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出自《列子.楊朱篇》。
出自《墨子.兼愛中》:「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出自《孫文學說.自序》。
出自《莊子.雜篇.天下》。
出自《孟子.盡心上》。
可參閱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之〈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
出自《約翰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四節。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出自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出自《禮記.大學篇》。
出自《孟子.盡心上》。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出自《禮記.中庸篇》。
出自《孟子.盡心上》。
出自《孟子.離婁下》。
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出自《莊子.內篇.齊物論》。
出自《論語.八佾篇》。
參見《論語.公冶長篇》。
可參閱《胡適文存》第一集卷二〈實驗主義〉。
同校註20。
出自《論語.泰伯篇》。
林肯並非死於黑人之手,而是遭同情南軍的美國演員約翰.威爾克斯.布思(John Wilkes Booth)刺殺而死。
出自《論語.述而篇》。
出自《論語.八佾篇》。
出自《論語.衛靈公篇》。
出自《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
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出自《莊子.內篇.逍遙遊》。
出自《莊子.外篇.刻意》。
出自《莊子.外篇.達生》。
出自《莊子.外篇.達生》。
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
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
出自《老子》第二十二章。
出自《老子》第三十七章。
參見《法華玄義》卷二(T33, no. 1716, p. 695c15-16),《中論》原文為:「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T30,
no. 1564, p. 33b15)
出自《禮記.禮運篇》。
出自《論語.學而篇》。
出自《禮記.大學篇》。
出自《論語.述而篇》。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可參閱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之〈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
參見《華嚴經》卷十(T9, no. 278, p. 465c29)等。
出自南唐李煜〈浪淘沙〉。
出自北宋蘇軾〈水調歌頭〉。
出自東漢曹操〈短歌行〉。
出自《易經.坤卦》。
出自《論語.陽貨篇》。
參見《四分律》卷十二(T22, no. 1428, p. 641c7-16)等。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48b24-p. 349a8)。
今收錄於《我之宗教觀》十四至十五頁。
出自《孟子.萬章上》。
參見《佛祖統紀》卷二十六(T49, no. 2035, p. 266a2-25)等。
出自《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節至第九節。
出自《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八節至第四十五節。
出自《馬太福音》第七章第一節至第四節,及第九章第十三節。
出自《路加福音》第十四章第二十六節。
出自《路加福音》第十四章第三十三節。
出自《馬太福音》第十章第三十七節,及第十六章第二十四節。
出自《馬太福音》第十二章第四十六節至第五十節。
出自《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三節。
出自《馬太福音》第十九章第十四節。
出自《馬太福音》第十九章第二十四節。
出自《馬太福音》第十六章第二十四節。
出自《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第三十七節至三十九節。
出自《馬可福音》第十章第四十五節。
出自《論語.子罕篇》。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2 神通與人通|佛教對福壽康寧的看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