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行為與宗教現象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諸位先生和女士︰
首先,謝謝宗教哲學研究社的李理事長玉階先生的介紹,也謝謝他給我第二次機會,而對於諸位冒著颱風天氣的傾盆大雨前來聽講,更使我衷心感激。這次的講題是︰「宗教行為與宗教現象」,是我自擬的;不比三年前的講題「從佛教的觀點談科學」,是由李長者出題,使我有接受考試的經驗。今天是將我研究宗教的一點心得向諸位報告,並請名家指教。
雖然我是佛教僧侶的身分,多年來除了佛教,對其他的宗教,我一向抱著尊敬與同情的態度。每一位教徒認為自己的宗教是最好的、最高的,這種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也算是正常的。任何宗教都有其優點和特長,若站在各自的立場,以不友善的態度,甚至一知半解、斷章取義地批判其他宗教,這種態度就太狹隘了。這個世間已經充滿著紛爭摩擦,國家與國家之間有軍事、政治等利害關係的摩擦;民族與民族之間,有種族歧視的摩擦;各人的思想與思想之間有不同見解的摩擦;如果宗教與宗教之間也因有神魔內外之分的彼此摩擦而削減了利世濟人的力量,這是非常可惜、極其不幸的事。佛教有一句話「心包太虛」,所以如何使得彼此涵容,匯集不同宗教的力量,為造福世界而努力,應是我們宗教界的責任與目標。基於這點,對於宗教學術講座的內涵與精神,我們有無限的敬意。現在,就這個題目,分作三大主題︰一、宗教,二、宗教行為,三、宗教現象。
一、宗教
西方原本是屬於基督教文明的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昌明,近世以來,在西方有人喊出了一句「上帝已經死了」的口號之後,可喜的是宗教不再能箝制其他學術、其他思想的自由發展,而帶來了科技文明的突飛猛進。但更令人憂慮的是過分重視物質文明,摧毀了人類的精神生活,造成目前所見的西方世界倫理道德的頹廢,父母子女之間缺少孝道的倫理觀念,夫妻除了兩性的結合,沒有恩、義之情,將一切的人際關係乃至國際關係,建立於「實際效益」的功利觀念上,只有利害,沒有道義,這是非常不幸、非常可悲的現象。
不可否認,宗教充實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宗教包含的內容,遍及人類心靈和智慧的領域,超過了物質的現象世界和知識的觀念世界。因此,宗教有不合乎科學的地方,也無法全部合乎科學。其實不一定是宗教不合科學,而是科學技術尚無法透入宗教的核心。西方的一些知識分子,基於科學的認知,將他們的神及上帝與教會、《聖經》分開,神或上帝不一定是《聖經》或教會裡的神或上帝,但他們相信上帝仍然有的,而且也需要上帝,因此他們轉向東方,探討東方的宗教與哲學。今天,我能在美國弘揚中國的佛教,實源於西方人一邊對原有的基督教起了理性的反省,一邊仍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寄託之處。
東方的宗教信仰在西方社會中受到歡迎是好現象,在歐美各國的諸大學內也普遍設有宗教院系或課程,除了基督教的傳經之外,包括中國的儒家、道家、佛教,及印度的幾個教派,是他們研究的主要對象,特別對於佛教,研究的風氣最濃。最初將佛教介紹到西方的是西方人,繼之而去的是日本、錫蘭、緬甸,中國人向西方社會介紹佛教僅是最近幾十年的事。宗教在西方漸受重視,會有重振、復興的機運,可能走向所有宗教兼容並蓄、融合為一的路,只是由於各宗教對於本體論及現象論所持的觀點迥異,要達到萬教歸一的目的,尚需假以時日,這是艱難的,但這確是值得努力的事。最近國內教育部與內政部,考慮將宗教教育納入正軌的學制之內,這是適應世界潮流,值得鼓勵的事。
中國自西元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以來,破除迷信及廢棄舊道德的餘波仍在,一談到宗教就斥為迷信的人,到處可以見到。他們是唯物論者,對於無法由物理現象的觀察分析而得的任何事物,都認為是迷信。也許他們不承認是唯物論者,但他們對於精神界或靈的世界所持的態度,確與唯物論者相類似。這種唯物思想,佛世時的印度即有,中國先秦時代也有,他們代表一部分人類的意見,卻不能永遠支配這世界,而在近世以來,唯物論的共產思想太過偏激,以致嚴重影響了數十億人類生命生活的安全與安寧。因此需要提倡宗教的信仰及精神生活,凡是有理由而且有益於人類身心及社會國家的宗教,均值得信。信可分為證信、解信和仰信,科學的屬於分析性的證信,宗教的則有內在經驗及靈蹟感受的證信。接受知識理論的影響及說服者,稱為解信。不由親自體驗,亦不需理論的邏輯做媒介,以為相信先知先覺者的啟示,以及神佛的不思議力量,乃是天經地義的當然之事者,便是仰信。宗教徒中的多數即屬於仰信,既為仰信,便不得要求用物理分析的方式來說明。因此,孫中山先生有「知難行易」的學說,鼓勵人們先以仰信的態度來實踐先知先覺者的啟示。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多少帶有若干迷信的色彩,日行而不知者,比比皆是,例如知道一碗米飯有多少熱能的人有幾?對絕對多數的人而言,吃飯也是迷信的行為。如果一觸及宗教問題,沒有加以探討和了解,就持排斥的心理,這是非理性的,也是太偏激的心態。
現在,就宗教這個主題,分作五個項目來講︰
(一)原始宗教
自有人類便需要宗教,宗教本是一種現實的利益與經驗,不需要理由。任何高級的宗教,一開始均和原始的宗教相接近,原始宗教只有宗教行為和宗教現象,沒有理論的基礎與哲學的背景。宗教有體系、邏輯思想和理論觀念做為背景,大約在第二代、第三代後來的人加以安立的。原始宗教的崇拜有三︰
