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新春的慰勉——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全體同學、護法寫

聖嚴法師

新春的慰勉——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全體同學、護法寫

各位同學以及關心本所的所有大德:

本所開辦以來經過兩番的草創,第一次是在陽明山中國文化大學校園內,第二次是在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這兩次的草創不論在人事上、設備上,都是重新來過的,而在精神上則還是一貫的。雖然在經費上相當困難,對於老師的邀聘、課程的安排,也都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一年一年地走過來。但是同學們的素質,到今年已是第七屆,依然保持很高的水準,目前已被公認為是今日中國造就高級佛教人才最好的學府。此實值得告慰於諸位同學以及關心我們的所有人士。

依據我最早的構想,本所的精神和培育人才的方式是介於古代的書院式和現在的學院式。所謂書院式是特定的一班學生追隨一定的老師,從人格的陶養、知識的傳授,乃至於事業的開創均是一脈相承。所謂學院式則是由不同的老師擔任分科的課程,於一定的時段完成相當層次的教育。由於時代環境的變遷,我們無法再見到所謂書院式教育的維持,不同的課程必須由具備不同專門知識的老師來分別擔任。至於精神人格的陶冶,只好用全體老師和同學的向心力和共同的理念來形成和維持。

我個人相當慚愧,如以一位書院的導師或負責人來說,他必須要和學生朝夕相處,共同生活,不僅需要為學生提供知識的教育,還要提供生活的風範、人格的模範,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如沐春風,逐日成長。這些我並沒有做到。我不是不想做,也不是不能做,而是一直無法如願。比如說,在臺灣我們先有中華佛教文化館和農禪寺兩個道場,它們都分別有住眾和信徒;事實上正是這兩個道場的關係人,在給予本所人力、財力的支援。另外,美國道場的成立也在本所創辦之前,它對於把中國佛教推展到美國的英語社會,十三年來已經有了些許基礎和影響作用。因而我在培養研究所人才的同時,也需要培養寺院僧才,所以我個人的時間和心力的支配必須分作四分。

然而事實上,我對本所的付出已超過我個人心力、時間的一半。因為不論在國內或國外,我所操心的人事、經費等工作的性質,多半是跟本所有關。我為諸位同學的現在和未來設想,也為了本所師資、設備的加強,為了本所於國內外學術、教育機構和人事的接觸、溝通,建立交流的關係而努力。當然,我一向不把個人的辛勞和困難向同學們吐露,以免影響同學的讀書情緒,其中最困難的是經費的籌措,因為認同我們培養佛教高級人才的教育事業者相當地少。

近代以來有二位對中國佛教貢獻很大的大師級人物,一位是太虛大師,另一位是歐陽竟無居士。前者因以全體中國佛教教團制度和僧伽教育為懷抱,所以雖然創辦了閩南、武昌、漢藏等著名的佛學院,培養了不少的佛教人才,但他護國衛教,經常國內外奔走呼籲,席不暇暖,未能在特定的一處長期地駐錫,因而親近他的弟子和學生,很少是長期追隨的。至於後者,創辦了支那內學院,以全心從事於講學、著述的工作,也造就了不少的人才。這兩位比較起來,後者是更近於古代書院式的教育家。

而我個人雖然不敢與他們兩位前輩大師相提並論,但是有鑑於今日的佛教,不論國內、國外,除了必須提倡教育、培養人才之外,也需要發揚、推廣佛教的修持方法和理念。因為我曾經在修持的方法和實踐方面花過很長的時間,也在經義教理方面,下了相當多的工夫,因此從一九七五年在日本修完博士學位之後開始,即在國內、國外同時從事於這兩項工作的推動。假如再沒有人推廣實際有用而很快受用的修持方法,佛教徒多半會被各式的外道,用種種的花招所吸引。而如果不提昇佛教徒的教育水準,佛教將會被民間信仰的迷信湮沒。為了兩者兼顧,以致我的時間即因而非常拮据,無法與諸位同學每天生活在一起,我也感到非常遺憾。

因為我既重視佛教徒教育水準的提昇,也重視修行方法的實踐,所以我要提示本所的同學和農禪寺的弟子說:「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並且為研究生提供宿舍和打坐的禪堂與課誦的佛殿。希望同學們除了睡覺的時間外,不是在教室、圖書館,就是在禪堂和佛殿,而鼓勵同學們利用假期,盡量參加農禪寺的禪七和各道場的齋戒、佛七。平時則注重道心、威儀,以達成改變氣質、昇華人格的目的,期以健全、清淨的身心來迎向時代環境,面對一切順境和逆境,走上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的菩提大道。

假如本所的同學在學的三年期中,沒有培養道心和公德心、菩提心,而僅僅努力於課堂的書本、圖書館資料的研讀和論文的撰寫,雖然對於文化的整理也有所貢獻,但是他們不會對於廣大的佛教產生弘化的力量,也不會對他本身的修證,得到實際的利益。我所寄望於諸位同學的,是人人成為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師級的龍象人物。諸位不要小看自己,龍的幼年跟蛇相像,鳳的幼年和雞相同,你們都是人中的龍鳳,當不僅重視書本的功課,尤其要重視菩提心的培養。培養菩提心最好的方法,無過於禪修、課誦,以及對於老師的感恩,對本所贊助者的感謝,對於同學之間的關懷,對於本所工作的參與,養成公而忘私、捨己為人的崇高人格。祝福大家。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師父的祝福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腳步——《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序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