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人心從教育著手——專訪聖嚴法師獲頒好人好事八德獎
問:政府表揚好人好事代表,以佛教的觀點來看,其意義如何?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政府舉辦好人好事表揚,行之已有三十多年,而且是全國性的,自然有其鼓勵的意義,也必有它正面的作用。在古代的中國,有孝廉的選舉和提拔,意義大概也是相同。因為人間的社會需要溫暖,好人好事,就是提供溫暖的象徵,所謂十步芳草,因為有荊棘,所以顯出芳草之可貴。而一株荊棘就可能傷害許多的人,百株的芳草,卻並不見得有多可貴。人間畢竟芳草多於荊棘,好人多於壞人。每年表揚一次代表性的好人好事,雖不能表揚到每一位好人、每一件好事,但是確已表示好人好事受到肯定。
以佛教的觀點來說,行善是本分事,不是為求他人表揚或政府的重視。為善不欲人知,方是對的;讓眾人皆知你行了善,也沒有什麼不好。或許有人為了沽名釣譽而樂善好施,但卻很少人是為了爭取好人好事代表,並接受表揚而行善的。所以從政府的立場來講,是值得舉辦,對於行善的人來講,則沒有必要。
問:今(一九九○)年有數位佛教界人士獲得此項榮譽,師父對於佛教徒愈來愈熱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看法如何?
師:我在一九八七年一月十五日的《人生》四十一期的社論中,已討論到「推展佛教福利事業」的問題,因為在一九八六年度,受到內政部表揚的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共六十六位,就有證嚴、心光、道俊、永勝等諸位法師及幾位居士在其中。因此而說到:「近年來的中國佛教徒,已漸漸地由戮力於寺廟建築的風氣,邁向社會福利事業的努力,乃係佛弟子的覺醒,也是社會轉型期中的好現象。」佛教徒慈悲精神的表現,首要在於布施,布施的行為即在對於人間的關懷。關懷的方式可有三種:一是物質的生活改善,急難的救濟;二是精神的生活提昇,煩惱痛苦的疏導。這兩種布施,從佛法的立場來講就是「財布施」、「法布施」。若要加上第三種,那就是「持戒」可以布施眾生,為心理的「無畏布施」。
以上三種布施最能被人接受,而且立竿見影的是第一種「財布施」,同時也是人人可以多多少少做得到的事。佛教徒如果僅把慈悲兩字做為口號來喊,而不能真正在物質與精神上對社會大眾有所幫助,那自然就會受到社會的淘汰。雖然佛教的根本任務,是在用佛法為人類的心理和精神做救濟,如果忽略了物質的布施,弘法的工作可能就不容易著力。所以我們要鼓勵僧俗四眾,今後要有更多的力量來參與社會的公益事業。我們的法鼓山,就是為了實踐這樣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是讓人人成為好人,人人都做好事,結合物質和精神兩項建設的推動,便是「建設人間淨土」的工程。
問:舉辦好人好事代表的表揚本意,是希望藉此喚起社會有更多的人行善,但這可能只是治標而非治本之方,能否請師父開示治本之道?
師:「標」和「本」應該是互為體用的。喚起社會人士重視善行義舉的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它的目的雖不能杜絕壞人壞事,已經表示了好人好事的可貴。但是從佛教的立場來看,所謂教育應該要從多方面來著手,家庭的父母對兒女要多花一點心血,教導他們從小就能知善行善。同時宗教的信仰,特別是佛教的慈悲,也要從社會各階層去灌輸及輔導。唯有人人關懷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不要為了一己之私及一家之利而去損害他人、損害社會,否則的話,人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結果一定是社會大亂。當人人受害之時,害人的人必定也在其中;就是一時僥倖,現在不得惡報,未來也必有果報。所以我們希望政府和社會全體,包括佛教徒,從全面教育著手,那真是治本之道。
問:聖嚴師父對於被選為今年度的全國好人好事代表,個人對此有什麼感想?
師:我想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出家人,自己無財、無能、無勢,所以我沒有想到會當選。歷年來我都是為了求法、弘法、辦理佛教教育事業,奔波在東西兩個半球,所以對於慈善救濟等工作做得很少。就是做了一些,也是中華佛教文化館暨農禪寺常住大眾的辛勞,和有關全體信徒的熱心。所以這次成為好人好事的代表,我倒覺得有點盜名欺世的感覺,如果說我做了什麼,也只是其中的因緣之一,大家確以我聖嚴的名字做了一些公益事業。不管怎麼樣,我雖然沒有想到我是壞人,我也沒有想到是好人裡面的代表性人物。不過出家人受到表揚,總是代表著佛教全體的光榮。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兩岸佛學教育交流座談會」引言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讓他們重新雕塑自己——談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歐明慧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