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佛教人才開創佛教事業
由於臺灣社會的安定,人民的勤勉,帶來空前的繁榮與富足,不論任何階層的人士,多少有若干餘力為社會福利提供支援。佛教界在近十年來,也由於僧俗四眾弟子的共同努力,對於社會救濟、文教、文宣等工作,分頭並進,且已有了相當的成績,這是非常可喜的事。
我們再把視線投向海峽那一邊的中國大陸。自從大陸政權成立之後,至一九七六年所謂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之時,大陸的佛教已然蕩然無存。
一九七九年,大陸的政策改變,對宗教也做有限度的開放和恢復。佛教界碩果僅存的幾位遺老,如趙樸初居士、明暘法師等,於是積極展開佛教青年僧尼人才的培訓工作。除了在各省、縣、市地方設立短期的培訓班,訓練當地青年成為寺院經營觀光事業的專業人員外,也在各重要的省、市,藉著名的名山古剎創立各級佛學院,以三年的時間完成中等和大專程度的僧尼教育。此類院校目前已有十四所,數量仍在繼續增加中,在學人數已超過六百位。他們的課程和程度都經過統一的研究和安排,雖然還沒有形成全國一致的僧教育體系,而其教育的方針和縱橫面的聯繫、溝通,已有相當程度的默契。而我們臺灣的佛教教育現況,在質的方面,可能比大陸要高、要好,已經培養出來的人才也較之為多;可惜,我們沒有體系、制度和長遠整體的理念,所以有許多佛學院都在各自辛苦地經營著,彼此之間,不僅沒有層次分明的教育計畫,也沒有彼此呼應與溝通的管道,往往造成人力的浪費和成果的損失。
臺灣佛教界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意識到人員缺乏和人才需要的問題,致使每座寺院的負責人在建寺的構想中,都希望設立佛學院。如果較大的寺院人數不足,他們便可以辦佛學院的方式,希望招收的學生成為他們的住眾,也可以說,這些寺院是為了有人管理、經營而辦佛學院,並不是因為崇高的教育理想。如此,在小寺院出家的青年僧尼,一旦進入佛學院之後,多為院方所留下,而不再返回他們的常住。小寺院為了應變這樣的事實教訓,便努力擴建寺院,以備辦學院來增加、安住更多的徒眾。可是,他們沒有想到辦教育是必須要有師資人才、管理經驗和教育目標的,因此這類的寺廟縱然把佛學院辦起來,也不能支持長久,多半是無法辦得成。所以,今天的臺灣佛教寺院,愈建愈多,愈建愈大,但人才的培養和需求的差距也愈來愈懸殊。寺院若辦學不成,便轉而舉辦傳戒、水陸、梁皇寶懺等大型法會來做為他們的目標事業。
另有一些佛教界的人士,努力於慈善或一般教育的提倡及推廣,這也是有其必要的。像天主教、基督教之所以能夠受到肯定和重視,並不一定是因其教理的吸引力,而是他們對社會所提供的各項服務,確有其不可磨滅的成就。可是,他們以培訓神職人員及宗教事業管理人員為基礎,所以他們所創辦的各項事業不會由於人才的缺乏而中輟,甚至被其他宗教團體接管。我們佛教卻有這種危機,早期的著名中學如泰北中學,後期的慈航中學可為先例,雖然未必都淪入外教之手,但也已不屬於佛教的教團。目前就有若干寺院,因主持人的年老體衰,後繼無人,外教的有心之士即乘隙而入,先做他們的信徒,然後繼承他們的寺院。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我們為了續佛慧命,必須培養各種層次、類型的佛教人才,為了開發佛教事業,也需要首先培養人才,以人才推動事業,以事業容受人才、安置人才。今日的社會,任何事業皆要講究專精,以非佛教徒來經營佛教事業,也許會經營得很好,但也有可能偏離了佛教信仰和思想的原則。相反地,如果是由沒有專業知識的佛教徒來負責經營,則易造成混亂的局面。雖然佛教徒可以藉著在職訓練和磨鍊成為專業的人才;而專業人才也可一邊從事佛教事業,同時漸漸地變成行解並重的佛教徒,但是這種現象不是正常、順利的型態,而是雖有可能但不一定有效的作法,否則的話,現在的專科教育也就沒有必要了。
目前的佛教界,處處需要人才,也處處在網羅人才,就是沒有整體而長遠不虞的一套辦法。各項事業及硬體建設,只要有錢,就可以推動,就可以雇請到適任的人才,但是我必須強調,教內人才是要靠自己培養的;古人曾有名言:「兒要親生,田要深耕。」沒有經過佛教培養而成為佛教人才的人,不是沒有,卻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以計畫教育來培養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佛教人才,佛教的慧命才能夠有延續的保障,佛教的各項事業才會具有穩定性、長遠性。可大、可久的佛法大業,實必要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基礎做起。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世界各國宗教教育現況及展望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承先啟後——召開「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緣起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