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給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同學與理事

聖嚴法師

給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同學與理事

一、勉諸研究同學

中華佛學研究所諸位同學:

出國以來匆匆已經兩週,由於體弱病衰,加上東西兩半球的時差,日夜顛倒,終日昏昏欲睡,尤其紐約道場正在搬遷新址,而且弘化工作照常運作,以致無暇執筆為諸同學寫信。

我在出國前的當日早晨,為諸同學勸勉的話,尚記得否?其可分為二段:

第一段是兩句話:「多聽多看少說話,快手快腳慢用錢。」這是我經常用來自勉,並且勉勵農禪寺出家眾的話。第一句是增加智慧的妙法,第二句是廣種福田的良方。多用耳目,則聰明;少說閒話,則如西哲所說:「沉默是金。」手腳勤快則能開發源頭活水,慢用金錢則成節儉的美德。若能以勤儉的生活態度,從事於福慧二業的努力,豈不就是自利利他菩薩道的基礎!

年輕人多半患有一知半解、得少為足,甚且狂傲放肆的幼稚病,本所同學之中,並沒有這種常說大話、閒話及風涼話而不切實際用功的人,卻不能說沒有手腳不勤快而嫌金錢不夠用的人。

我們的生命極有限,青春稍縱即逝。我是一個沒有受過正規基礎教育的人,因為一般人讀小學的時代,我因家貧失學而去做童工;一般少年進中學的階段,我因出家而在上海灘跑殯儀館趕經懺;像諸位上大學及進研究所的年齡,我正在行伍當兵報效國家。直到退伍出家掩關,回頭一看,已經年近不惑,才趕緊束裝東渡,赴日遊學。一般人說「人到中年百事哀」,我則到了中年從頭來,中年人的理解力雖較強而記憶力則較衰退,我是到了日本始學日語,補修梵、藏、巴等佛教專門語文,然學語文端賴記憶,所以吃足了苦頭仍未學好。

以我這樣一個未受基礎教育與語文訓練的人,雖仗觀世音菩薩及三寶加護垂憫,在苦讀六年之後,先後完成了碩士及博士學位,然我的實學仍是不夠紮實的。為今又由於報答佛恩心切,以及業力牽引,因緣驅使而東奔西走,為人作嫁,所以無法深入教海,成為一個夠水準的國際佛教學者。何況我自幼病弱,為今轉眼已是花甲老僧,古大德中,如天台智顗大師世壽六十歲,玄奘三藏也僅六十三歲,我們熟悉的明末蕅益及近代的太虛兩位大師,均未超過六十歲。現代雖以醫療設施與衛生環境較好,一般人的平均壽命普遍延長,如果我的業報尚未受盡,也許不致很快離世,但總無法激起如你們這樣年輕的活力了。青春可貴,若不善用,則到老後悔。

諸位同學生於承平世代,長於豐衣足食的環境之中,實在是非常幸福的,可是當知警惕,世相危脆、瞬息變遷,我們的社會制度與自然環境,隨時都可能為我們帶來厄運,若不及時努力,珍惜善緣,一旦因緣變化,後悔已經太遲。

就讀本所的時期,切勿不務正業,應當盡量專注於本所的課業,否則就愧對你們投考本所的初衷,也有負本所老師以及護持者的苦心。我是一個沒有福德的人,故也沒有登高一呼,萬山皆應的威望和感化力,而本所的護持者們,仍能節衣縮食,捐助淨資,襄贊本所經費;一則是由於諸位同學的求法精進,更是由於極少數的仁善大德,有鑑於唯有佛教的教育事業,才是今後造就佛教弘化人才的要務。佛教界的風氣是以建寺、造像為功德,這當然是對的,然若建了寺、造了像而無人才弘揚佛法,佛教便流於民間信仰的型態而失卻了淨化人心的功能。何況今後的時代環境,必須寺廟學院化,方能養成學行並重、福智雙運、定慧等修的優秀人才。所以本所同學,若於學術的著述研究有潛力者,固宜培養成為國際水準的佛教學者,否則在國內亦當成為中、高級的教育人才,或者各種文獻的編譯人才。

第二段是三句話:「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這也是我用來自勉勉人的話。因為民初乃至目下,凡是保守傳統的教界大德,無不以持戒、習定、頭陀行求急了生死為佛法的正軌,對於研習經教並從事著述,則持懷疑,甚至輕視的態度。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文學之士,多在紙上談兵而少實修,以致生活散漫、不顧道心、不重行儀,故雖善說能寫,卻無感化的能力,此無他,乃由於佛教教育的偏失。若干從佛學院畢業的學生,眼高手低,不務實際而自鳴清高,不做粗重事,不吃頭陀苦,不修戒定行,一派文弱書生的習氣;要指望這種人續佛慧命,當然不成。所以本所同學雖為研究而來,仍盼以道心為首,鼓勵每日的行持,並要求於假期中參加農禪寺的禪七,規定分擔所內的清潔等各項工作,勿得養成嬌嫩袖手的惡習;菩薩以其身體為眾生床座,役使於眾生而非役使眾生,否則便落於經中所指責的「說食數寶」之流,絕不能成為佛法門中傑出人才。若道心堅固,縱然不懂文學,且抱病終身,至少亦能自保不墮,也無虞敗壞佛門。