1圖騰崇拜
圖騰是原始民族的偶像崇拜,他們以和他們的生活及生存有密切關係的某一種自然物——動物或植物——做為特定的崇拜對象。他們相信被用作圖騰的某種物,具有保護作用,或者是自信其祖先源出於某種動物。如中國人的十二種生肖均為動物,就是屬於圖騰崇拜的陳跡。圖騰崇拜的近世遺跡,仍盛行於北美的印第安人及澳洲的原住民中。
2祖神崇拜
相信自己的祖先源出於某種動物的圖騰崇拜,也是祖神崇拜的一種。
其次是指特定的神的祖神崇拜,這特定的神,為其民族發源的第一祖先。如日本神道教的天照大神,甚至基督教的耶和華,是創造人類的祖先,是最高的神,稱之為「父」、「上帝」,也是屬於祖神崇拜的類型。
第三種是特定人物的祖神崇拜。如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祭祀黃帝軒轅氏。成立不久的軒轅教雖不是原始宗教,卻是由祖神崇拜發展而來的。這特定的人,有的是民族英雄、忠臣義士、孝子節婦,如中國民間崇拜的關公、岳武穆、華陀、媽祖、保生大帝等。每一宗族,甚至每一行業都有其祖神崇拜。
第四種是特定的人體器官,例如崇拜生殖器,以男女生殖器象徵天父及地母,為人類所由來,此為祖神崇拜的另一型。
3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有四種︰地水火風。
大地能夠生養萬物,人類依地而居,感激禮拜,漸漸地擬人化、人格化,就產生了中國民間「土地公」的信仰,土地公廟,到處都有。也有人拜石頭,如「泰山石敢當」。張良遇到黃石公的傳說,想係橋下的石頭,給了他啟示,迄今仍有拜黃石公的。由於某塊石頭在某一時期,有某種的靈蹟,遂成為人們膜拜的對象,這種情形在西藏、日本,乃至美國都有。屬於地的崇拜之中尚有山神及草木神等,例如中國的社稷神,便是樹神及穀神。不是樹本身是神或有奇特的異能,而是有一些如佛經中所說的「依草附木」的精靈,這些精靈,也可稱之為鬼神,依附著某一物體而顯現其能力。講宗教,如果否定這些靈體鬼神的存在,宗教就不能成立。而這些山、石、樹、木,不一定每次都靈,也不一定對每一個人都靈,鬼神不在的時候就不靈,對於信得不懇切的人,也不靈。所謂靈驗,是以自己的信心,加上外在靈體力量的感應,才有效用。對於鬼神的觀點,我的立場是承認有鬼神的存在,但不要執著他,不要依賴他,不要和鬼神打交道,所謂「敬鬼神而遠之」,否則鬼神會給你解決若干困難,也會給你帶來困擾;一切災難,均係各自的業力所感。鬼神不能改善命運,因他不能代你償還業報。
水是生活中不可缺的東西,有時卻河流氾濫成災,或者海水倒灌,威脅生命。既為人們所迫切需要,也是人類所極端畏懼的。其力量操有生殺之權,初民便對水流產生求助的願望,擬人化的水神應運而生,有水之處即有神。例如海神、江神、河神、川神、溝神,甚至池有池神、井也有井神,這些都是屬於水的崇拜。希臘的神話有河神畢尼厄斯(Peneus),又有身兼泉神、川神、湖神的普西頓(Poseidon)。印度的傳說有河川女神薩羅婆伐底(Sarasvati)。中國《楚辭》中有許多水神,〈天問〉中的雨神叫萍翳,水神之名尤多,〈遠遊〉中的海若,〈九歌〉及〈天問〉中的河伯,〈九章〉中的陽侯等。巴比倫的水神叫雅(Ea),羅馬的河神叫梵爾托奴斯(Volturnus)。
拜火的信仰,同水一樣源於人類的需要。中國人稱香火綿延,代代相傳。古希臘人以守火為奉祀祖先,所以家有家火、里有里火,有部落之火、邦國之火。印度的火神名叫阿耆尼(Agni)。佛陀的大弟子中如迦葉三兄弟,本是拜火的外道。巴比倫的火神叫基比爾(Gibil)。
風有風神,印度有暴風神馬爾珠(Maruts),風神窪尤(Vāyu)。巴比倫的阿大的(Adad)是風神及雷雨神。中國的〈離騷〉及〈遠遊〉的風神名為飛廉及風伯。傳說中的孔明借東風,人們如相信孔明借得到東風,自然也能相信有風神主宰風的行動。人類之中既有所謂「呼風喚雨」的能人,自必也有職司風雨的神了。此外尚有天體的星象崇拜,形成了後世天文科學的發展。
(二)有神的宗教
有神宗教,又可分為四類︰
1多神教
第一種是原始的多神教,是一些有較大神力的神靈,各自在宇宙的一小部分之中產生若干力量,神與神之間不相繫屬,沒有縱體的組織,也無橫面的彼此聯絡。比如希臘神話中的諸神,各有所司而互不相屬。臺灣的千歲王爺、媽祖、清水祖師、恩主公、濟公等,也是各不相屬的,上面也沒有一個統御諸神的大神。各部落民族的祖神崇拜,各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及魔神各不相同,往往甲族的保護神,便是乙族的破壞神及魔神。自然崇拜的諸神之間,不相繫屬,沒有關聯,便屬於原始多神教的類型。
第二種是開化的多神教,像文明社會有組織、有隸屬關係一樣,神界也有較高的統御者,如中國的道教,以玉皇大帝或元始天尊統轄諸神,帝王的中央集權大概和此宗教的信仰有關。玉皇大帝下有許多神,太白金星、呂純陽、瑤池金母。傳說中的關老爺掌管南天門;中國人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在一年之間的善惡情形,三十夜晚把灶神再請回家裡供養。道教以為各地方有土地公、城隍、龍王等,皆是受統轄於玉皇大帝之下。另有印度的婆羅門教,以梵天為世界最高的創造者,統轄諸神,一切由他所生,由他所化。開化的多神教的神,多半人格化、具有大力量,是人形的神。
2二神教
