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眾智.建千秋業——對中華佛學研究所師生的勉勵
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前身,是設於陽明山文化大學內,剛成立時,只有一位辦事員和幾位兼任教授,發展到今天,已有一棟大樓,七位辦事人員,以及四、五十位師生;在設備方面頗為完善,師資相當優秀,學生素質也高,贏得了教界與社會的讚揚。在這段艱苦歲月中的一些成長,要歸功歷年來師生共同的努力與社會人士的熱心支持。但是我們絕不以這點成就而滿足,更要百尺竿頭,向建立佛教大學的目標邁進。
目前,我們已經購買了三十五甲土地,名為法鼓山,擬定擴展的計畫,預定在這座山上蓋上中國式的建築物,創辦中國的佛教大學。進一步地,在硬體建設方面,我們已經進行到水土保持的階段;在軟體建設方面,也已經向教育部提出了籌設人文社會學院的申請,在初期將成立三系一所——宗教、外文與社會三個學系和一個佛教研究所。此外,並準備開設函授與空中教學的課程,當然也會繼續舉辦「國際佛學會議」。法鼓山工程已設計了一座現代化的國際會議廳,將裝置四種語言同步翻譯的設備,也不斷地增加圖書,希望達到藏書二十萬冊的目標,這些都是教學方面的一些重要設施。
我們辦學的宗旨,是在培育人文及社會科學人才,來從事人文教化與社會服務工作,以開創人文社會遠景,發揚中華文化,促進世界和平。其次,在行政支援設施方面,有禪堂、關房、齋堂、寮房、教職員宿舍,總之,希望法鼓山能建設成一所完整的人文社會人才與佛教菁英的培育中心,以推動我們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從這個龐大的計畫來看,是一樁偉大的教育事業,也是一塊廣闊的慈悲福田,因此,這樁偉大的事業需要大家努力來完成,而這塊廣大福田的功德,也要讓大家來分享。
記得三年前,我們買進第一塊土地,當時只有幾十位熱心人士擔任護法勸募工作,直到上個月的統計,已經有三萬多人投入法鼓山事業體的工作行列。他們是有錢的人出錢,有力的人出力,做出了忘我無私的奉獻,在此我特地向一群任勞任怨的萬行菩薩,表示由衷的感謝。
回想創辦佛研所那一段艱苦歷程,有些心酸,但是見到學子們回饋的情形,也是非常值得安慰。在畢業的學生中,目前有好幾位正在國外深造,學成回來的有惠敏法師,他甫獲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現於本所執教。還有新任副所長吳寬博士,她在出國深造前,就發願終身為佛學教育奉獻,上個月剛通過伊利諾大學博士論文,即馬上趕回臺灣到任,這種捨我其誰為教育奉獻的精神,希望大家效法,也值得大家鼓掌肯定。
這樁辦理教育的千秋大業,這種建設人間淨土的崇高理想,正如我前面所說的,一定要結合多數人的智慧,集合大眾的物力才能有所成就。因此希望諸位要具有充沛的體力,拚命地用功,在不屈不撓的毅力支持下,造就出個個有國際水平的學歷來參與法鼓山的建設,共同努力,使佛教人間化、現代化、國際化早日實現;為佛學教育事業扎根,為持續佛法慧命效勞,唯有如此,才不辜負師長們的教導與社會人士的支持。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浩瀚淵博——聖嚴法師談中國佛學組的課程特色梁果定、喜法子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