比之於學問,則健康較重要,若無健康,縱有學問,仍無以利人;若徒有健康而無道心,則絕不會成為法門龍象,即使能欺人於一時,終不能瞞過歷史的眼光。學問為有道者所用則救人濟世,否則便會成為盜名欺世者的工具。因此,要以學問居於末位來勉勵諸位同學。願諸同學經常以法門興亡為己任,並以深切的道心為根本,然後當保持健康的身心,努力來充實學問。求學問則不為個人謀衣食,不為一己求出路,但為佛法得昌隆,唯願眾生皆離苦。是以學問推展道心,勿以學問替代道心。不然便是本所教育的失敗,豈用再辦下去!

我在日本留學之際,未學任何與佛學無關的東西,卻利用假期到日本全國,參訪各宗修持的專修道場,以期學習若干實用的修持方法,用作自利利人的方便。以我已有的佛學基礎,已經能夠明辨,何者是正統正信的佛法,何者是日本本土民間信仰發展成功的附佛法外道;唯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對我此後自修,並指導他人修行,均有益處。我在日本所見著名的佛教學者,無不有其崇高的宗教情操及堅固的信心與願心。學問有兩種作用:一為歷史文化的回顧與創新,一是有利於人類人格心向的淨化與提昇;若僅屬於第一種,於一般學者即可,於佛教學者則不足也。謹述如上,願與諸位同學共勉。

二、致諸護法理事

楊理事長果王居士暨佛學研究所理事會諸位同仁慧鑒:

本所經過九年的孕育努力,終於在本年七月獲准教育部立案,八月二十二日舉行成立大會,十一月初正式領到「財團法人中華佛學研究所」登記證字號,從此本所已進入一個全新的里程,將為中國佛教的教育事業提供更積極的力量。而且於九月二十六日的本年度會中推選楊正果王居士為護法理事會第二任理事長,楊公是泰豐染織關係企業的創辦人兼董事長,乃自由中國企業界的知名之士。以其企業的長才來為本所策畫護持,為我分勞籌措經濟的支援,使得本所在各方面邁向更健全、更穩定的成長之道。

佛教本為積極入世、濟眾利物的宗教,近世以來竟被世人視為消極逃世、厭世、落伍愚蠢的事物,原因在於誤解佛教,也由於佛教缺少學佛知法的弘化人才,所以太虛大師鼓勵僧教育。然至今日仍缺少足以適應時代環境的佛教教育,以致中國佛教與時代脫節,也跟國際現況無法相應。我之出國留學,目的即在引介國際佛教教育,為國內佛教教育導入新鮮的活水,並將中國佛教向今日的國際推廣。今日國際間,殊少有人提及中國的現代佛教,佛教之為國際接受及傳播者,不論是學術的或實踐的,不是仰諸日本的禪,即是歸向西藏的密,甚至是拜錫蘭上座部佛教之所賜。原因不在於中國無佛法,乃在於現代中國佛教缺少具有現代意識,及現代適應能力的弘化人才。今日中國佛教徒中,移民西方的為數已不少,而能將佛法適應於西方觀點,並以西方語文傳播至西方社會的,則少之又少;不是不想做,實是無力做。

今日不論在國內國外,普遍對於佛法的嚮往與追求,已趨向蓬勃的狀態,此主要還是在於東方的日本、西方的美國既歡迎佛法,當然也喚醒了中國人,回過頭來肯定佛法的正面價值。如果我們再不正視佛教的高級教育及現代化、國際化的佛教教育,我們大家必將數典忘祖,認為中國無佛法;只有日本、西藏、歐美,以及南方的錫蘭和泰緬地區才有佛法;甚至把印度的神教,和中國的靈媒等神鬼信仰當作佛法。

本所的教育事業,不僅重視書本的知識,也特別強調解行相應,要求研究生的課業,也要求研究生的行持,否則便與弘揚佛法的宗旨相背,故我勉勵學生需以道心為第一,健康是第二,學問乃第三。佛陀遺訓:若盲修而不知法不知律,稱為無知啞羊;若鑽研經教法義而不親自實踐修持的方法,名為說食數寶。我們的教育目的,既為造就第一流的弘法人才,也寄望他們是住持佛法、以德化眾的法門龍象。

本所諸位護法理事會的緇素大德,能在此一佛教教育環境及教育方針的更新成長之初,參與大業,實在都是有智慧、有遠見、有悲願、有熱心的大善知識。中國新生代的佛教前途與佛法慧命,端賴諸位的努力,願我們能夠百尺竿頭,奮勉精進,並來共同喚起眾多的有心善士,給我們多方面的支持和指教。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佛教高等教育的開展——「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立大會」致詞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興辦教育復興佛教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