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研所一九九○年開學典禮開示
今天的典禮相當特別,邀請到佛教界悟明長老、成一長老、恆清法師等諸山長老,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昌彼得,文化大學校長鄭嘉武、哲研所所長黃振華,臺大哲研所所長張永雋,政大中文研究所所長簡宗梧及諸教授等貴賓列席。
首先,我們要飲水思源地感謝中國文化大學。由於本所的前身「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原本附屬於中國文化學院,直到一九八五年該校停止協辦,「中華佛學研究所」乃正式成立。因此,在欣逢本所「一九九○年開學、結業暨博碩士論文頒獎典禮」的此時,我們特別要向文化大學致敬。
從一九八八年開始,本所即設立有博碩士論文獎金,以獎勵學術界優秀的研究人才。得到獎學金者,第一年有三位,第二年一位,到今年是第三年共有九位,這表示國內各大學,特別是中國文化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等都很重視佛學的研究,研究範圍包括佛教的思想、歷史、目錄學、藝術等,象徵臺灣佛教的學術愈來愈興盛,這是一樁值得大家高興的事,也是本所的一件喜事。
頒發獎學金,除了表達本所對諸位準博士、準碩士所付出努力的敬意和嘉勉外,更希望諸位同學今後能繼續發表論文,寫出你們生命之中的代表作。
今年年初,本所舉辦「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共有二十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提出四十多篇論文,與會人士多達二百餘位,可謂盛況空前。基於這個因緣,本所和國外幾個國家開始有了學術交流。尤其是泰國,在看到我們的會議之後,對本所辦教育的成績非常好評,不久即和本所簽訂老師、留學生彼此合作交流的合約,並且派了兩位優秀、年輕的比丘到本所留學。
另外,在過去三年之中,每年都有韓國出家眾到本所留學,他們都很傑出,本身在韓國是老師,在當地佛教界更居於領導地位,例如今年來自韓國松廣寺的年輕比丘,正道法師即是。
本所創立以來,不到六年的時間,已經有了九位專任教師,他們都畢業自國內外知名學府,並且是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這些老師主要的工作是研究,他們當中有的已經提出論文,我們正準備要在近年內將這些論文逐一出版發行,以饗讀者。
對於國內所造就出來,已經有成就的人才,不論是出家或在家眾,只要對佛教有貢獻,我們都希望能聘請他到本所來發揮他的所長,共同為中國和世界佛教文化的提昇而努力。
現在本所學生人數,連同文化大學時代,十年來共招收了八十位。有三十六位讀完全程(其中有十五位提出論文,二十一位已經結業),二十九位尚在學,其餘十五位則中途輟學。到目前為止,八十位之中,我們至少看到了三十六位已經完成學業,這三十六位未來對中國佛教文化都將有所貢獻。
這是我向諸位報告關於本所的一些事情。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所備有教職員和學生的宿舍,並積極擴充圖書設備,方便師生作息、研讀。但是由於場地實在有限,各項研究設施不敷使用,因此去年我們在臺北縣金山鄉買到了一塊二十五甲地,做為本所建校的地址。那地方可容納相當多人做學術、教育、文化的研究,及修持的活動,這也是一件值得我們大家歡喜的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請為佛教百年樹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