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腳步——《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序
本所的學報,原則上是每年出版一期,可是由於集稿、打字、編校等多種主客觀因素,自一九八七年三月發行至今,僅出版到第四期,平均四年之間脫掉一期。不過我們很有信心要把這份學報辦好,我們已投注了相當的財力,集合了當今第一流的佛教學者的人力和學力資源,提供了代表著臺灣佛教學術研究的一塊園地和一座講壇。
本所自從一九八五年脫離中國文化大學附設的中華學術院,而獨立為中華佛學研究所以來,在各項設施上,幾乎都是從零再出發,好在由於本所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以及護法信眾的熱心資助,使得本所的基礎已粗具規模,現有專任老師九位,兼任老師九位,開了二十多門課程。原先是光有必修課而無選修課,如今則選修科目多於必修科目,重視語文,重視佛學,也重視方法的訓練。同時每年邀請外國的著名佛教學者,來所擔任專題研究的教學及指導。
在圖書購置方面,本所已從國內及日本、印度、尼泊爾、歐美國家,不斷增添,如今已有不同語文、不同版本、不同內容編輯的藏經三十一種,相關佛教研究的工具書、期刊、雜誌、學報及參考書,已有一萬多冊。目前在冉雲華教授的建議及其指導之下,盡可能地蒐求有關以明清資料為主的各項圖書。預計到二○○一年時,總藏書量達十六萬冊。
本所的宗旨,是希望「站在中國佛教的立場,放眼於世界佛教,把世界佛教的成果引回中國,把中國佛教的智慧傳到世界。」(我為《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所寫的總序)因此而於一九九○年元月十二至十五日,舉辦「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其永久主題是「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第一屆的議題是「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與會的佛教學者,來自十八個國家,共計一百多位,宣讀了四十篇論文。會後立即聘請美國天普大學的傅偉勳教授、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華珊嘉教授(Sandra
Wawrytko)擔任論文集的主編,分別編輯成為中英文兩冊,中文論集《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交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編入《滄海叢刊》,已於一九九○年十月出版。英文部分則洽由美國紐約的綠林出版社(Greenwood
Press)於本年四月出版。類此的國際會議,我們預期每二至三年召開一次,所以現在已著手進行第二屆的籌備事宜。
本所的所訓共有八句話:「立足中華,放眼世界;專精佛學,護持正法;解行互資,悲智雙運;實用為先,利他為重。」因此本所老師之中大半數以上,或曾留學國外,或係來自外國。同時還向國外邀聘學者做短期講授。近年以來,本所不僅在國內獲得臺大、文大、東吳、輔大、中央圖書館等協助,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同時也跟日本的京都佛教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東京立正大學《法華經》文化研究所,美國夏威夷大學佛學研究所、密西根大學佛教文學研究所,泰國法身基金會等,簽訂合約,建立了交換師生、出版物,共同召開學術會議的關係。
為使本所的學生獲得國際的視野,便不得不加強與國外佛教學術界的合作聯繫。為使本所的學生養成學以致用的能力,我們由二年級同學每年主辦一次大專學佛青年夏令營。為使本所的學生在做學問之外,不要忘了自己是身負弘法責任的佛教徒,我們提供佛殿、禪坐室,以及參加禪七修行等活動的機會。
由於本所的工作項目、設備項目,及師生人員的不斷擴充,繼續增加,現在借用中華佛教文化館的建築空間,已經愈來愈小,所以自一九八九年四月初起,在臺北縣的金山鄉,陸續購進山坡地,做為本所遷建之用,迄一九九一年四月的現在,已有三十二公頃,並且經過主管機關教育部及內政部先後核准事業計畫及開發計畫,預定五年之內,以新臺幣十億元的總金額,將那片已被命名為「法鼓山」的土地,建設成為國際性的教育、學術、文化及修持的佛教園區,這是我們要向關心本所動向的諸位高賢報告的另一項消息。
本期的《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刊出了十四篇論文,內容的範圍,包括南傳巴利語系、北傳漢語系、密乘西藏語系,從印度初期佛教,到禪與現代的西方。稿源來自臺灣本地者占多數,也有從美國、加拿大、香港等地邀約而來。其中的丁敏、汪娟兩位女士及釋成觀法師所提三篇,是獲得本所獎學金的佳作,我們樂見研究佛教的學者群中,發現了新生代的生力軍。其餘除了冉雲華、稻田龜男是世界知名長老級的佛教學者,傅偉勳、華珊嘉、篠原亨一,是世界級的國際學者,楊郁文、林崇安、陳玉蛟、劉貴傑、高明道、吳汝鈞,都是臺港佛教學界知名之士,都是治學嚴謹而勤奮的學者,我要在此致謝,並請繼續賜稿。
謹序如上,用報諸賢。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新春的慰勉——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全體同學、護法寫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