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與宗教關懷
前言
現代的知識分子,都應該關懷宗教,因為宗教和我們的社會脈動,息息相關。
宗教的學術研究,名為宗教學,它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宗教問題,例如:文化人類學的宗教學、社會學的宗教學、心理學的宗教學、哲學的宗教學、文學及藝術的宗教學、文化史的宗教學、政治及經濟的宗教學、現代人則尚有科學的宗教學等。但其各有自身的背景和立場,故也各有其偏重及偏輕之優點和缺點。我是主張以宗教立場的宗教學,來探討宗教問題,是比較完整的,不過要以超越於各宗教教派的立場,也超越於各種學派領域範圍的立場,來實事求是地肯定宗教、判析宗教,還給宗教本身的實質,確認宗教本身的特性,才是最中肯的,也是對於社會人心最有益的。
宗教學是一門非常繁複和深奧的學問,我本人自從一九六八年,由中華書局為我出版《比較宗教學》一書以來,浸潤於宗教學的研究及教學,已三十多年,對於宗教學的認知,還是非常淺薄。我從一九四三年進入佛教的寺院,成為出家的僧侶以來,實踐宗教師的禪修生活,以歷五十五年,擔任禪修指導,也有二十多年,但我對於宗教內涵的體驗,還是極其有限。
據我所知的宗教,它的層面,相當寬廣,不僅教派名稱,多得無法盡知,單以屬性而言,即有原始性的、家族性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民俗性的、世界性的各種宗教。若以出現時代的早晚而言,則有傳統宗教及新興宗教。若就信仰者的階層而言,則有廟堂性的士大夫宗教及民俗性的民間宗教。若以宗教的功能而言,則有做為祈願靈驗的、做為倫理實踐的、做為哲學思辨的、做為開發靈性的等四種;若能具備這四種功能的全部,則為高級宗教,若具有兩、三種功能的,則為中級宗教,若僅有第一種功能的,便是原始型態的民間宗教或民俗宗教。
在我們的社會裡,有許多人沉迷於宗教現象及信仰效果的追求,因而失去了自主自立自信的能力,也混亂了正常人的生活秩序,甚至招致族群之間的互相對立,家人之間的口角紛爭。也有許多人認為宗教信仰,僅是庸夫愚婦的行為,說什麼求神、拜佛、許願,無非是原始人類所殘留的風俗習慣及神話傳說。縱然有若干奇蹟的效應,也不過是出於信仰者本身的心理作用,充其量亦係自然現象的巧合,根本沒有什麼鬼靈、神明與佛菩薩等那些東西的存在。
其實,這兩者都不是現代知識分子們所應有的態度。因為人類的高度文化及其智慧的產生,多是淵源於宗教,人類之有心靈生活與精神領域的開發,也多是來自宗教信仰的實踐。
宗教信仰,之所以在我們的社會中,造成沉迷氾濫及否定排斥的兩種極端,乃是由於知識分子們對於宗教所持態度不明確,所做的正面關懷太少,對於宗教的常識不足,也無法給宗教信仰多做一些疏導性的工作,便使得我們的社會大眾,若不是一窩蜂地盲從,便是一面倒地批判。加上政治人物的推波助瀾,新聞媒體的爭相報導。以致讓大家一方面錯認為宗教信仰非常發達,另一方面又誤以為宗教信仰給社會帶來了更多不安的因素。這也正是現代知識分子們,應該加以深思的一個課題。
一、知識分子的界定及其對於宗教的態度
(一)中國傳統觀念中的知識分子,指的是士大夫階級的儒士,對於宗教的態度曾有三種現象:
1.以為宗教即是鬼神信仰,便如孔子的思想「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乃是存而不論的態度,不是關懷的態度。
2.以宗教為愚夫愚婦的迷信,對社會無益,於文教無用,甚至有害,此以范縝的《神滅論》等具有唯物論者傾向的態度。
3.以傳承儒家道統為己任的知識分子,例如宋明理學家是閱讀佛書而排斥佛教,吸取佛學而否定佛法。直到民國初年仍有讀書人的大門口張貼著「僧道無緣」的告示。
(二)現代人的中國知識分子,大致可分作兩大類:
1.人文科學領域中的學者,包括文、史、哲學,乃至宗教學術的研究者,對於宗教,多少會予於關懷,但也僅止於研究,從社會學家及文化思想史的角度,多少會給予宗教的若干程度的正面肯定,卻未必接受宗教。此可以北京大學幾位名家為其代表。新一代的儒家學者,雖也持有此種態度。但已能比較客觀地來看待宗教。
