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佛教的教育與文化

聖嚴法師

佛教的教育與文化

這次「今日佛教座談會」的主題是討論佛教的教育問題,但是,要健全佛教的教育(包括學校的正規教育和一般的社會大眾教育),光在紙上寫寫或口頭說說是不夠積極,也不能兌現的。如要兌現,經濟來源,實在是個最大的前提。雖說利用佛教刊物的文字呼籲之後,希望能夠出錢的大富長者,或大心菩薩拿出錢來,可是我們首先估計一下,經常為佛教事業而出錢的人,大概有多少?據我每次閱覽各種公開發表的各種功德芳名錄之中,看來看去,總共的人數,似乎並不太多。因此,我以為,目下佛教教育的最大課題(也是最先決的課題),不是別的,而是如何教育佛教徒樂意為佛教的教育事業而拿出錢來?如何教育出更多肯出錢的佛教徒來,並如何利用各個佛教徒的社會關係,而向同情佛教的非佛教徒勸募我們所要的經費!誠然,由教育而勸募,由勸募而再發展教育,乃是循環性的。我們能做多少是多少,只要有堅決的信心和毅力,努力做去,我們的景況自會好起來的。這是我所提出的一個問題,下面我要說出三點意見,而且我的意見,依舊連帶著上面所說錢的問題。

一、學校教育

說起佛教的正規教育,在中國,一向不曾有過一種教育制度的實行。佛教史上的許多高僧,有的出於個人的自修,有的則在出家以前,已經有了基礎,至於按部就班的集體教育,從來不曾有過。直到目前為止,雖已有了好多佛學院的成立,但那仍未脫離私塾式的型態,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現代化的萌芽或雛形,離開制度化和現代化,尚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地努力。

近來我們佛教界,往往可以聽到人才不夠、人手不足的呼聲,求其原因,豈不正是沒有像樣的教育機構,來為佛教培植人才!相反地,有好多熱心的弘法人才,倒是由教外培植好了,才到教內來的。

創辦佛教的學校教育,我不想提出什麼意見,我只想說出一個實際問題:我們迫切需要有一個乃至數個像樣的佛教大學,以及愈多愈好的佛教教會中學。可是,我們的錢呢?記得在清朝末葉,我國有個名叫武訓的乞兒,他以乞丐的身分和乞丐的所得,奮鬥了一生,終於實現了創辦義學的願望;我們佛教徒中,連我在內,是不是也能跑出若干位大菩薩來,向武訓看齊,救救我們的佛教,救救佛教的下一代呢?否則儘管希望大家來重視佛教的偉大,人家卻沒有許多閒空來理你;儘管爭取大家的同情,人家卻是別一種宗教教育下生長的兒女。

不過對於創辦佛教的教會學校時,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寬大而正確的觀念,就是說,我們辦教育,固在希望多為人類的心田之中,播下一些菩提種子,以期培養出更多的正信佛子。但是,宗教信仰是勉強不來的,凡來讀書的學生,不一定要他來信仰,即使他不信仰,佛教能為我們的社會培養一個有用之才,也是出錢辦學者的一份功德。最低限度,他在情感上總是偏向佛教的,因為他總不會否認,他的母校的創辦者和支持者,是一群佛教徒的罷!

二、一般文化教育

我們要使佛教普及和通俗化,所以主張利用文藝小說以及圖畫乃至影片來做為弘化的媒介或工具;我們要使佛教的義理,引發學術界的興趣,而將佛教思想打進知識分子群中去,所以要用研究學術性的方法,寫出種種啟發性的論文。

