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明日的希望——聖嚴法師談佛教教育及中華佛學研究所
「我們不培養佛教的人才,明天就沒有生存的空間」是聖嚴法師深切的呼籲。而「中華佛學研究所」則是法師為佛教教育開創的新機。在國際越洋傳真裡,法師對佛教教育的憂心表露無遺,我們不禁要問:究竟能為佛教教育投注一點什麼?
問:佛教教育為什麼不能步入正軌?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佛教教育可分成兩個方向:1.培養僧尼宗教生活及宗教知識的教育。2.培養佛教的文化、教育及學術研究的人才。
可惜到目前為止,中國佛教對這兩方面的教育都還沒有進入軌道,原因也有兩個:第一,是佛教內缺少強有力的教會組織,所以無法做到教內僧尼教育的統一;而且佛教各寺院和每一個人對教會也不能提供經濟和威信的支持。第二,是臺灣政府對於宗教的教育,一向認為那是屬於信仰的事,不論宗教的文化、教育或學術的研究,都是屬於傳教士的活動範圍,所以不但不推動而且還抑制。直到目前為止,雖然已有識者呼籲,卻尚未得到教育當局的充分認同。
問:佛教教育對明日社會的影響及其重要性是什麼?
師:佛教教育應該分成兩個方向來說:第一,是一般的教育,那是協助政府開辦建設社會的各級教育;這是西洋宗教辦得最有聲有色的事業。但是西方宗教並不只辦一般教育,他們也重視宗教教育,否則他們的人才素質就不足以來辦一般的高等教育。因此我們的佛教界如果不辦一般的教育,會讓社會人士批評消極,而對社會沒有貢獻;如果僅辦一般教育而不辦佛教的專門教育,最後那些教育事業,將會轉手與人,甚至於交給外教的人士來經營。唯有首先造就足夠數量的佛教教內的高級人才,佛教才有前途,才能以佛教的教理、思想來影響明日的社會。可知兩種教育事業都重要,而以培養教內的高級人才更重要。
問:佛學院與佛學研究所的異同在哪裡?
師:照道理說既然稱為學院,應該要有college程度和組織。college就是相當於大學程度的獨立學院。如果是community
college就相當於專科學校,以歐美神學院來講,它是大學裡面的神學院,它既有大學制的學生,也可能有研究所的碩士班或博士班研究生。可是我們國內的佛學院,程度參差不齊,從初中到專科都有。照規定它不是college,最多是community
college,當然和佛學研究所的距離相差很遠。今日國內的佛學研究所和佛學院之間很難辨別它們的異同在哪裡,這是因為沒有納入正軌的教育體系,也沒有教會來給予分等。不過我們還是希望做到和正規教育系統中的研究所條件那樣,甚至為了爭取政府教育當局的承認,必須嚴格要求佛學研究所的水準。
問:理想的佛學院應該是如何的形式?
師:所謂理想是難說的,究竟根據什麼標準來說理想?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個標準。如果以實際需要來說,佛學院應該有三個基本的問題待解決:第一,全國各寺院應該統一支持開辦穩定而持久性的佛學院,不要誰想辦就辦,辦累了就停辦。第二,要分層、分級、分等統一招生,並依系統升學,不要變成一處畢業,處處畢業。第三,培養各級佛學院的教師人才,那就是要用專科和研究所來培養;如果沒有培養老師而就想辦佛學院,那是不切實際的。現在的時代,凡事重視專業,佛學院的老師除了有他們的高等學歷或學力,應該經過佛學教師的專業訓練。
問:佛學研究所需要佛教界提供的支援是什麼?
師:現在佛教所辦的研究所多半稱為佛學研究所。以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來說,我們需要佛教界提供兩項支援:第一,希望大家鼓勵大學畢業的優秀佛教青年來投考本所。第二,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重視佛教的高級教育,造就更多的高級佛教人才,以具有碩士、博士的人才來從事於佛教的文化、教育或學術研究。一方面可提高佛教徒的素質,同時也加強了弘法的力量。到目前為止,這兩點尚未得到佛教界普遍的共識。一般人總認為修行才是佛教徒的事,出家人需要高深的學問做什麼?在家人又需要研究佛教做什麼?佛教只要信仰就足夠,沒必要把它當作職業,所以很少鼓勵優秀青年來投考佛學研究所。
問:中華佛學研究所辦學的宗旨、方針、特色是什麼?