有很多宗教,有二神教的特徵,代表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的兩面。善神與惡神或魔神,彼此對立與鬥爭。惡神、魔神多半是邪惡、破壞、災害的,好比有流氓就有警察一樣,善神有監督、保護的作用。如波斯的祆教,光明之神永遠和黑暗之神鬥爭。中國有善神及惡神的觀念,但不是特定的,也沒有形成宗教。事實上,一般人無法辨別善神或魔神,魔不一定是青面獠牙、可怕的形相,有時魔是戴著很好看、很斯文、很和善的面具,這好比地痞流氓也有慷慨助人的一面,但他們是不能被得罪的,如果得罪他們,你便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在必要時,他們是不擇手段的。基督教的《舊約》也有二神教的色彩,自摩西時代到王國時代的猶太教,他們的保護神耶和華兼有善惡兩種性格。至先知時代以後,便將惡的性格,分給了撒旦的名下,耶和華與撒旦——所謂上帝與魔鬼——處於敵對的立場,分別統治著善惡兩個世界。
3一神教
一神教的信仰,認為宇宙有一個最初的開始,上帝便是開創宇宙萬物的第一因,由他繁衍孳生,創造一切星辰及地上的萬物。所以這個上帝,必須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是全知全能,可以自由主宰、支配一切的。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阿拉、印度教的梵天。一神教的神具有人格化的表徵,有瞋怒、有博愛,與人類的習性相似,有愛瞋之心,便有煩惱,未得解脫。
4泛神教
泛神教者崇尚天,崇尚自然。他們依其哲學思想而構成宗教信仰,是基於理性的考察而得到情意的寄託。泛神教是人文主義的,以人為本位,注重現實,採取中庸之道,不走極端。他們的「上帝」或「天」是抽象的,沒有人格性的神,將之與自然同視,是具有大力量的,對萬物有生養、愛護之恩。他雖然沒有具體的形相可現,他的力量一定是遍處都有的,不是冥頑的自然之意。斯賓諾莎則主張人應敬神,但不必向神祈求。中國人常講的「好生之德」,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49這種法天的觀念,即是泛神的信仰。
(三)無神的宗教
無神論者有兩類,一是從心理現象、物理現象解釋一切,以唯物論的科學方法與觀點來說明宇宙和人生,不相信有神的存在。他們不是宗教,只是無神論的思想。
另一類無神的宗教是指佛教。《阿含經》中︰「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所以佛教站在緣生性空的立場,主張無我,否認有個常住不滅的靈魂。依據佛教的緣生論,認為宇宙是眾生共同的業力所感,眾多的因緣所形成;世界是由時間上無數的異時因果關係、空間上無數的互存關係所組成,沒有所謂主宰的、創造的神。佛教將眾生分為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及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共計稱為十法界。這種十法界的分法,是否有科學的根據,值得研討,但佛教將品類不齊的眾生,從佛陀以迄地獄,無不算作一切眾生,而納入平等的系統,一切生命型態雖有其等級與層次的不同,然而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
土地公、城隍爺、媽祖、民間受人祭拜的神,佛教將之歸類為十法界中的鬼道或天道的眾生:福德不足的貪鬼,在餓鬼趣;少財鬼得自由生存於一定狀態的境地;多財鬼或有福德的鬼,即為天趣或空中的神;餓鬼自顧不暇,無能助人。少財鬼益人者少損人者多,多財鬼隨其不同福德力而多少有一些力量,可以幫助人。而事實上人世間也有人類似鬼神的地位者,例如有的人很有財勢威德,也常能做樂善好施的功德,這應該便是活著的神。沒有福氣、苦苦惱惱,又常做壞事,誰沾上誰倒楣,這是餓鬼。鬼多得是,我們常聽到的自私鬼、賭鬼、酒鬼、色鬼、厲鬼等都是。而將基督教的上帝與魔鬼,均歸屬於天類,因為印度所講的天(Deva)有地居天、空居天及禪定天之分,一般宗教的天或神,僅屬佛教所說地居、空居及禪定天。佛經中將天的層次分成二十八種,這個數字乃是方便之說。
佛教以因緣及因果的立場主張無神論。屬於眾生自身行為的先後因果律,加上因緣的和合,而產生一期生命的現象,而這現象也非永恆性的,是無常而會改變的,時時改變、生生改變。因此,一切眾生可能由最低級的層次昇華到最高級的層次:行善修福可以再生為人或生於天;做惡多端會下地獄或投傍生異類。沒有外在的、特定的神可以支配個人的生死和升墮,也因此佛教認為每一個人都可以努力修行成為慈悲濟人的菩薩,或圓滿究竟的佛。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佛是無上最高的眾生,卻不是獨一無二的。
佛教不認為有唯一的神,但並不反對其他宗教所宣稱的「獨一無二」的說法。事實上,有的眾生是需要這種獨一無二的神之信仰,例如美國是先進的民主國家,但在美國人民的潛意識內,對於國王之類的特殊人物仍極有興趣;另外,如君主立憲的英國、日本、泰國等人民的國家元首仍是國王。這在佛法上稱為「方便」,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非究竟的設施,眾生需要上帝,菩薩即以梵天王身而為說法教化,經有明文。有一次,我講《維摩經.佛道品》,說到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現為刑官、惡王、淫女、五種無間罪業,入於魔道等。有位居士很奇怪︰菩薩是慈悲的,怎麼會是如此?這並不稀奇,眾生應該接受怎樣的方式教化,菩薩就化現眾生所需要的。這好比父母打孩子、老師打學生,是為了孩子、學生好;而有的人也確實需要打,非打不可。今日的教育心理學家,普遍反對打罵,自有他的道理;但是,矯枉過正便養成了兒童不受教化的嚴重問題,這是凡夫的難題。佛菩薩的悲智無量,不會有問題,所以示現為神而稱獨一無二的創造主,佛教並不以為沒有原因。佛教主張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只問動機是善、結果是眾生獲益,不問其如何說與如何做,這是方便。
