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閉幕詞
諸位貴賓、諸位學者先進: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經過三天的密集發表及熱烈討論,到今天(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一日)上午為止,已經圓滿,共計發表了四十六篇論文,參與的學者來自全球十一個國家,一百六十多位學者。遺憾的是中國大陸的四位學者,全數未能成行,幸好他們都提供了論文,在會中宣讀。
本屆的學術會議,是在探討如何將傳統的佛教,古為今用,發現它的人間性,展現它的現代意義。以資實踐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用來響應李登輝先生自今年以來所提倡的「心靈改革」運動。
我們所提倡的「人間淨土」,它的基礎思想是依據《般若經》、《法華經》、《維摩經》諸大乘經,以「發菩提心」而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從人心的淨化、行為的淨化而實現環境的淨化;以戒律規範達成清淨的生活,以禪定安頓繁亂的身心,以智慧指導人生的方向。依據「心淨則佛土淨」的觀點,只要一念心淨,一念見淨土,念念心淨,念念見淨土;一人心淨一人見淨土,人人心淨人人見淨土,那是由於人心的淨化、行為的淨化而完成人間社會的淨化。目的是在指出,為了求生信仰中的佛國淨土或天國淨土,必須先在現實的人間,努力於心靈的淨化、生活的淨化、環境的淨化。
本屆會議中,引用的經證,除了上舉三種,尚有律藏、南北傳的阿含藏、《華嚴經》、《無量壽經》、《阿閦佛國經》、《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清淨道論》等。對於佛教歷史上的大宗教家、大思想家的探討,則有印度的阿育王等,中國的永明延壽及慈雲遵式等,藏傳的宗喀巴,韓國的元曉,日本的法然、親鸞、日蓮。以佛教的宗派而言,則已幾乎縱覽自釋尊以來的大小乘各大派系。以現代化的角度來說,本屆學術會議中,涉及的層面極其深廣,舉凡宗教、哲學、社會學、生死學、心理學、女性主義、非營利事業、環境保護等,均有論及。
我們的學術會議,目的在於集思廣益,研究歷史上各個傳承中所見所用的佛法,找出現代的意義,有利於現代人的身心世界。但在重視現實世界的人間性之同時,必須肯定信仰中的他方佛土,及自內經驗的自性淨土,否則,佛教便失去它的超越性,而會流於世俗性的社會運動。也就是說:講求人心安定、人類幸福、世界和平,乃是宗教徒的基本工作;由對於生死的關懷,而達成往生佛國、解脫生死、圓滿自在,才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最後,謝謝大家,祝福大家身心愉快,也願以此大會功德,迴向我們的社會平安、世界和平。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開幕詞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