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佛教明日的希望——聖嚴法師談佛教教育及中華佛學研究所《文殊》雜誌編輯部

聖嚴法師

佛教明日的希望——聖嚴法師談佛教教育及中華佛學研究所《文殊》雜誌編輯部

「我們不培養佛教的人才,明天就沒有生存的空間」是聖嚴法師深切的呼籲。而「中華佛學研究所」則是法師為佛教教育開創的新機。在國際越洋傳真裡,法師對佛教教育的憂心表露無遺,我們不禁要問:究竟能為佛教教育投注一點什麼?

問:佛教教育為什麼不能步入正軌?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佛教教育可分成兩個方向:1.培養僧尼宗教生活及宗教知識的教育。2.培養佛教的文化、教育及學術研究的人才。

可惜到目前為止,中國佛教對這兩方面的教育都還沒有進入軌道,原因也有兩個:第一,是佛教內缺少強有力的教會組織,所以無法做到教內僧尼教育的統一;而且佛教各寺院和每一個人對教會也不能提供經濟和威信的支持。第二,是臺灣政府對於宗教的教育,一向認為那是屬於信仰的事,不論宗教的文化、教育或學術的研究,都是屬於傳教士的活動範圍,所以不但不推動而且還抑制。直到目前為止,雖然已有識者呼籲,卻尚未得到教育當局的充分認同。

問:佛教教育對明日社會的影響及其重要性是什麼?

師:佛教教育應該分成兩個方向來說:第一,是一般的教育,那是協助政府開辦建設社會的各級教育;這是西洋宗教辦得最有聲有色的事業。但是西方宗教並不只辦一般教育,他們也重視宗教教育,否則他們的人才素質就不足以來辦一般的高等教育。因此我們的佛教界如果不辦一般的教育,會讓社會人士批評消極,而對社會沒有貢獻;如果僅辦一般教育而不辦佛教的專門教育,最後那些教育事業,將會轉手與人,甚至於交給外教的人士來經營。唯有首先造就足夠數量的佛教教內的高級人才,佛教才有前途,才能以佛教的教理、思想來影響明日的社會。可知兩種教育事業都重要,而以培養教內的高級人才更重要。

問:佛學院與佛學研究所的異同在哪裡?

師:照道理說既然稱為學院,應該要有college程度和組織。college就是相當於大學程度的獨立學院。如果是community
college就相當於專科學校,以歐美神學院來講,它是大學裡面的神學院,它既有大學制的學生,也可能有研究所的碩士班或博士班研究生。可是我們國內的佛學院,程度參差不齊,從初中到專科都有。照規定它不是college,最多是community
college,當然和佛學研究所的距離相差很遠。今日國內的佛學研究所和佛學院之間很難辨別它們的異同在哪裡,這是因為沒有納入正軌的教育體系,也沒有教會來給予分等。不過我們還是希望做到和正規教育系統中的研究所條件那樣,甚至為了爭取政府教育當局的承認,必須嚴格要求佛學研究所的水準。

問:理想的佛學院應該是如何的形式?

師:所謂理想是難說的,究竟根據什麼標準來說理想?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個標準。如果以實際需要來說,佛學院應該有三個基本的問題待解決:第一,全國各寺院應該統一支持開辦穩定而持久性的佛學院,不要誰想辦就辦,辦累了就停辦。第二,要分層、分級、分等統一招生,並依系統升學,不要變成一處畢業,處處畢業。第三,培養各級佛學院的教師人才,那就是要用專科和研究所來培養;如果沒有培養老師而就想辦佛學院,那是不切實際的。現在的時代,凡事重視專業,佛學院的老師除了有他們的高等學歷或學力,應該經過佛學教師的專業訓練。

問:佛學研究所需要佛教界提供的支援是什麼?

師:現在佛教所辦的研究所多半稱為佛學研究所。以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來說,我們需要佛教界提供兩項支援:第一,希望大家鼓勵大學畢業的優秀佛教青年來投考本所。第二,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重視佛教的高級教育,造就更多的高級佛教人才,以具有碩士、博士的人才來從事於佛教的文化、教育或學術研究。一方面可提高佛教徒的素質,同時也加強了弘法的力量。到目前為止,這兩點尚未得到佛教界普遍的共識。一般人總認為修行才是佛教徒的事,出家人需要高深的學問做什麼?在家人又需要研究佛教做什麼?佛教只要信仰就足夠,沒必要把它當作職業,所以很少鼓勵優秀青年來投考佛學研究所。

問:中華佛學研究所辦學的宗旨、方針、特色是什麼?

