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擊法鼓吹法螺——談東初出版社《人生》月刊編輯部

聖嚴法師

擊法鼓吹法螺——談東初出版社《人生》月刊編輯部

一、緣起.動機.歷程

問:首先,請法師談一談出版社的緣起、創立的動機及歷程。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東初出版社的前身是中華佛教文化館,最早的創辦人是東初老人。一九四九年,臺灣的佛教環境很差,社會上沒有佛教出版品,一般人也不認識真正的佛法。東初老人有鑑於此,便集合了一些年輕人,包括星雲、成一等年輕法師,創辦了《人生》月刊。由於當時支持的人很少,寫文章的人更少,使得辦刊物的工作異常辛苦;然而,畢竟還有一份月刊在傳播佛法,就是當時的《人生》雜誌社。

過了幾年,發現臺灣除了中央圖書館有一部《頻伽藏》與殘缺的《卍續藏》,及臺灣印經處、覺世圖書公司從大陸帶回來少數單行本的佛書影印外,很難找到佛經。於是,東初老人就透過孫立人將軍夫人張清揚女士從日本請回來一部《大正新脩大藏經》,經過三年時間影印五百部流通,之後臺灣的諸寺院中才有了藏經。這可以說是東初老人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對臺灣佛教文化的一大貢獻,目的就是為了推廣佛法的普及化。

一九六○年及一九六一年的《人生》雜誌是我編的,在我入山靜修之後,《人生》雜誌就停刊了。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一年之間,東初老人又另外出版了一本《佛教文化》季刊,由於缺乏稿源、短少資金,嗣後也停刊了。一九七八年,東初老人七十歲圓寂,我回國內,所有已經建立的文化事業全部停止。百般無奈,只得東山再起,雖然完全沒有物力支援,但是憑著堅強的毅力,終於闢出一片天地。

那些年,我陸續寫了幾冊書在外面出版,卻發現用寫書得到的稿費、版稅去買自己的書回來送人還不夠錢。因此,在一九八○年,我成立了東初出版社,為了紀念東初老人所留下的根基,所以取名「東初」。

隨著出版社的創建,亦成就了一件妙因緣:當初出版社只有一位工作人員,她獨自一人編輯、校對,最主要的工作是我囑她出版《東初老人全集》。也許因為她看完東初老人的著作,有所體會,當這套書出版時,她也跟著出家了,就是現在正就讀中華佛學研究所寫畢業論文的果徹師。

二、利鈍全收.老少咸宜

問:世間事業尤以文化出版為艱,而文化出版更以佛法弘揚為難。請問東初出版社是以什麼樣的理念和宗旨,持續服務至今?

師:出版社的理念,就是為了普及佛法。我自己寫書,也鼓勵他人寫文章,把佛教的觀念,透過文字宣傳和媒體傳播,使得想要研究佛法的學子能做更深入的研究,而不做深入研究的一般社會大眾,也能夠正確地認識正信的佛教。例如我的一本書《正信的佛教》,就是為了宣傳正信的佛教而寫的。

除了我的著作之外,東初出版社也為中華佛學研究所師生的論文出版論文集。眾所周知,這些出版物不僅無利可圖,甚至是血本無歸;然而,那樣賠本的事但我們還是要做。目前,我們把我的一些通俗性的能賣出去的書錢,用來出版這些比較理論性、研究性的書。這也可以說是出版社對佛教文化、佛教學術的一份貢獻,同時也是東初出版社的宗旨。

問:請問東初出版社的讀者對象為何?是否有設定在某一階層?