2.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分子,包括理工、數學、生化、管理、政治、法律、經濟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如果是在西方科技環境中成長者,多少也對宗教抱持信仰的關懷,因為西方的頂尖科學家們,多半雖不一定相信教會中形式的宗教,確也相信神的愛,是存在的。在中國國內成長的科學家們,則受傳統儒家思想的潛在影響,多半仍認為宗教不是知識分子所需要的,乃是一般民眾賴以安慰的迷信。
(三)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包括從事各行專業研究,以從事宗教專業研究的學者群:
不論屬於傳統的各大宗教或者屬於新興宗教的追隨信從者,他們不會因為是知識分子就恥於對宗教信仰及宗教的實踐,我在日本及西方社會接觸到的宗教學者,約百分之九十都有他們的宗教信仰,學術性的研究並不影響信仰,虔誠的信仰亦不影響學術的批判性,這也可說就是新時代的傾向。即以當今世界級的研究宗教的學者而言,多半也會熱心於宗教的實踐。
二、宗教的功能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
(一)宗教具有人類文化的原始性及開創性:
1.人類的祖先們,對於自然現象的知識奇缺,憑藉原始型態的宗教信仰、傳說、巫術等,解答了許多困惑不安的問題,讓他們尚能有希望有安慰和安全感。
2.由於宗教師就是部落中的領導人,例如神權時代的社會制度、規章律法,都是出於天啟神示,其實也正是那些宗教師在祈禱冥想中所激發出來的智慧,變成文字言語,就成了原始宗教的聖典。人類的文明,例如文字、禮儀、服飾、音樂、雕刻、繪畫,多半也是藉著宗教的活動而產生出來的。
3.人類的思想是從人際關係的互動,以及與自然關係的適應中開創出來,原始宗教只提供信仰,不負責解釋。後來由於民智開放,便為信仰的基礎,提供了思想的、邏輯的合理性,那就是哲學的誕生,由哲學提供了理念的依據,便又開創了科學的領域,故有人說:哲學是科學之母,宗教是哲學之母。
(二)宗教造成的問題是人對於神的過分依賴及運用:
1.原始型態的宗教信仰是自然神及祖神的崇拜,自然神的崇拜,形成多神信仰,祖神的崇拜,形成唯一神信仰。
2.多神信仰,轉化為民間信仰,即是自然物的精靈、人物的英靈,形成巫術、啟靈、神籤、牽亡、禁忌等。依賴過度之後,便成為淫祀的鋪張浪費,也易成為只有求神酬神,不做人智的開發,有了病疫,不從醫療衛生著手,光去求神媚神,所以「信巫不信醫」。發生了天災人禍,不去盡人事求改善,光去向神靈祈求許願。為了經營事業乃至出門行方,不去考查研究、詳細計畫、預做評估,光去向神求指示、乞賜好運。乃至為了搬家、開業、婚嫁、子嗣,都不考慮主客觀的條件因素,光憑祈禱神佑祖蔭,求夢示、求靈籤、求靈異,這些對於人類社會都不是健康的現象,現代人的知識分子,應當予以關懷和疏導。
3.一神信仰,的確要比多神信仰單純得多,許多民間信仰的迷信行為,均會受到一神信仰的過濾而消失,或者變成隱伏性的宗教行為。但是一神信仰,源出於部落民族的祖神崇拜,祖神有其民族及種族的局限性,各族群間均有自己的原始祖神為保護神,結果就可能在自族與他族發生衝突時,各自的祖神都站在保護自族的立場,因此而產生以自族的祖神對抗外邦人的魔神,引伸成為民族主義的排他性的戰爭。除非這種一神信仰的神,被認定為既愛護自族也愛護敵人的博愛之神,既愛護善良者也愛護犯罪者的寬容之神。否則一神信仰構成的危險性,是主導對外戰爭的原動力,也具有征服異端的使命感所形成的侵略性。世界史上,從古到今,許多族群之間的大小戰爭,豈不就是奉了神諭神旨,或在為神、為愛、為公義而戰的口號下所發動的聖戰嗎?這也是現代知識分子必須以道德的勇氣來呼籲糾正的。
三、宗教信仰是基於感性但也需要理性的指導
(一)宗教信仰及宗教行為,基本上是屬於感性的:
1.人性之中,雖有理性的要求,卻無可避免各人的內心世界是偏向於感性的。因為沒有一個人能有百分之百的自知之明,也沒有一個人能有百分之百的自主能力。命運順利時,好像自我能夠主控一切而自信滿滿,命運逆轉時,就有心不由己、身不由己的無奈感了。人在一生之中都能全程順利的,實在太少。載浮載沉而能於傷痕纍纍中,尚保持堅強意志而百折不撓的人當然有,但是不多。所以不須仰賴宗教信仰的慰撫者,絕不是人口之中的大多數。因此宗教信仰不一定跟所受的教育程度成正比,許多硬漢的知識分子,突然成了某宗教的信徒,不足為奇,沒有必要問他們為了什麼,就是因為當時他需要宗教,正好某一個宗教人士和他們接觸而讓他獲得了安定感、安全感、安慰感。那個宗教也不一定要有多少傑出,只是好像在他口渴時適當地給他提供了一杯普通的飲料。所以也請不要以為知識分子信了某一宗教,甚至是某一個新宗教而覺得奇怪!