(四)民間信仰的宗教
民間信仰的宗教,是由風俗形成的信仰。西方一些近乎唯物論的無神論者,儘管不信上帝,一生卻至少有三次進教堂的宗教行為,那便是初生時要命名受洗,結婚時要上教堂由神職神父或牧師證婚,死時要請神父或牧師禱告;或者為了社交活動,參加他人的婚喪等等宗教儀式時進入教堂。臺灣的拜拜,小地區有小拜拜,大地區有大拜拜;在同一地區的居民,家家都拜之時,縱有不是虔誠的宗教信仰者,也必依照慣例隨俗為之。臺北市有幾座寺院,每天有人去做佛事,為去世的親友、眷屬誦經,他們不一定即是正信的佛教徒,也不一定相信出家人誦經可以超薦亡靈,但不做的話,於心不安,恐怕受人批評。這種沒有宗教信仰但有宗教行為的事實,是風俗習慣養成的民間信仰,也沒有什麼不好。
中國人如遇到遷宅、破土、安床位、出遠門等大事,相信有吉日、凶日,往往會查看曆書或請卜者擇好日、選時辰,否則大凶日舉事,或在太歲頭上動土,不是好玩的事。西方人由於耶穌蒙難的傳說,有「不吉利的十三號」、「黑色的星期五」之說法;旅館十三號的房間大家不喜歡住,星期五忌諱出遠門。日本及臺灣的旅館及大樓,往往避用四樓及四號,因為四與死的發音相同。這在今天,可以說是可笑的迷信,也可以說是無可厚非的風俗,有宗教的成分,雖非特定的宗教信仰,卻屬於宗教行為的範圍。
(五)經驗形成的宗教信仰
所謂經驗形成的信仰,是指有些人或有些地方,本來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在經驗到不可思議的奇蹟之後,他會相信,而且信得很懇切、很堅固。這種例子很多,比如整棟大樓失火,好多人被燒死了,照常情推斷,你應該死卻沒有死;兩車相撞,車子稀爛,而你卻好端端地躺在地上;飛機失事,你竟是唯一的倖免者;遇到疾病,醫藥罔效,醫生宣告不治,而你在一個特殊的經驗後,或一段時間的祈禱後,豁然而癒。這種在危急特殊的情況中,發生了奇蹟或見到了神蹟,或因情急時呼求神的賜助而得到感應,或念佛菩薩的聖號而得到救援,在古今中外的各宗教都有。
我曾遇見一位姚先生,他告訴我有關他信佛教的故事。他說,他在抗戰時因做敵後工作,曾被日軍俘虜去,臨到要槍斃時,他在情急之下忽然靈機一動拚命地念「觀音菩薩救我」,才念數聲,執刑的憲兵便喊暫停,並下令緊急撤退。原因是國軍的部隊正好到了,同時日軍也希望問取口供。他被帶到另一個地方,問不出名堂來,又要把他拖去槍斃時,他再度懇切地念「觀音菩薩救我」,結果情況又有了變化,因為有幾個日軍被國軍俘虜,所以願以雙方交換俘虜的方式,把他要了回來。
我問他想不想知道一些關於佛菩薩的道理,他說不必懂道理,他非常相信觀音菩薩,就是死心塌地相信,沒有誰能動搖他的信心。在基督教,類似的例子也很多,這種人的信仰非常堅固,信心絕對沒有問題。
個人是如此,一個團體或一個地區的人們也有這種情形。在某一個地方遇到如大火、大水、大地震、大暴風、大疫癘、大蟲害等大的災難時,雖在隔鄰或在隔岸,卻能夠逢凶化吉,沒有造成大的死亡或災害,是由於某種因素的關係,這因素便會成為人們信仰的原因。
如乾旱時,人們祈雨而做宗教活動,做了之後喜獲甘霖。或者得到某種媒介的預示凶吉,預先防備災難的降臨。先做了宗教的活動,而避免了災害的發生,那麼該地的人們,便會產生由經驗而形成的信仰。
二、宗教行為
以上是宗教的分類,接下來探討宗教行為。分作三類,介紹如下︰
(一)祈禱
1個人與個別的祈禱
祈禱可以說是自有人類的生活以來,就已發生的一種求生存的本能,人在危急之際或絕望之時,他會祈求奇蹟出現,因而有了祈禱的行為。一個被父母帶上街的幼童,結果因為貪玩走失而發現他已離開了父母之時,會本能地哭喊爸爸、媽媽,這便是祈禱,是尋覓、求救的呼叫。我聽到過一個留學日本的女孩子,在入夜後的東京街頭,遇到小流氓圍上來,她一害怕大聲喊「哥哥救我」,小流氓聽了,以為她的哥哥就在附近,便被嚇走了。事實上,她的哥哥是在臺灣,原來,自小兄妹相依為命,她依賴哥哥慣了,縱然離哥哥而到了外國,哥哥仍是她的保護神,而且真的管用。祈禱的行為不必教導,人在無援無助時,自然而然會祈求有大力量的人,沒有人可求時,便會祈求於神。
比較常見的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願望而做的祈禱,比如為求生意興隆、為求疾病早癒、為求消災免難、為求平安、為求子嗣等而做祈禱。清朝最後一位狀元,江蘇南通的張季直,到了四十五歲還沒有子嗣,有人建議他祈禱觀音菩薩給他送來貴子,雖然張狀元一向是信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儒者態度,他仍然接受別人的建議,寫了疏文禱詞交由夫人去寺院祈求,不久果然生了個兒子,名叫張孝若,從此他便特別相信觀音菩薩,為表示還願的感謝,起了一間觀音院,就在我出家道場狼山背後的地方,並以蒐求珍藏古來的觀音畫像聞名,不但信奉觀音菩薩,也信佛乃至土地公、城隍爺等。祈禱的效驗是發於祈禱者的精誠,由於自身的心力對於外物的感應而得。所以,經常祈禱的人,比起不大祈禱的人,一般而言,容易得到宗教經驗。
2部族全體乃至政府朝廷的祈禱
通常為了祈求豐收,在古時或現代的部落民族,就有為求豐收或獵取更多的野獸而做祈禱。或為了氏族、國家或地區性普遍的災難而祈禱,如為了解除瘟疫疾病或乾旱,乃至消弭戰爭、免除天災人禍而有大規模的祈禱活動。在我的家鄉,一遇到乾旱,祈禱的方法,有的塑製泥龍,有的把城隍爺抬到外頭曬太陽,整天地曬,一直曬到他受不了就會下雨。我就親眼見到一尊木雕的城隍像,曬到木頭流出汗來,這種祈禱法很特別。還有民間的建醮,如平安醮,就是一地區大規模的祈禱活動。
(二)祭祀
1用儀式及供品遂行宗教的崇拜
