是極其寬廣的,是可大可小、可深可淺的。似乎也可考慮到許多不同領域,例如某某宗教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主義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哲學思想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科技文明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經濟體系、某某政治體制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生產事業及建設計畫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某某地區開發或重點拓展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等等,凡是跟我們食衣住行、教育、娛樂等相關的一切設施,最好能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相結合,那才能夠把許多的差異性利益,匯歸於全地球、全人類永續的共同性利益。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1 學術論考|下篇 論考|法顯大師對於漢傳佛教文化的影響及啟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