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世界佛教結合體的樞紐

聖嚴法師

世界佛教結合體的樞紐

一九八五年秋天,中華佛學研究所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立,以「發揚中華文化,提倡國際性的佛教學術研究,培植高水準的佛教教育及弘化人才」為宗旨,展開招生。一九八七年,奉准教育部認可立案,成為正式的教育學術機構。

中華佛學研究所原係附屬於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最初由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所創議,我於一九七八年應聘擔任所長,於一九八一年秋開始招考研究生,然於一九八四年以因緣丕變,而停止招生。但佛學教育是那麼地重要,於是有了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因緣。

佛研所命名為「中華」,其意義有三:第一,因為我們是中國人,站在中國人立場談佛教,希望把世界佛教引到中國來,將中國的佛教傳揚到世界。第二,我的師父東初老人開創了中華佛教文化館,他本身對中國文化、中華民族非常愛護,常和我講起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國人,他強調,中國人和西方人不一樣,和日本人也是不一樣的,我們要代表中華文化的優良;這是一種愛國精神。第三,所謂的中華民族並不是那麼地狹隘,其實,中華民族的佛教包含了全部的佛教:原始佛教的《阿含經》,我們有的;大乘佛教的顯教,中國早就有的;密教方面的藏傳密教也是中華文化之一;即使今天研究佛教最徹底、最有成就的日本佛教,也是屬於中華佛教的系統。所以,實際上,中華佛學研究所做的工作,就是希望將所有的佛教普遍地弘揚和重視,也就是今天的局面。

因此,中華佛研所目前的課程設計分為三個組別:中國佛學組、西藏佛學組、印度佛學組,也就是在這個大體系下運作。

雖然,乍看印度佛學組似乎並不屬於中國佛教體系,但事實上,現在,佛教原典本身不如中國翻譯的東西多,且研究大乘佛教,也需要研究原典,我們從原典語文的研究學習,能對中國佛教更深刻而清楚其原來的意思。因為就現代人來說,對中國漢文佛典的了解,都是從文字表面去了解,彷彿是隔靴搔癢,但若看了原典語文,了解原義,則有助於對漢文佛典的認識,所以,研究印度佛教還是為了研究中國佛教。這也就是如同前面所說,我們在做著將世界佛教引到中國,將中國佛教傳揚到世界的工作,使中國成為世界佛教的結合體,法鼓山成為世界佛教的園區。

我們除了重視學術研究外,也強調解行並重,我常以「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勸勉學生。這裡所謂的道心,並不是叫人拜懺、禮佛、打坐、念佛而已。所謂的道心,是指菩提心、迴向發願心,是指做一切事,先考慮到眾生的利益,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使得其他人因我們研究佛法、弘揚佛法而得到利益;貢獻自己所學,不以自己的利益為主,不考慮自己的陞遷為目的,而以佛法的弘揚為目標。

至於菩提心的培養、道心的建立,我們多鼓勵學生參加禪七、佛七等共修活動的訓練,慢慢調心,但這也不過是輔助的過程而已,最重要的仍是生活的修行。譬如農禪寺的常住眾,平時也只有早晚打坐、中午拜佛的修行功課,日常生活一樣擔綱職事,因為生活就是道心、就是修行。

因此,我們提倡全面的教育,但這並不是指我們創辦從幼稚園至長青大學各級的學校,而是指以佛法淨化人心的教育方式和範圍,遇小則小,遇大則大,遇年輕則年輕;以佛法照顧所有的人,對一切眾生都平等救濟,好比普降甘霖一般,是全面性、普遍、平等而沒有選擇的。目前,不論是佛研所、農禪寺的教育,也都是朝這個目標在努力。

對於在研究所裡完成三年學業且成績優異者,我們提供國內外繼續深造的機會,同時,我們也希望畢業的研究生在從事研究之外,也能擔綱行政工作,這在國外也是如此,貢獻所學,回饋社會。

最重要的是,培育學生具有「立足中華,放眼世界;專精佛學,護持正法;解行互資,悲智雙運;實用為先,利他為重」的理念,希望中華佛學研究所培植的人才,能對未來世界佛教的發展,有所幫助。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集眾智.建千秋業——對中華佛學研究所師生的勉勵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致農禪寺諸弟子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