師:本所的宗旨是培養優秀的佛教青年成為高水準的佛教人才,同時成就已有學術與研究基礎的佛教學者,對佛教做系統及計畫的深入研究。所以本所的方針有兩個方向:一邊培養人才,同時運用人才,使得佛教能向上、向下、對內、對外做多方面、多元化的推廣。

至於本所的特色,在研究員方面,目前已有七位專職的,他們都具有碩士以上至博士學位的程度,而且各有研究的專長。他們既是研究人員,也是教師人員,負責本所研究生的授課與指導。另有二十來位兼任老師。至於對研究生的要求,重質不重量,每年錄取大學以上程度的研究生五至十名,做三年的密集訓練。一共有五類的課程:1.英、日、梵、藏、巴利文等五種語文;2.方法學、宗教學、佛教文獻學等一般學科;3.三種中印佛學、哲學專題研究;4.英、日兩種語文的佛學導讀;5.從阿含、阿毘達磨、中觀、唯識到中國的天台、華嚴、淨土與禪等的九種專科佛學。第三年提出四萬字以上的畢業論文,所以鼓勵研究生住研究所宿舍;若不夜以繼日努力讀書,就不易準時畢業。

問:中華佛學研究所過去和現在所遭遇的困難和挫折是什麼?

師:我們遭遇的困難有三項:第一,優秀的佛教青年知道事先準備了來投考本所的還不多,因為我們沒有做宣傳;這個情形漸漸有好轉。第二,我們找不到足夠的老師,有些課程因此還不夠理想;因為國內的佛教語文或專攻佛學的高級人才為數不多,而且他們太忙,因此必須向國外如印度、美國、香港、德國、日本等地聘請,這也是本所之要造就高級人才以從事教育的目標之一。第三,我們的經費還是相當困難,所以應該開發的事很多而目前能夠做到的卻還很少。所幸挫折尚未發生。

問:佛教的人才必須要由佛學院和佛學研究所來培養嗎?

師:不一定,例如近代從事於佛教教育、佛教文化事業的僧俗大德,多半不是出身於佛學研究所,甚至也不是出身佛學院的。例如太虛大師沒有經過佛學研究所;又如印順法師他一開始就在佛學院任教;至於好多的居士,如李炳南、周邦道、周宣德、沈家楨,以及你們《文殊》的洪啟嵩居士等,還有正在各大學、研究所、佛學院任教的法師與居士,也多半不是佛學院培養出來的。可是我們必須要說明一個事實:天才自成,而中上的人才必須要由教育的環境來培養。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美玉要有巧匠的技術才能夠成為寶貝。所以任何一個國家、團體與家族,都要有計畫地培養、訓練足夠數量和足夠水準的人才。本所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同時也主張辦好各級佛學院的教育。

問:佛學研究所的遠景是什麼?

師:目前的佛學研究所已有好幾個,但是他們的宗旨和目標與運作方式,多半不夠明確。有的既沒有研究員也沒有研究生,只是開設若干課程讓有志於進修的人士來選修,甚至於也不是開的有關佛教的課程。有的是培育高中程度以上的僧、俗青年,以高級佛學院的方式來運作,他們只能算是專科的程度。有的因為辦了佛學院,畢業之後的學生需要更進一步的修學環境,所以辦了研究所。他們的性質還是相當於高級佛學院或專科學校的型態。

當然,他們之中也有若干學生是大專肄業或大學畢業的。像這種研究所能多培養中等佛教人才,卻無法期望他們造就出國際水準的人才。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培育碩士程度以上的研究生,也需要儲有博士程度的研究員。現在我國佛教界既有的人才之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並不多;而今日社會的一般教育的專業人才都要求碩士或博士的水準,因此佛教辦的研究所是不是有遠景,必須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政府教育當局應該准許各公私立大學設立宗教學系(內含宗教學科),同時承認私立佛教研究所的學歷和學位,並監督、管制其運作的水準,以便納入國家的教育系統。第二,佛教研究所的目的不在於培養所謂的弘法的傳教士人才,而在於造就具有碩士或博士程度的文化、教育、學術研究的人。

問: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將來走向是什麼?

答:我們相信因緣、爭取因緣、促成因緣,但不強求。我們是教育部立案全國性的一個財團法人,一定要使它有永久性和穩定性,它的工作不會因人事的變動而受影響,相信沒有多少阻力可以使我們停辦。不過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所以要募集足夠的基金。最好是以銀行及大企業的投資所得股息,做為經常性的費用,那就不會受到人事的變動而有伸縮的影響。這也是我們正在呼籲各界響應支持的目標。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感恩無限——為中華佛學研究所籌募基金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請為佛教百年樹人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