師:本所的宗旨是培養優秀的佛教青年成為高水準的佛教人才,同時成就已有學術與研究基礎的佛教學者,對佛教做系統及計畫的深入研究。所以本所的方針有兩個方向:一邊培養人才,同時運用人才,使得佛教能向上、向下、對內、對外做多方面、多元化的推廣。
至於本所的特色,在研究員方面,目前已有七位專職的,他們都具有碩士以上至博士學位的程度,而且各有研究的專長。他們既是研究人員,也是教師人員,負責本所研究生的授課與指導。另有二十來位兼任老師。至於對研究生的要求,重質不重量,每年錄取大學以上程度的研究生五至十名,做三年的密集訓練。一共有五類的課程:1.英、日、梵、藏、巴利文等五種語文;2.方法學、宗教學、佛教文獻學等一般學科;3.三種中印佛學、哲學專題研究;4.英、日兩種語文的佛學導讀;5.從阿含、阿毘達磨、中觀、唯識到中國的天台、華嚴、淨土與禪等的九種專科佛學。第三年提出四萬字以上的畢業論文,所以鼓勵研究生住研究所宿舍;若不夜以繼日努力讀書,就不易準時畢業。
問:中華佛學研究所過去和現在所遭遇的困難和挫折是什麼?
師:我們遭遇的困難有三項:第一,優秀的佛教青年知道事先準備了來投考本所的還不多,因為我們沒有做宣傳;這個情形漸漸有好轉。第二,我們找不到足夠的老師,有些課程因此還不夠理想;因為國內的佛教語文或專攻佛學的高級人才為數不多,而且他們太忙,因此必須向國外如印度、美國、香港、德國、日本等地聘請,這也是本所之要造就高級人才以從事教育的目標之一。第三,我們的經費還是相當困難,所以應該開發的事很多而目前能夠做到的卻還很少。所幸挫折尚未發生。
問:佛教的人才必須要由佛學院和佛學研究所來培養嗎?
師:不一定,例如近代從事於佛教教育、佛教文化事業的僧俗大德,多半不是出身於佛學研究所,甚至也不是出身佛學院的。例如太虛大師沒有經過佛學研究所;又如印順法師他一開始就在佛學院任教;至於好多的居士,如李炳南、周邦道、周宣德、沈家楨,以及你們《文殊》的洪啟嵩居士等,還有正在各大學、研究所、佛學院任教的法師與居士,也多半不是佛學院培養出來的。可是我們必須要說明一個事實:天才自成,而中上的人才必須要由教育的環境來培養。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美玉要有巧匠的技術才能夠成為寶貝。所以任何一個國家、團體與家族,都要有計畫地培養、訓練足夠數量和足夠水準的人才。本所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同時也主張辦好各級佛學院的教育。
問:佛學研究所的遠景是什麼?
師:目前的佛學研究所已有好幾個,但是他們的宗旨和目標與運作方式,多半不夠明確。有的既沒有研究員也沒有研究生,只是開設若干課程讓有志於進修的人士來選修,甚至於也不是開的有關佛教的課程。有的是培育高中程度以上的僧、俗青年,以高級佛學院的方式來運作,他們只能算是專科的程度。有的因為辦了佛學院,畢業之後的學生需要更進一步的修學環境,所以辦了研究所。他們的性質還是相當於高級佛學院或專科學校的型態。
當然,他們之中也有若干學生是大專肄業或大學畢業的。像這種研究所能多培養中等佛教人才,卻無法期望他們造就出國際水準的人才。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培育碩士程度以上的研究生,也需要儲有博士程度的研究員。現在我國佛教界既有的人才之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並不多;而今日社會的一般教育的專業人才都要求碩士或博士的水準,因此佛教辦的研究所是不是有遠景,必須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政府教育當局應該准許各公私立大學設立宗教學系(內含宗教學科),同時承認私立佛教研究所的學歷和學位,並監督、管制其運作的水準,以便納入國家的教育系統。第二,佛教研究所的目的不在於培養所謂的弘法的傳教士人才,而在於造就具有碩士或博士程度的文化、教育、學術研究的人。
問: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將來走向是什麼?
答:我們相信因緣、爭取因緣、促成因緣,但不強求。我們是教育部立案全國性的一個財團法人,一定要使它有永久性和穩定性,它的工作不會因人事的變動而受影響,相信沒有多少阻力可以使我們停辦。不過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所以要募集足夠的基金。最好是以銀行及大企業的投資所得股息,做為經常性的費用,那就不會受到人事的變動而有伸縮的影響。這也是我們正在呼籲各界響應支持的目標。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感恩無限——為中華佛學研究所籌募基金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