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我們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

聖嚴法師

我們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

理事長楊正居士、副理事長鑑心師、賴燕雪居士,以及諸位老師、諸位貴賓、諸位理事、護法委員、諸位同學:

很快地本所經教育部立案以來已歷一年有餘,在果王居士楊理事長熱心策畫和推動之下,護法理事會的人事組織已日漸走上制度化。一年來,在開源節流以及教育與研究事業的推展上,也在大家逐步努力中顯現出成果。比如本所從開始的只有兼任老師,到目前為止已有六位專任的研究員、副研究員和助理研究員。同時,我們對國內著名的各大學,如臺大、師大、成大、文大、清大等校提供碩士與博士論文獎學金,鼓勵各大學文史哲研究所的研究生撰寫佛教相關論文,等於用少數的經費,借重本所之外的高等學府培養研究佛教的人才,以提高佛教學術的地位。

可是本所對於各項經費的籌措,雖在全體理事及護法委員的努力下已比過去的情況好轉,但是響應的人數還是很少,預定在三年之內,募集五千萬元基金,如今已過一年,僅得一千數百萬元。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我不善於開口向人訴苦要錢。第二,佛教界的僧俗大德對於教育的重要性還沒有產生普遍的共識,這是我個人以及我們全體同仁需要努力改善和全力呼籲的事。

我於去(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本所成立大會中所做的一篇講詞〈佛教高等教育的開展〉之中,已對佛教和教育的關係有所說明,但近代以來的中國佛教就是因為缺少辦教育的人才,也缺少有遠見的人來辦佛教教育。所以雖然有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僧尼和全國數十萬座寺院,佛教的形象卻是普遍地落於民間信仰的層次。知識分子看佛教不僅是出世的,而且是腐蝕社會、分享社會資源卻不事生產的一類,至於佛教化世的功能既無人重視,更無人去發揮。因為社會的上層人士歧視佛教,把佛教逼向正常的社會之外,任其自生自滅,而教內的僧尼僅能倚賴民間的喪葬和度亡的佛事來跟社會維持關係,僅有的廟產也在土豪劣紳的覬覦和強取豪奪下苟延殘喘。此乃因佛教本身沒有人才起而與之抵抗、維護之故。

僧尼的素質既然低落,寺院除了朝暮課誦,竟不知有三藏的教典,少數寺院雖有經典卻不知經典的內容為何?不論僧俗四眾的佛子只能夠徒有其表地撐持佛教的門面,而無法從事佛教的化世工作。即使四十年來的臺灣寶島雖有數十位來自大陸佛教菁英的僧俗大德,卻除了在傳戒、辦雜誌、辦佛學院、開設蓮社、講堂等方面竭力做了不少佛教事業外,培養出能夠講經的法師和居士仍屬少數,而能夠著書立說、寫文章的人數更少;能夠因應時代、融會新舊,所謂學通內外、縱覽全局的人才益少;能夠代表中國佛教的精神與內涵而在國際宗教界和學術界占有一席地位的更是不可多得。

基於上述的原因,佛教界對內無法普遍地提昇人員的素質,對外無能抗禦各種的打擊和侮辱,曾有一度時期僧尼淪為廟祝而受俗人的管理;信徒進入寺院除了燒香、拜佛、許願、還願、薦亡、祈福、消災的活動,並無法獲得佛法的正信。僧尼與俗人接觸,好像除了度亡的佛事以及建廟的化緣外,很少有更積極的事情可做。以致有人把佛教稱為「分利分子」,指責其坐享其成、不事生產,無益於社會。今天由於中華民國的寶島臺灣,國民教育普遍提高,所以新生代的佛教青年都已受過中上的教育,能夠朝向新時代的現狀做各種層面的因應,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是佛教本身的教育水準之提高則尚在起步階段。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我們佛教一向不排斥任何其他的宗教,可是由於種種新興宗教的產生和輸入,卻多打起佛教的旗幟而傳播他們的宗教,進而毀謗佛教、打擊佛教,也混淆了佛教。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傳播媒體,如報紙、雜誌、電視、電台、海報、書刊等,來勢洶洶。竟然很少人敢挺身而出和各種外道劃清界線,只一味地忍氣吞聲,採取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所謂「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而使得佛法的慧命危如懸絲。是不錯,釋迦世尊的時代也不與外道多做辯論,但今天如果我們能夠有足夠的人才和足夠的水準,全力推廣正信的佛法以及努力於佛化人間的各項事業,就可不必擔憂外道和佛法的魚目混珠而取代佛教了。

今後的時代是以人才的多寡來占取生存的空間,如果我們沒有足夠數量和足夠水準的人才,佛教將會僅僅留下三藏的教典,默默地躺在圖書館內,讓一些沒有宗教信仰或其他宗教信仰的學者,當作查考古代社會、文化的文獻來看。不要以為我們有精深博大的三藏教典做為靠山,佛教就不會滅亡,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如果沒有把佛法當作自己的第一生命來看,就不會有護法及弘法的信心和願心;如果沒有佛教的教育來普遍培養足夠的人才,中國的佛教也會走上印度佛教同樣命運。因為今日中國佛教的教徒之中,有很多不知道印度佛教早已滅亡,只剩下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竟把印度傳來的伊斯蘭教和印度教或其兩者混合的新教派當成佛教。類此,將來任何一種神教也都可能自稱是正統的佛教,那麼屆時佛教徒都將淪為外道而不自知,更遑論正邪之辨了。這種情形目前已經顯出端倪,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培養更多通達內、外宗教與佛學及哲學的人才,立於不同的層面寫出文章和書籍來說明什麼是正信的佛教和正統的佛教,則明天的社會將見不到佛教。

我們諸位護法、理事,以及本所的師生是今日佛教的中堅,相信也與我有同感。而今日所謂護法、弘法、皈敬三寶的第一要務,就是護持和推動佛教的教育事業。我聖嚴本人已是年近六十的老僧,成功不必在我,本所只是一個起點,如果另有他人把佛學研究所辦得更多、更好的話,我可以馬上站在護持的立場而把教育的工作交接給能者和仁者。所以不僅僅是期待本所能正常地運作、繼續地發展,也期待著能有更多的後進和有志一同的賢者走上相同的道路,攜手前進。希望有更多的人來護持佛教的教育事業,來從事佛教的教育事業,為了明天的佛教還有生存的空間,為了明天的人間還能有佛法可信可學。阿彌陀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興辦教育復興佛教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佛教需要優秀的人才.優秀人才需要好的教育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