中國儒家的《禮記》,記載很多關於祭祀的典制。《禮記.中庸》︰「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郊是祭天,社是祭地。又《禮記.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牛羊豕三牲具備是太牢,只有羊豕無牛是少牢,今日的祭孔大典仍用牢為祭品。古來的中國,有國家的天地之祭、宗廟之祭、諸侯之祭、鄉里之祭、家庭之祭,祭天地、神明、祖先,所謂祭神如神在,所謂慎終追遠,皆為祭祀的觀念所做的定義。
印度婆羅門教有三大綱領,主張《吠陀》天啟、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所以離開祭祀,他們便無法生活。四《吠陀》聖典的內容,皆是以祭祀為中心,《莎摩吠陀》與《夜柔吠陀》詳細記載施行祭禮的方式。基督教《舊約.摩西王書》中有祭典、祭師長的規定,有獻祭、燔祭等供品的規定,這和婆羅門教有類似的地方。
佛教的禮懺儀、念佛儀、放生儀,尤其密宗的各種密法儀軌,規定了如何設壇、如何修持、如何修供養等,亦與一般宗教的行為類似。
2用身口的行為遂行宗教的崇拜
初民的歌舞,乃至繪畫、雕刻等藝術,大抵皆出自宗教的崇拜,後來才漸漸獨立與宗教分家,發展為純藝術的活動。通常的讚歌,是口唱的,中國在殷商時代,就有不少祭祀祈禱的口頭歌詞,六經中的《樂經》雖亡失,《詩經》中的〈周頌〉是宗教詩,〈雅〉中的祭祀詩就是為宗教服務的舞歌。印度四《吠陀》的《梨俱吠陀》含有一千零一十七篇長短不一的祭祀聖歌。《舊約》詩歌、雅歌,佛教的梵唄偈誦都是宗教儀式中的讚歌,表達人們對神佛的崇敬情感。
表現於身體的宗教行為是舞蹈。因為祭祀祈禱以及向神鬼獻媚的種種動作姿勢,往往需伴有節奏的音樂,便成了歌舞合流的事實。宗教舞蹈,可分作娛神用的及擬神用的兩種,以故事方式演出者,大致是為娛神;以象徵神的姿勢動作為了降魔驅邪而演出者,大致是為擬神。中國戲曲中的《八仙過海》是取材於道家的故事;《天女散花》取材自佛教的《維摩經》。最近有一位現代舞蹈家諶瓊華女士模擬了敦煌壁畫的天女舞姿,編了一支《千手佛》舞,已由娛神、擬神的性質而成了純藝術的表現。迄今所見的印度及泰國的民族舞蹈,尤其和宗教有密切的關係。
(三)戒律生活
人皆可以為堯舜,眾生皆可成佛。但是,堯舜的行為即是成為儒聖的標準;佛的言行即成為佛教徒的標準。因此而有德目,而有戒律。戒律,是指生活行為的準則,依之而過踏實規律的生活。如果是基於人生的理想、堅強的信念,投身於自己信仰的宗教教團,大家共同生活,並且一同舉行宗教的儀式,那他們應該遵守的戒律,比起一般的教徒,戒律的要求是更嚴謹的。
儒家的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教忠、教孝等的德目,無非是要求人之所以為人的義務與責任。遵守實踐這些德目,提昇個人的人格,可以維繫社會的安寧,增進人類的幸福。所以,也可算作戒律的一個類型。
據《舊約》的記載,「摩西十誡」是由耶和華賜給摩西做為猶太人的行為守則,前四條是宗教的,後六條是倫理的,可做為一切人們做人的準則。而一個穆斯林除了有五大責任,要守七項信德之外,尚需遵守四誡︰1.不為不名譽的事,2.不吃豬肉不飲酒,3.不放高利貸,4.不違抗真主阿拉之命。
佛教的戒律,有在家、出家之分,又有小乘、大乘之別,有為保持人及天的道德標準而設的五戒十善;有為出離三界火宅而設的五等出家戒;有為行菩薩道之自救救人而設的菩薩戒。一般在家信徒應遵守三皈、五戒、十善。三皈是︰皈依佛教主及一切佛,不再皈依其他諸神;皈依修道成佛的方法和道理,不再皈依外道的邪說;皈依佛教的修行者並以佛法教人修行的老師,不再皈依其他邪師。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屬於身三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屬於口四善業;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屬於意三善業。持守而多分不淨,生為人中的普通人,多分淨生為大福德人,全部淨則生為天人。出家的比丘戒,根據《四分律》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這是五戒詳細的開分,有較高層次、較嚴謹的要求。消極方面,有防非止惡的作用,稱為止持;積極方面,有二十種犍度,積集一切善法屬作持,這是律。戒中有律,律中也有戒,戒是條文的規定,律是如何來持戒、犯戒後又如何懺除之說明,犯戒之輕重及受戒持戒的判定和執行,均屬律的範圍。
很多人以為宗教的清規,扼殺人性的自由,並將儒家的德目,稱為吃人的禮教,這是似是而非的看法。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一個人沒有做人的原則,一個社團沒有共守的規約,一個國家沒有應守的法律,一個宗教徒沒有當守的戒律,我們的社會會成什麼樣子,那真不敢想像。當然,如果你的道德修養到了如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踰矩」的程度,自然可以不要製成條文的規律。佛教中禪定中的人,自然不犯戒,稱為定共戒;已得解脫的人,也就自然不犯戒,稱為道共戒,對這兩種人而言,戒律的條文便是多餘的事,不然的話,必須遵守戒律。戒律的功用,不唯防止信心的腐化,更有積極增進人類幸福的功能。
三、宗教現象
(一)降靈現象
普通人很難具有超人的力量,若在體力或心力上有了超乎常情的能力,則不出於兩種原因:一是自己如法修行,能夠開發智慧並增強體能,來突破體力及心力的極限;另一是外來的神靈附身,也能使人有異常的能力,這便是降靈的現象。降靈的現象,可分作兩類︰
1請神降靈
請神降靈,可分作二類:
