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請為佛教百年樹人

聖嚴法師

請為佛教百年樹人

理事長楊正果王居士、護法會全體會員:

阿彌陀佛,大家好!

中華佛學研究所經過十一年的努力,迄今,不但是在學生的水準上,教職員的素質上,研究人員的人數上,以及圖書和行政工作的設備上,都在逐日進步和健全之中。目前我們的研究老師遍及海內外,專任的有七位,兼任的通信研究人員有三十多位。可是佛教後繼人才的培養,所謂「百年樹人」,還是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努力。

今日佛教所面對的問題很多,例如如何適應現代的生活環境、宗教環境及科技的文明等等,都需要有專人專業去研究改進和推動實行。老實說,今天國內的佛教只有順著大環境的變動而變動,尚無能做到未雨綢繆和前瞻性的策畫,所以處處顯得被動落後。雖然近二十年來,由於十數萬的大專青年接觸了佛法,知識界已不再把佛教視為迷信,也有一天比一天更多的社會大眾接受正信佛教的信仰及修學。但是對於專題做深入而多方向研究改善的人員還是很少。

我們知道,現代化的事業團體,多設有專業的研究機構,做改良開發和推廣的研究探訪。近五十年來,我們中國佛教界的佛教教育,僅做到私塾和現代化學校之間的形式,教育的階段只能做到高中最多是大學的程度;以培養一般寺院住持人員和一般通俗的弘法人才為目的,專題專業的研究尚在起步的階段。所以在佛教的學術成果上,我們不及東洋的日本,也比不上西方的歐美;在修行的方法上,我們又比不上西藏的密教,也落後於錫蘭的上座部佛教和日本的禪佛教。以致於許多中國人在學習佛法之後,認為佛教的理論雖好,只是沒有次第而修的實踐方法。結果要研究就到日本和歐美;要修行就學西藏和日本;乃至於「病急亂投醫」,去學外道的修行方法來獲得一些身心的安定和安慰。這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感到非常可恥和遺憾的事。

其實,中國佛教本有修行的方法。在淨土經典和古來淨土的著作中,保留著不少修行的方法;從印度傳來的禪經,中國歷代的禪籍,以及天台宗的大小止觀,還有幾部有名的大小乘經論之中,都曾詳細地解釋說明修行的方法。只是由於時代的隔閡,文字表現方式的簡略,及名詞定義的晦澀,使我們現代人無法輕易地理解,因此必須加以綜合整理、系統組織和親身實踐,才能夠用現代人懂得的語言和現代人願接受的觀點表達出來。而我們就缺少這些人才。我也跟在座的諸位一樣,也和所有的中國佛教徒一樣,從小就沒有人教我修行的方法,也不懂得如何入手來認識佛教,身受其苦,深受其害。所以發願要把佛法有系統地弄清楚,要把修行方法從淺入深地理出一個眉目,然後深入淺出地用以自利利人。因此在山中修行的時候,在遍讀藏經的過程中,注意戒和定的修行方法和步驟。所以我針對戒律方面寫了一本書,叫《戒律學綱要》;在禪定的方面也摸索出一條可走的路來,到目前為止,編寫了幾本書。可是以我一人的精力和時間,縱然終其一身,所能貢獻的還是有限。所以我要培養更多的人來做我們急需做的事。

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可是,如果不愛惜人才、不培養人才、不運用人才,那就會糟蹋人才,縱然有人才也不會為佛教所用。我一向說:「天才是自成的,但是也要經過後天環境的培養。中上的人才必須要用教育的功能來養成。」我們的時代愈來愈進步,也可說愈來愈複雜,社會大眾對佛教的需求也愈來愈迫切。而我們究竟已經有多少人,從各種角度來為今天和今後的社會提供佛教的服務呢?一個人的努力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必須要集合多數人的力量才能「眾志成城」。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教育事業就是要為中國佛教的前途開創光明的遠景,也為全世界的人類帶來佛光普照的希望。

本所護法會的每一位會員都是這一項佛教前瞻事業的功臣。本所能夠為佛教、為眾生提供的任何貢獻,也都是你們諸位的功德成就。

我在這裡祝福大家身體健康,大會圓滿!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佛教明日的希望——聖嚴法師談佛教教育及中華佛學研究所《文殊》雜誌編輯部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佛研所一九九○年開學典禮開示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