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留學譯經與中國的佛教教育

聖嚴法師

留學譯經與中國的佛教教育

在世界各國之中,接受佛教的文化,而能契入於其本土的文化並且壯大發揮其本土文化,尤其能夠相得益彰的,我中華民族,實在是得天獨厚。這要感謝我們的佛教先賢,他們有的是從西域東來,有的乃由東土西去,無論東來抑或西去,他們的旅途是艱險的,他們的心志是堅貞的,他們的貢獻是偉大的,他們的目的則是相同的,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如何把西土的佛教文化與佛教信仰傳入我國,並且如何才能把那西土的佛教文化完整無缺地傳流或吸收到中國來。在中國史上,最早來自外國的文化使節或國民訪客,便是佛教的和尚,最早出國的留學生,也是佛教的和尚,所以中國最早所接觸到的外來的新文化,便是佛教的文化。

中國出國留學的第一個留學生,是朱士行,根據梁任公先生的考察,自朱士行(西元三世紀中葉)於魏高貴鄉公甘露五年(西元二六○年)西行求法開始,而到唐德宗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悟空法師從印度東歸為止,在此五百二十九年之間,西行求法的高僧大德,除去佚名無考的八十二人之外,共有一百零五人。至於自西土東來的佛教高僧,第一位是安世高(西元第二世紀人),由安世高於漢桓帝建和元年(西元一四七年)東來譯傳佛法開始,而到唐德宗貞元十二年(西元七九六年)般若法師為止,共歷六百四十九年,大德七十二人(以上資料出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1我們看中國佛教史,佛教來中國,自東漢發軔,經魏晉的孕育,至隋唐的鼎盛,這是接受西土文化的階段,所以雙方高僧的來往交流,也以這一階段為特盛,西土佛典的譯成漢文,絕對的多數,也是完成於此一階段之中。及以宋元以下,雖有零星的譯介,亦僅補苴之作。因自晚唐以後,中國的佛教已從吸收和孕育中,開出了新生的花朵,對於西土梵本佛典的翻譯,也到了飽和之點,同時也像不再有強烈的譯經要求,故自晚唐以降,留學生及譯經的成就,便無可論列了。

晚近以來,佛教的文化,又有了新責任的開始與負擔,日新月異的交通工具,已使我們此一地球世界的幅員,每在縮小之中,世界各地的距離,每在縮短之中。過去幾千年中,佛教的導化範圍,僅限於亞洲一地,即在亞洲之內的各地佛教,其崇信及發展的情形,也是沒有統一。近世以來,東方的亞洲人,已在羨慕西方歐美兩洲的物質建設的科學文明,西方的歐美人士,也在嚮往著東方文化的精神領域。所以世界大同、文化相融的偉大時代的新局面,已在開始了。

我們今天的佛教,要把自己的佛教文化傳播到歐美去,正像鳩摩羅什、佛陀跋陀羅、菩提流支、真諦、實叉難陀之由西域東來,力弘聖教,邊講邊譯;我們也歡迎外國的學者來中國留學佛教文化,而讓他們帶回各自的祖國去,正像朱士行、法顯、玄奘、義淨等的留學西域,而將佛典介紹回來。同時,我們的責任,不唯要將中國的佛典譯成另外一種歐美的語文,而要譯成許多種外國語文,甚至是各國的土語方言;我們不唯要把中國的佛典譯介出去,還要將外國或漢文以外尚未見存於漢文內容的佛典,介紹到中國來。我們知道,漢文的佛典,除去中國歷代高僧大德的著述之外,全部均由梵本迻譯過來,但是佛典的語文,除漢文及梵文之外,尚有錫蘭土語、泰文、西藏文、蒙古文、日文、滿洲文、西夏文、巴利文等。梵文佛典,現多散佚,文獻足徵的,莫如漢文、巴利文、西藏文,以及相當於中國元代以後的日文佛教著作(此期以前的日本佛典多係漢文原本),所以我們仍有責任將其譯介成為漢文,期使整個的佛教文化,來做一次大會師,而得一個大統一的局面。

但是我們身為漢語中國人的近代佛教徒,應該深自感愧,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不僅做得太少,簡直還沒有開始,近世部分佛教文化之傳入歐美,多為南傳佛教的各國學者及日本佛教學者的功勞,甚至還有部分是傳自西藏高原的喇嘛。中國的佛典最豐富,中國的佛教最高深,近代中國的佛教徒,卻最無能!為什麼會如此的呢?一言以蔽之:近代的中國政府不提倡佛學的研究;近代的中國佛教界,未能自成一個教育的系統而來造就人才。據來自美國的消息:在美國諸多大學之中,多有東方哲學院系,東方哲學普遍多以佛學為主,耶魯大學的佛學課程,竟達十門之多,餘如哈佛、普林斯頓、哥倫比亞,以及加州、華盛頓、芝加哥、夏威夷、威斯康辛等的各州州立大學,也都有著佛學的課程。其他國家如日本、泰國、緬甸等,也都有其佛教大學的設立,唯獨中國,最冷漠!再說,在現下中國的佛教環境之中,不但沒有理想的教育機構,甚至還無法找到一所真以培養人才為目的,而可使人安心讀書的地方,遑論接受外國留學生前來我國研究佛學,這是何等地悲哀!但願教界有願有德有悲有志的大德,登高一呼:重視佛教教育,培植有為的青年,俾使我們擔起時代所賦予佛教的使命。

近有幾位青年法師矢志出國深造,並有詹勵吾居士等討論譯經問題,因有所感,寫了這篇短文,期奏助陣吶喊之功。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教育.宗教.佛教的宗教教育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