(1)請神降靈冥佑:不一定希望神靈當場顯現,來指示什麼和表現什麼,只是祈求神在冥冥之中的加護,所謂「祭神如神在」,有人在出門之前,先拜祖先以及觀音菩薩等,祈求保護。有許多信徒,每次出門談生意,投標下決心之前,必去數處神廟求好運。還有,中國人在農曆年前的送灶神、請灶神,以及一年一度或數度的祭土地、祭祖先等,都含有請求冥中保佑的信仰在。
(2)請神降靈解惑或救難:通常通過兩種方式來降靈示現。
第一種是用卜筮為媒介︰古時候的人們,由於敬神尚鬼,所以無論大小的事,都須取決於占卜。中國最初的甲骨文字,就是刻於龜甲、獸骨上做為占卜用的禱詞,即使現代的文明社會,人們也經常利用占卜解決疑難。除了初民用龜甲獸骨,後用易卦占卜,或用星象占卜,或用蓍草占卜等,另外尚可以用很多的方法,唯其多半仍須通過術士的咒術或道術,例如︰
a.使用特定的道具觀察︰像數年前有一陣子在臺灣盛行的碟仙,用一種道具,請鬼魂降靈,幾乎成了一種宗教式的遊戲。吉普賽人善用水晶球做媒介,能夠觀察到人的過去與未來。有的用圓盤、鏡子,以及竹籤、杯筊、木乩等。
b.用火觀察︰從火頭、火的形狀,及顏色的深淡變化等見到神靈顯現和啟示。
c.用水觀察︰由水中看出占卜的事相。
d.用香頭觀察︰在點燃後的香頭煙路中,占卜吉凶。
e.用熔錫觀察︰有人能以熔錫倒在冷水中凝結後顯出的紋理上,看到所要占卜的事物。
f.求神靈降夢︰臺北的仙公廟,即有專供人去求夢解惑的房間。
第二種是經由能與神靈交通的靈媒︰由於宗教上的祭祀祈禱活動,加上為了向神明請示疑難問題的解決,自然地產生了能夠溝通神鬼的人,那便是靈媒、巫祝、占卜的專門人才。在中國內地,有所謂童子的覡(男巫)及師娘(女巫),臺灣則流行乩童、牽亡魂,牽亡魂的人能走陰差到陰間探查亡靈的下落。這些靈媒用某一種特定的儀式或方法,請神降靈,也有一些小小的靈驗,在神降靈時能解決人們的疑難,能看病處方,預告吉凶。不論是請神降靈或神靈自降,他們的靈驗,即使是有大力量的鬼神,在時間上不會久,在空間上也不會大,何況大部分是依草附木的小鬼神。不信其有,固然不可;若堅信其可靠,則大可不必。
2神靈自降
(1)降於人夢:普通人由於心理上、生理上的因素而做的夢,是沒有意義的。今天《中央日報》第八版有一篇文章,關於夢的分析,是一位中興醫院的林景福醫師,以其近乎唯物論的醫學觀點,完全以生理、心理的現象來解釋夢境,在一般情況下,此種理論是可以建立的,但不適合解釋所有的夢。包括一切的靈體、神靈或死去的人,自降於夢,它們是清晰、預示、靈驗的夢,無法以生理因素或心理因素的觀點解釋的。
靈驗的夢,又可分為睡夢與醒夢:
a.睡夢:有些人在睡夢中清楚地見到死去的人或神靈,告訴些什麼,預示些什麼,或者使人進入一個境界中;醒後真的會發生與夢中所見者同樣事件。有一位監察委員祁大鵬先生,他是名地理師,因為在他身後,他的兒子未遵其遺囑便葬了。他就幾次到他兒子夢中,要他兒子遷移墳地,改葬在他生前看好的地理上,起先他兒子不信,結果他的家人及朋友中也有人在同一夜做了同樣的夢,他的兒子只好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改葬後,就再也沒夢到他父親了。對一個人連續託夢,或同時對幾個人託同樣的夢,若仍說是潛意識或下意識的心理作用,是不理智,也是不客觀的。有一位嘉義市的洪姓婦人,現在經常到我北投的文化館來,因為有一天她做了一個夢,夢見她在一座石牆下走過,牆上站著一位法師向她打招呼,請她上牆,結果牆雖無梯,卻走了上去。後來她希望找到這麼一個地方拜見那位法師,兩年前偶然到北投,竟發現文化館便是夢中的建築物,那位法師便是先師東初老人。
b.醒夢:有的人做的是醒夢,不是睡著了,也不是白日夢。是很清楚的,忽然間自己所處的環境消失了,進入一個夢境中,見到了一些人物,發生了一些現象。夢後不久,或者過了若干時日,真的發生了他在夢中見過的事情。前一陣子,有個政大的女孩告訴我,她常做一些破財、傷亡的夢,而且很快地一一兌現。我有個朋友,修行某種法門,在用功時,他會看到一些事、一些景物,過不久就發生了。他並不想要這樣的夢,夢是自動發生的,他在夢境出現時,便覺得自身所處的環境已離開他,這種夢,告訴了他一些平時不知道的事,結果也會成為現實生活中的事實。
(2)降於神蹟:神靈表現某種神蹟,讓很多人見到,最常聽到的是,要進行某項工程時,必須砍伐大樹,或拆除神廟,會發生一些事情。佛教戒律中,「砍伐鬼神村」犯波逸提罪,50就是不要去驚擾鬼神居住依附的地方,不令他們瞋惱。
好多年前,那時靠近圓山的中山北路還是屬於臺北縣,要拓寬時,因為要拆建一間土地公廟,死了好幾個工人,縣長親自來對土地公說︰「你是土地公,我是城隍爺,請你搬家。」便將土地廟遷往裡面靠山一些,工程才順利進行。我又聽到一位泰國的華僑居士講,泰國某一地區開闢道路,碰到一座古墓,是明朝末年帶軍隊流亡國外而死在當地的將軍葬身處。計畫之中決定遷移,工程人員每晚聽見將軍在操練軍隊,幾次之後,他們夜晚出來看,隱隱的夜色中,真的有穿著明朝軍服的大隊人馬,在半空中列隊行軍,因此未敢拆遷那座古墓。
(3)降於乩壇:扶乩,又叫扶鸞。多用盤盛沙,或不用沙盤,由兩個人扶一個「丁」字型的木筆,把沙撥成字或圖畫,說是神的降示。歷代邪教的經書大多就是出自乩童,盡說些依附佛法而又誹謗佛法的怪說。降下乩壇的神,會先自己通名報姓,從玉皇大帝、觀音大士、濟顛活佛、呂祖,到李白、孫悟空,《封神榜》及《西遊記》中的神名也常出現,各種神仙都有。甚至有自稱鄭成功降壇,寫了字叫人拿去臺南對筆跡的。乩童大部分沒受過什麼教育,但他們寫出來的詩詞,說出你的一些過去或未來,不僅一般的愚夫愚婦迷信,就是很多知識分子也會著迷相信,不僅自己信,還教人去信。這裡頭有鬼神是真的,但大部分是借了著名之神名,揚他們的威風。我說過,神靈鬼魂是有的,人對他們採取的態度應當是︰敬而遠之。