可是,在這裡又有一個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依舊是錢!在今日的佛教圈中,辦得最好的雜誌,所用的文章也都是沒有稿酬的。我無意說佛教徒做事也脫不了功利觀念,但我們應該明白,除了大法師和少數大居士,他們各有其生活的所依之外,寫文章的人,生活富裕的恐怕不多。所以佛教刊物雖多,而其執筆的作者,卻老是那麼幾個,所以刊物的內容新不起來,也活不起來。因為大家希望佛教文化要如何如何地推動和發展,但卻只有原則而沒有方法,只希望人家做,卻不鼓勵人家來做。要知道,發心弘法固屬善舉,但如空著肚皮、光著脊樑,即使想做,也是做不成的。同時,沒有稿酬的雜誌,既不能公開廣泛地徵稿,又無法嚴格地從事選稿。若把一篇以面子人情要到而又並不理想的稿子退還撰稿人,便無異於割斷了一個稿源。再說,要思想性的論文、要小說、要童話、要劇本等等,如果沒有稿酬,沒有獎勵,不但沒有外來的稿子,也很少能夠提起教內人士的興趣(其實教內人士,擅於這些的有多少?)尤其佛教不像其他宗教,佛教沒有門戶觀念,只要不是侮辱佛教而有教育性質的作品,即使是基督教徒的作品,亦在歡迎之列。奈何,沒有報酬,沒有鼓勵,人家,特別是職業作家們,難道就餓著肚子來應徵嗎?我雖不以為業餘的作品不好,但如能夠以其酬勞而培養出若干個佛教文化的專家,豈不更好嗎?

我還有個看法:社會上一般學術性的刊物,他們沒有廣大的信徒做為資助的後盾,仍能辦得下去,甚至愈辦愈好,而且是有稿酬的。我們佛教的文化事業,照理來說,應該會辦得更好,其中到底有些什麼困難,最好能夠研究一下。《今日佛教》的諸公,也曾有以稿計酬的計畫,等到經費寬裕一些的時候,但願這一計畫能夠付諸實現,從而其他各種文化教育事業,也必能夠跟著進展。

三、發揚佛教文化

有人說印度哲學的長處是不執成見,虛心學習,深自反省,如要批評自家以外的思想,必須弄清了對方的理路,首先予於價值上的肯定,再以自家的見解,一一加以批駁,而使之顯出自家之高和他人之低——當然,低的不即等於是惡的或壞的。根據這一觀點來說,可見我們今天要談發揚佛教文化,實在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了。我一向以為,佛教當前的急務,是要自求立足穩固於東方文化之中,並使屹立於東方各個文化之上,然後再求世界性的推展不遲。事實上,如能在東方屹立,亦必將為全世界的人類之所仰慕,因為今日的東方人,多在翹首西望,而幾乎遺忘了自己土生土長的東方。可是要想自求自立,一定要使自己接通了周遭的環境,取得了周遭的同情,再領導著周遭的環境,拉起時代的列車,向前邁進。這一點,我們的祖先已經做得很多了,但到我們的時代裡,還得繼續做下去,因為時代不同了,人的觀念也不同了。同樣地,我們要使佛教文化變而為東方文化的領導,再變而為世界文化的領導,其中一定要經過許許多多的容忍和許許多多的融通。要想感化他人,必先了解他人,尊重他人、取得了他人的友誼,才能獲得他人的信心。我們向外發展的初步工作,與其說是傳播自己的文化,倒不如說是先去了解他人的文化,容忍他人的文化,融通他人的文化,容忍他人的不是,融通他人之所是。不過,從事於佛教文化的發揚,而又未能弄清佛教文化的本質,便去努力於容忍與融通的工作者,那是辦不到的,也是很危險的。

總之,一種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日的事,尤其不是勉強得來的事。世界的文化,將來一定有個大同的局面產生,佛教的文化,便是這一局面的先聲。佛教主張中道,主張無我,不執不偏,不袒左右,任便世界如何進步,也不會越出佛法的範圍。所以唯有發揚佛教文化,大同的局面才會提早實現,但要發揚佛教文化者,必先認識了自己的文化,也要了解他人的文化,取得他人的同情,便是我們的收成。說到這裡,我們又不能不聯想到佛教人才和培植人才的問題,否則光是空口說白話,沒有足夠這種資格或才力的人員,多說也是一些空話而已!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教育.宗教.佛教的宗教教育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中國當代佛教的苦悶——送青松法師東渡有感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