2.宗教信仰基本上是主觀的而非客觀的:
原則上,宗教都是主觀的、感性的產物,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哲學在基本上也屬於主觀,但哲學家們都認為,是由於客觀世界,引發出他們的理念世界。他們的理念世界,才是最具真實的、客觀的存在。其實只是主觀性的客觀化,其本身依舊是主觀的。
宗教所信仰的對象,不論是人、是物、是抽象的神,或是神祕經驗的身心反應,雖然有其大同小異的共通性,但也必定由於人類各自的身心環境及其文化背景的共通性而形成的。事實上都不能脫出主觀性的條件因素,這應該是知識分子們當知的宗教現象之本質。
若以宗教立場的宗教學者,來看宗教現象及其宗教所信仰的對象,雖然也以主觀的因素為基礎,卻也不能完全否定客觀宗教因素的事實,例如東西方各宗教都傳有神異事件、神蹟靈驗的文獻記載,佛教所稱的六種神通,絕對不能說它僅是個人的內心現象,真的曾被許多人親眼目睹,共同經驗。此在各大宗教的聖書聖典中都有記載,在宗教史傳中有許多資料,乃至像《古今圖書集成》這樣的大套書中,也列有「神異」類的許多著作,所以絕對不可把客觀的宗教現象,一概斥為無稽之談。不論是誰,只要遇上了一、兩次靈異的經驗,縱然口頭依舊堅持不信,也不得不在內心裡偷偷地相信了。尤其是在自己的親人之間,發生了心靈的互動,或者跟已經過世的親友之間,發生了使你不得不信的靈應事蹟時,你就不會不信人類除了肉體之外,的確尚有精神體的所謂靈體現象的存在。對於這個問題,知識分子的責任是應當信其是有,但卻不應信其可靠,凡遇事,仍應盡其人力,勿光靠天賜神佑。否定神異是武斷,迷於神異是愚癡。
3.宗教信仰與倫理道德有其相關性,但非必然性:
基本上說,宗教信仰都不會違背善良風俗及倫理道德,其實應該是鼓勵倫理道德的,否則這種宗教便不能被任何一個社會所接受,所以在中國有儒家的倫理觀念維繫著社會的道德和善良的民風,在西方是以基督教的十誡及神愛世人的原則為倫理基礎,伊斯蘭教亦有其道德標準,是以《可蘭經》為指導原則。佛教則以五戒十善為人間的倫理依據。但是,宗教若缺少包容性,而光強調靈驗的保護性,便會把道德的尺寸縮小到只有與同一教派信徒之間的關係,凡是非同一性質同一教派的其他人,都會被置於道德的保護之外。更嚴重的是,若此宗教為了保護自己、擴張自己,而受到阻力之時,便會以極端的手段來征服異端,而造成攻擊性及破壞性的行為,他們甚至可以為了拯救人類而屠殺人類,為了拯救世界而毀滅世界。
另有一類宗教現象,也可以就是一般的民間信仰,人們為了達成自私自利的某項目的,便去求神、媚神、娛神,並不考慮他們的目的跟道德有何關聯,甚至即使明知是不道德的,是違背因果的,他們也照常去拜去求。因此,現代的知識分子,應該關心類似的宗教的品質及宗教現象,使得一切的宗教行為,均宜在人間道德的尺度內活動,否則就不足以成為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宗教。其實,與道德行為不相關聯的宗教信仰,也不一定就是民間信仰的特色,即使傳統性的各大宗教之中,如果沒有教規的約束及國家法律的監督,敗德的教會、劣行的教士及信徒,也是會出現的。相對地說,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士,未必就是不道德的,如果有其哲學理念及人格修養,一定也會有其道德標準。
(二)健康的宗教信仰必須具備理性的條件:
1.宗教行為及宗教現象的產生,雖然是基於感性及主觀的因素,一旦某一個特殊的新宗教師所創建的宗教信仰,有了固定的眾多的信徒之時,就必須著手教規的制定;同時為了滿足信徒們對於宗教行為及其現象和效果的求知欲,便得建立理論的架構。這就是宗教的行為、規約、理論。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項,這個宗教便註定了不會維持多久的。
2.宗教的本身,並不會由於傳統的或新興的差別,而應受到人間的差別待遇。現代世界的各大宗教,開創時也都是新興宗教,但在全人類的歷史洪流之中,不知曾有多少萬個新宗教產生了,不久便又消失了。其間雖然也有由於受到既有的老宗教,利用政治勢力的迫害,而使得新宗教沒有了生存的空間。可是現有的各大宗教,在歷史上,都曾遭遇過再三再四的迫害,仍能屢仆屢起,其中必有原因。而許多另外的新宗教,一受到考驗就在人間的舞台上再也站不起來了。原因在於新的宗教無法在理論依據方面,開出更美的智慧之花,甚至僅僅在宗教行為上有其新興的功能,在宗教理論方面,只能摭拾傳統宗教的若干部分,七拼八湊,做為他們的理論架構,結果在不久之後,他們的宗教功能,很快地被傳統宗教所吸收運用發揮,他們的宗教理論又禁不起獨立思考的批判,故在創教者過世之後,這些新宗教的命運就可以想像了。縱然繼續流傳,其空間也一定有限。當然,若站在人類文化史的立場以及宗教學者的立場來看,能有比傳統各大宗教更受世人喜愛的宗教出現,應該是人類的大福報、大福音。