(4)降於特定的人:由於某種因緣,或者是神靈與他有緣,或者他本身容易讓靈體感染,神靈降於特定的人,乃是神靈附體,借他的身體替神靈在世上行使靈感,少則僅來一次,或者一段時期,乃至也有終身附體的。我的學生某小姐,曾經到某一個靈媒的地方,在那裡照著靈媒教她的方法做,她可以知道人的三世,也能幫人治病,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說話,但明白不是自己說的,靈媒叫她看病,她用手一摸病人的患部,就感到有某種力量能治病,真的能把病痛治癒。離開了靈媒,她便恢復了正常,失去了靈的力量。另一個學生,常有觀音菩薩降靈他身上,使他能幫人解決很多問題,他不藉此斂財,純粹為人解惑指迷,所以他家庭幸福,事業順利。這是幾個月前的事,不曉得目前情形如何。因為近數月來事業遇到了波折,自稱觀音降靈的神,似乎也不能為他排除困難了。然他因此堅決相信有神,很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像盧勝彥、蔡肇祺等人,神靈未降前是普通人,神找上他們之後,便成為神的使者、神僕,使他們有異乎尋常的能力,有許多不可思議的能力。這是神靈降於人,借人表現其力量,治病、解困、預告吉凶是通常現象。自稱是大菩薩、古佛、古仙人、古羅漢再來,是另一個共通的徵象。
有的人一次遇到降靈於身後,斷續地再三降靈,甚至終身與神靈合而為一,不再離開,這種人的力量比較大,有某些異能發生,能吸引廣大的群眾而成為新興宗教的教主。如日本天理教的創教者是一位名叫中山みき的女人,在她四十一歲時,兩個孩子相繼死亡,長男又患惡疾,她向山間的修道者祈願——那些修道者實際上就是神巫——她也因此成為靈媒,一直到六十一歲時,她傳出好多種咒術及符籙,協助農產、除病、驅蟲,乃至「無肥多收穫」的咒術,吸引廣大的農民群眾,著重於現世利益的安慰,信徒之中十分之七是因求治病有驗而成為她的信徒。日本其他的新興宗教中,例如黑住教的黑住宗忠、金光教的川手文治郎、大本教的出口直子、圓應教的深田千代子、大元密教的小島大玄等,這些人物大抵為靈媒出身,有若干神通力量,能為人解困、治病、禳災,令許多人乃至知識分子著迷。這種宗教,不論從哪個角度看,不過是民間信仰的一型,高級談不上,久遠和廣大,也是不可能的。
(5)神自降靈受胎為人:這些人自孩童期就異於常人,如西藏的活佛轉世即是例子。基督教的耶穌,自稱他是神之獨子,亦即神之本身的降靈投胎。印度常有神靈自降投胎為人而成為宗教上的傑出之士。在佛世時,便有兩人是神自降靈受胎的說法:一是耆那教教主摩訶毘盧;一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釋迦菩薩是從兜率天,降下受胎為人。神與佛是不同的,由天下降,投胎為人的過程則是一樣的。現在美國很成功的印度教徒摩訶羅鳩,天生就是有異能異稟的宗教家。
(二)修行現象
降靈者,主力出於神鬼,修行者,主力出於個人自己。以可靠實在而言,當以自己修行所得者為可貴。分三點介紹如下︰
1臨事修
所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人,發生了事情,沒有辦法解決而來念佛修行,或許願做若干善行功德而祈求平安庇佑或者能如所願。我小時候,曾有一位婦人,因其先生被日軍抓走後,久久未歸,她便許願吃素,一直吃到丈夫回家為止;吃了三年,她先生果真回來了,她想開葷,先生勸她吃素是好事,而且使他回來,應該繼續吃下去才對。
2經常修
不是為了臨時性的理由,而是由於信心的推動,產生的宗教行為。任何宗教有其一定的恆課,如基督徒的飯前及睡前禱告,與星期日的做禮拜及望彌撒。穆斯林每天有五次以上的定時禮拜禱告。一聽到寺院的鐘聲,不論在何處,均得放下工作就地禮拜。數年前曾有一位伊斯蘭教國家部長級的穆斯林,在禮拜時被暗殺,他也知道有人要暗殺他,仍然繼續禮拜。
佛教徒以持咒、誦經、禮拜、打坐、念佛等方法,制心於一處,精誠專一時,可以見到光、華,見到祥瑞的景象,見到佛、菩薩或得到定樂等神祕的經驗。以禮拜方式,我教人用三種方法︰第一是懺悔心拜佛,懇切懺悔自己對不住人、對不起自己的一切事,懺悔自尊自傲傷害別人,自憐自卑傷害自己,往往有人在痛切懺悔時,悲痛大哭之後,得到身心的安寧與落實感。第二是感恩禮拜,思量一切人於我有恩,父母、師長、兄弟、姊妹、朋友乃至一切眾生互為因緣,息息相關,自己承受別人的太多,付出的太少,對於既有的一切,應常懷感恩之念。第三種是實相禮拜,以清淨心、不作觀想,一心一意,非常專心地拜;就只是拜,清清楚楚地,注意著拜下起立的每一個動作,慢慢地專一地拜;修這種方法淺則消減身心的負擔,深則可以忘我,可以進入定境。
3禪修
禪修有經常與定期兩種。經常修是指每天必修的恆課,定期則以期限為準。穆斯林在每年伊斯蘭曆的九月,要齋戒一個月,齋戒的目的,在使人學習如何不犯過,不僅禁食,而且禁種種罪過。他們的封齋是自每日的黎明時分至晚間,白天禁食,黑夜可以飲食。雖然不一定屬於禪修,但也是定期修行的一種。佛教在印度,於四月十六日之後,由於印度雨季開始,路上多蟲蟻,行路不便,佛制有結夏安居。在安居期中,大家一心修持,沒有旁騖雜事,安居的時間以九十天為限。另外現有的淨土宗打念佛七以及禪宗的禪七,也是在限期修持某種法門。
佛教的修行方法,以修習禪觀為主,以修定發慧為主。禪觀一稱禪數,因為禪觀方法多帶數字,比如四念處、四無量心、五停心等皆有數字在。禪修的方式有三︰
(1)常修禪觀:修習七方便——五停心觀、別相念、總相念、煖、頂、忍、世第一。
五停心觀是以五種觀法,來停止妄念︰
第一,不淨觀:觀想此一身體,共有五種不淨,以對治貪欲。種子不淨,由父精母血所成故;住處不淨,胎中十月住於母體的屎尿之間故;自體不淨,此一身體是由屬於地質的骨骼肌肉、屬於水的血液、屬於火的熱能、屬於風的空隙等四大所成故;身相不淨,身中常由眼、耳、口、鼻以及大小便道的九孔之中流洩穢物;究竟不淨,此身死後必將腐爛化為膿血,乃至枯骨亦壞故。觀想自身不淨、他身不淨,便可息滅物欲之心。不淨觀中,也可將枯屍白骨觀包含在內。以經驗論,不淨觀相當難修。
