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無限——為中華佛學研究所籌募基金
接觸佛法,沐恩於三寶的光輝,很快地已近五十年,每每自感福慧淺薄,雖有上報四恩之願心,卻總受病障和魔障的困擾與束縛。中華佛教文化館是我第二個根本道場,原由先師東初老人創建於一九五六年,迄今已有三十二年的歷史。在一九八六年,又由我重建落成,當時就該舉行慶祝三十週年的紀念,由於因緣尚未具足,所以延至今(一九八八)年才和紀念東初老人八十冥壽同時舉行。
我是在一九七八年,奉東初老人遺命回來接掌本館,同時成立財團法人,經過十年的艱辛,總算稍有所成。其間也擴建了下院農禪寺,迄今為止,已有二十多人在農禪寺出家,其中多半由於我舉辦禪七,接引了若干大專院校的男女青年,而發心出家。一九八七年,又借本館的館址,另籌基金,設立財團法人中華佛學研究所,獲得教育部立案,完成臺北地方法院的登記,目前研究生有三個年級二十一人。
這次舉辦春季信徒聯誼大會來紀念中華佛教文化館的創立三十週年、佛學研究所的成立、東初老人的八十冥壽,並不是我的本意。依我個人,實不喜歡驚動任何人,不論是為道場、為個人,勞師動眾都非我的本願,這也是先師東老人的遺訓。記得當我出家之時,舉行剃度儀式,東老人即囑避免邀請、觀禮、宴請等的鋪張;所以凡是我個人的事業,和我們道場的活動,一向不敢驚動諸山,唯恐損福。因此,我也常常想到與任何人接觸時,應該要問自己:「我有什麼對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不能以個人的道德、學問和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勞累他人,就等於欠了一份債;如果不能得大解脫,則必須要償還。
但是有好多在農禪寺接受皈依的居士向我建議,對我表示說:「師父,您太忙,我們沒有機會親近您,皈依了等於沒有皈依。要見師父的面,都是幾百人集會的場合,講經的時候,我們只能離得遠遠地見到您,恐怕您連我們的名字都不知道,面孔也看不清楚。能否請師父慈悲,讓我們多一些親近師父的機會。」也有人說:「師父只有講經說法的時候才和大眾見面,那種場合,不能帶著老人家和小孩子一起來拜見,我們真希望讓老老少少,即使聽不懂講經說法的人,都能拜見師父,得到師父的慈悲加護。」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連年以來,不論是經常費用、獎學金或基金,都很困難,正在熱心護持的少數居士也向我抱怨說:「師父是不要錢的啦!師父的弟子那麼多,為何不讓他們也為佛學研究所出點力呢?」我說我不會化緣,但是那位居士告訴我:「如果見不到師父,師父做的什麼事,大家都不知道,師父的苦心和悲願,大家也不了解。」
基於上述種種理由,我答應了召開這次新春的信徒聯誼大會。利用春節期間,邀請在農禪寺皈依,以及聞法、學禪的信眾回來團聚。同時,在文化館展出幾個單元的圖片、書籍等文物,讓回來的信徒大眾,既有與我見面接觸的機會,也能從展出的文物中,了解東初老人的道德、學問、著作和佛學事業;農禪寺的禪七、佛七、禪坐會、念佛會;本館的放生會;美國東初禪寺的禪修、弘法等活動,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師生的著作,與教學情況的圖片資料。
在農禪寺方面,則提供以高度文化水準的佛畫、攝影、雕塑、中國古典插花、禪畫的幻燈片欣賞,和由農禪寺特製的《海會雲集》錄影帶介紹,以及本人在國內外弘法活動的實況,使得信徒大眾,能從各個角度和不同的層面,來接觸佛法和了解佛法,以期不負大家回來一趟的美意。
錄影帶《海會雲集》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籌畫、編寫、錄影、剪輯、配音,投注了相當大的人力、心力。是由二位名導演的執導,一位名製片人的錄製,及一位名演員兼名配音員等的發心,使得這部長達六十分鐘的錄影帶,成為有高度的可看性和真實性的紀錄帶。當日一整天在數千人之前,以九台電視機所組成的電視牆方式播放,使得這次的大會,具有教育和娛樂的雙重意義。
這次聯誼大會的特點是,沒有舉行大型的儀式及正式的演講,都是以實物、實品的展示來讓大家參與佛化生活的活動。特別是為了中華佛學研究所基金的籌募,臨時有幾位熱心的居士,建議做一次義賣和喊賣的勸募活動。從籌備到當天,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而義賣品的募集,以及義賣的成績,達三百七十餘萬元,這是出乎籌備人員意料的事。義賣品的捐出人,和喊價認購義賣品的人,立場雖不同,目標則是一樣,都是為了護持中華佛學研究所。而他們都不是大有錢人,甚至有一些是我從未見過面的人,場面的感人,幾乎使我歡喜得流下感激的眼淚。因為人都是崇拜成功者,很少有人去做雪中送炭、培養後起之秀的事。特別是佛教界的信徒大眾,去供奉靈驗的聖像,崇拜、禮敬、供養得道的高僧,是自然而共通的普遍現象,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祈求賜福,而很少人有願意栽培、供養正在努力而尚未成就的佛門新秀。
由於我個人的福報不夠,所以在青少年時代沒有受到佛教教育的正式培養,到了近五十歲,才有一點點能力為弘揚佛法而盡一份心意。但願我們的下一代,以及未來的佛教界,能夠有充分的條件和足夠的力量,對有心學佛並願獻身於弘法事業的青年,給予全力地培養。否則的話,真正的佛法沒人弘揚,卻讓外道假藉佛法之名而來破壞佛法。外道有計畫地培養人才,而佛教沒有培養人才,甚至認為佛教中沒有修行方法,只有外道才有修行方法,那麼,我們即將變成釋迦世尊的末代子孫。為了不使佛法從我們這一代消滅,就不得不努力於佛教的教育事業。從這次的新春聯誼大會,可以見到,具有正確認識的護法居士,已經日漸增加,無疑地,我們已看到了正法復興的曙光,怎能不令我欣慰、感動、感謝、感恩!
最後,我要在此謝謝主辦這次信徒聯誼大會的工作人員,他們將近有一個月的時間,幾乎是不眠不休、夜以繼日地趕工。同時,要謝謝參與這次活動的三百多位義工信徒,他們放棄新春假期的休閒活動,為籌備工作滿心歡喜地全力投入。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佛教需要優秀的人才.優秀人才需要好的教育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佛教明日的希望——聖嚴法師談佛教教育及中華佛學研究所《文殊》雜誌編輯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