3.宗教的信仰是屬於各人的內心生活及其自我的主觀經驗,未必一定要在理論的邏輯思考上給予什麼註解。但當某一宗教信仰已成為許多人共同接受的事實時,理性化的要求便自然發生,否則只能是一般的民間宗教,而不會成為一個有倫理架構的高級宗教。新興宗教及民間宗教,若能依附儒釋道耶伊諸家的倫理觀念,尚能流傳若干年代,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沒有深度。若是僅有宗教行為及宗教現象,既無理論架構又沒有倫理原則的話,便會失去道德的準繩,所以就有許多不良分子利用這些宗教而行騙作惡,被稱為神棍。今日的知識分子亦宜關心新興宗教及民間信仰,好讓他們在感性方面求得安慰之時,亦有理性的觀點給予調和,庶幾不致造成信仰宗教的人士,反而被他們所信仰的宗教傷害了。
四、宗教的智慧寶藏須待知識分子來開採
(一)東西方的知識分子,多數會留心宗教:
1.西方的哲學家們,不論他們對於宗教所持的態度如何,多多少少都會討論宗教問題,因為宗教跟西洋文化史及哲學史,無法分割得開。直到現代為止,各著名的大學之中,若無神學院,便設宗教系。在宗教系中主要會設東方宗教組,開設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的課程。
2.在東方亞洲地區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光是研究佛教的博士論文,已超過一千部書,除了私立的宗教關係大學設有佛教學院或禪學院,各主要的國立大學也開有佛教學的博碩士課程。韓國、泰國、斯里蘭卡、越南等國家,也都在大學中設立佛教研究學系及所。故於世界各國的學術領域中,宗教學是不會缺席的。
3.今日的中國大陸,雖是以社會主義唯物史觀做為學術研究的指導原則,但是北京以及各省的社會科學院,均設有宗教研究的部門,分成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道教等組別,各有數位專家,甚至派遣年輕的優秀學者,赴國外留學宗教。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也均有幾位研究宗教的學者。這些學者們不是宗教的信徒,卻對於宗教這門學問,付出相當多的心血。
4.中華民國的臺灣一地,雖有若干學府,例如臺大、文大、政大、輔大、東吳、中興、淡江等各校,也開設宗教學的研究課程或宗教系所,但尚未能形成普遍的關懷之風,國際水準的宗教學術成果,為數亦不多,以致島內的宗教問題及混亂的宗教現象,也少有專家學者,站在知識分子良心勇氣和專業客觀的立場,來給予匡正及疏導。
(二)宗教不僅能為社會提供智慧,也為哲學、文學、藝術等的領域提供了智慧:
1.凡是歷史悠久的宗教,無不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可以為各種社會及人文科學的研究,提供源源不絕的題材,使得知識分子們從更深層的角度,激發出新的智慧之花。
2.已故的幾位大學問家,包括胡適之、錢穆、唐君毅、方東美、牟宗三等,都曾浸潤於佛教的典籍;偉大的畫家張大千,也曾獲益於佛教的敦煌壁畫。武俠小說的偉大作家金庸,不僅飽讀佛書,他根本就是一位佛教徒。
3.因為我是佛教徒,以我所知的佛教,它在具備各個層面的宗教功能之外,尚有異於一般的各大宗教之處,至少有兩大特長,可為人類社會提供智慧,增長智慧:
(1)通過各種經典及論書的研究可以使你觸類旁通,開創出嶄新的學術境界。
(2)通過佛教的修道方法之實習,以道德生活為基礎,以禪定經驗做橋樑,可以使你在超越於主客觀的對立意識後,大開智慧之門。
(三)從學術的層面而言,中國人在接觸到現代化的西方文化思想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若能將東方宗教中的佛教哲學,與之接合,下一番融會東西方的工夫,是最夠資格來為二十一世紀的新世界,提供新思想新契機的。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謝謝諸位,祝福諸位平安健康!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3 教育.文化.文學|上篇 教育與文化|我們應該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圖書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