第二,慈悲觀:瞋恚心較重的眾生修習慈悲觀,觀察一切眾生為貪欲、瞋恚、愚癡三毒所困,實可憐憫,生慈悲心可以對治瞋恚。
第三,因緣觀:觀察一切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有關條件,清楚分明,以對治愚癡執著。
第四,界分別觀:向諸法而分別六界、十八界以停止我見。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界,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界,以根塵相對,中間以識分別之起諸作用。也有人以為界分別觀和因緣觀相似,所以用念佛觀,觀佛相好以消業障,來代替界分別觀。
第五,數息觀:計呼吸的數目,從一到十,反覆地數數目,以停止散亂心。數息法是便捷又安全的禪修方法,很快地可以發覺自己的妄念與散亂心。
別相念,五停心觀成繼以別相念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此同於不淨觀。觀受是苦,樂受會無常變壞而生壞苦;苦受當然是苦苦;不苦不樂的捨受也是念念遷流,無剎那安住是行苦,凡一切受皆苦。觀心無常,觀察心想,虛妄變化無常。觀法無我,諸法皆因緣生,無有自性,我、我所皆非實有。
總相念,是修四念處觀時,每作一觀,即併作其餘三觀。如觀身不淨時,併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或併觀受、心、法,亦皆不淨。
煖,是心中光明啟發,見道之無漏智火將生。
頂,是進而智慧增長,達於頂點。形容逾進則見道,退則下於煖位,進退於兩山之間譬以山頂。
忍,是其心堅住,決定無移,名曰忍位。
世第一,是見道,得無漏智,為聖者離凡夫,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稱世第一。
這是禪觀的全部過程,事實上不必一一經歷。五停心觀中的數息觀成,可以攝亂心為一心。得到一心,單純的心是小我的完成,別相念成。總相念成,能得統一的心,小我擴大到與時間、空間等量齊觀,人我、內外、相對的觀念消失,這是大我的完成。到煖、頂、忍、世第一得解脫,為無我的完成。自覺到「我」的觀念已不存在,只是揚棄了自私自利的小我,並未能把本體的理念或者神的實在也否定掉,要到見本體和現象,不是兩樣對立的東西,一切現象的差別,全部消失。這才是無我,才能從生死、煩惱中得到徹底的解脫。
(2)常自觀心不動,見一實相:如《六祖壇經.坐禪品》︰「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心無外緣,僅有內緣——緣不動,這時是清淨的、無相的,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即實相觀。《維摩經.弟子品》︰「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此即初期禪宗,注重生活即修定,不以為坐禪才是修行。一切法是佛法,一切事是佛事,而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景德傳燈錄》卷五末載有僧臥輪禪師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惠能云︰「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前者是修定的境界,裡邊有修行的方法,有種種的思量分別。後者是禪的境界,著重於修慧。這兩首偈子恰好與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異曲同工之處。51修此種禪觀,若根機利的話,臥輪的修行方法,可能陷於黑山鬼窟,不得更上一層。若根機不夠,惠能的修行方法則容易變成文字禪、野狐禪。一般說來,普通根器的人,還是從禪觀開始,修到大我完成後,再修實相觀。在唐惠能以前,卻以禪觀方法修行,華嚴初祖杜順尚未離禪觀。到宋時,惠能的禪風提不起來,實相觀不易進入。因而有大禪師出世。
(3)禪宗的參禪:宋以後的修行方式,有兩種——大慧宗杲的公案禪與宏智正覺的默照禪。
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此即無字公案的由來。大慧教人以「什麼是無」一句無味、無意義的話頭,把一切思量分別、妄想雜念一時按下,在按下處看個話頭,用來摧破思慮情識,使修行者在突然間,達到大悟徹底,平等一如、不即不離的自在境界。
宏智的默照禪繼承六祖惠能,或者更早期三祖僧璨的觀點。僧璨的〈信心銘〉第一句話︰「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揀擇是分別心,有揀擇心做學問好得很,若以揀擇心修道,則心中尚有法可修,仍不能放下一切。既放不下,便無從進入悟境。默照禪是只管打坐,唯靜坐參究,多用鬆弛、用明晰、用寂默,把妄想雜念全部沉澱下去,使得心頭平靜、清明、沉寂,默然不動而又歷歷分明。
禪離言說、文字相,正是宏智正覺禪師所展現的;大慧宗杲的公案禪,是以方法入定慧,雖然還有方法,卻是進入禪門的利器。所謂「參禪」二字,即從看話頭、參公案的方法而來。
因為時間的限制,我本來準備好的內容還有一節——關於禪的修行方法和現象及層次,只有等到下一次有機會時再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2 神通與人通|美麗的未來境界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