師:佛教攝化的對象是平等普遍、有教無類的;佛法包含的內容是遇深則深、逢淺則淺的。如前所述,東初出版社成立的動機是為了使正確的佛法推廣、普及,因此它文字傳播的讀者群沒有一定的設定,套句術語可說是「全對象」。我們希望在初中以上程度的人都能看懂東初的書,而得到博士學位的人閱讀我們的書也不會覺得膚淺,例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戒律學綱要》,或一些關於禪的書,如:《禪與悟》、《禪與科學》、《拈花微笑》、《禪的生活》,及至近年來我寫了七本遊記,都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尤其是遊記類諸書,不僅是抒情、敘事,更有思想、有歷史、有學問在裡面,故也有看頭。

三、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問:出版社將來是否考慮書籍的上市?

師:因為我不是生意人,不懂商業行情,也不懂推銷技術,所以到現在,對於打入市場可謂是一籌莫展!我們沒有專業的人在做這個發行的工作,把書推銷出去又被退回來,只有幾個佛教書店替我們代銷。因此,唯有靠佛教徒及我們的信眾在傳流。

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我的書若社會上一般的出版商來出版則多暢銷,而東初出版社出版的書卻打不進一般書市。事實上,這可能是宗教出版社都會遇到的瓶頸,由於社會上對宗教出版社誤解,認為宗教的書必定和社會大眾無關,所以這個問題要突破可能尚需一段時間的努力。但是,我對於任何事都不會失望,也不會抱著太大的希望,努力試著做是最要緊的,看看能夠做到什麼程度。現在東初出版社已經漸趨穩定、專業,將來要走向健全的制度,在人事、管理、薪給、福利方面,也希望要有穩定性,並且要打出銷路來,改進發行的策略,使得出版社本身能夠自給自足、自力生存。

問:以一個出世的行者,來做入世的事業,是不是會有什麼矛盾和衝突呢?在這中間,應該如何選擇平衡點呢?

師:所謂出世,就是說不與世間爭,所以應該沒有矛盾。但是,縱然東初是只求付出、不問回收,然而如何使社會大眾認同,願意來買書去閱讀,卻是困難所在。現在社會的價值觀漸漸改變,許多人感到物質天地有限,而精神生活無窮,此其時,佛教恰如其分地提供他們開闊的視野,使得他們對這個世間既能付出熱忱,又能夠不用排擠、鬥爭來跟他人爭執。換句話說,人們在經過汙濁的熱潮沖刷之後,渴望得到像佛法這樣的清流來洗滌。因此,漸漸地有更多的人看佛書。這也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才有的成果,不是我們自己的,是整個社會都在努力、在改變。這也表示雖然有困難,但是值得去努力。

問:今(一九九四)年底,東初出版社將要出版一套《法鼓全集》,在此是不是請法師為我們介紹?

師:《法鼓全集》是我個人近十年來求學、研究、教學,及對佛法的體悟等述之於文字的著作,再予以彙整重新編輯而成,一套七輯計四十一冊,共三種語言的文字,全用我自己的原著原譯出現,沒有兩種語文重複的文稿在內。我希望這套書對社會、對歷史、對文化能夠真有影響,成為一套文獻的保存,把我一生的奉獻及對佛教的熱忱,影響若干人,同時使一些想了解我的人,能對我的思想、貢獻、看法,有整體性的了解。我期望在這個時代,有更多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為佛法的推廣來努力,這也是我出版這套書的意義和目的。

我的寫作目的從來便不是自己有話要向讀者傾訴,而是感受到讀者們急需要知道些什麼,站在讀者的立場提供所學及所知。所以我在執筆之時,首先考慮的是讀者的閱讀興趣及閱讀效果。如果我的讀者讀完我的一篇文章,而不能清晰地獲得有益的觀念和實用的知識,便等於浪費了讀者的時間。

問:最後請法師談談出版社未來的走向以及您的期望。

師:我一向不做期望,只是努力。我們運用現有的資源,站在現在的位子,朝著已經在走的方向,繼續往前走。然後以我們自己的人力、物力、條件和情況而調整自己的腳步。因為有這樣的態度,所以心理上沒有壓力,只是努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勉《人生》改版發刊詞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創新佛教傳播事業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