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劉國香居士《語體文大方廣圓覺經》
做為中國大乘佛教的特色而言,擁有三部特殊而偉大的聖典,那便是《圓覺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三系,那是般若性空、唯識虛妄、如來藏實有,此三大系雖都傳譯到了中國,能夠生根立足,與中國文化相互滋長而融為一體的,則以如來藏系的佛法,最為茂盛。以上所舉的二經一論,便屬於如來藏系,但與印度佛教思想史上其它如來藏系經論相較,則又別樹一幟,特具優勝。由於其立意高超、組織謹嚴,理論與方法兼顧,自凡夫至佛乘齊收。因此,中國佛教所推崇盛行的如來藏系經論的思想,略異於一般學者所見流行於印度的如來藏系經論,例如《如來藏經》、《大法鼓經》、《涅槃經》、《勝鬘經》、《楞伽經》、《不增不減經》、《大乘密嚴經》,以及《寶性論》、《佛性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等。而《圓覺經》、《楞嚴經》二經及《大乘起信論》的論點,頗為一致,加上譯出的年代,自古皆有異說,故有學者推測,恐非出於梵本,或係中國的創作。但在中國佛教史上,傳出此二經一論的隋唐時代,乃至更早以來的大師們,絕對無人敢偽造經論,同時也絕對找不出任何一位大師,具有如此高深的智慧及其相同思想的著述者。既無人敢偽造,也無人有此能耐,不是來自印度,又來自何處呢?
《圓覺經》比起《楞嚴經》,則更簡短扼要。此經僅一卷分十二章,佛向十二位大菩薩,說出如來大圓覺的妙理,接著逐層說明,如何遠離如幻之無明,如何持戒離欲,如何澄寂諸念而次第修習奢摩他、三摩缽提及禪那,最後淨諸煩惱,悟入清淨的圓覺性海,並且提供了剋期取證的時限方便。故就如來藏系而言,可當作一部佛法概論或學佛指南的聖典來讀。
《圓覺經》的第七〈威德自在章〉及第八〈辯音章〉所說,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的三種觀法,可以和《楞嚴經》卷一所說的妙奢摩他、三摩地、禪那對比;第一〈文殊章〉的空中花及第二月的譬喻,在《楞嚴經》卷二及卷四也有見到;「圓覺」一語,在《楞嚴經》卷六及卷十,亦曾兩度出現。其他在法義的說明上,相同之點尚多,足徵此二經關係之密切。
《圓覺經》的義旨,與《大乘起信論》相應者,也不少,最明顯的是第六〈清淨慧章〉,所說凡夫、未入地菩薩、入地菩薩、如來的四種隨順覺性,與《大乘起信論》的不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的四種覺,極為類似,同是說明自凡夫以至佛乘的四大層次。
《大乘起信論》先有隋之慧遠作義疏,再有唐初華嚴三祖賢首法藏作義記,後世多以義記為指歸。《楞嚴經》由華嚴六祖長水子璿作義疏而大弘。《圓覺經》旨,則以華嚴五祖圭峰宗密作疏鈔及道場修證儀而響徹宇內。觀此三種聖典之受重視,皆與華嚴諸祖有關。唐末之後,以圭峰大師在禪的系統,祖承荷澤神會,嗣後不僅華嚴學者盛弘《圓覺經》,天台學者以及禪宗派下,亦多弘揚此經。明末以來,尚有憨山德清、一雨通潤、焦竑、通理、羅峰弘麗,乃至近代的太虛大師,判攝全體佛法為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之三宗,而以法界圓覺宗為其統攝一切佛法的總樞。我在教授修行方法之際,亦常勸人多讀《圓覺經》,因為此經周備戒定慧三學,理觀與事修互應,觀法的層次也很明顯。
衡陽劉公國香居士,為了方便今人讀通佛經,發大願心,利用公餘逐部語譯,已成《楞嚴經》,今又出《圓覺經》,文筆清新流暢,達意深透明朗。尤其在著筆語譯之前,虔誦原典百遍,語譯之際,每有「恍如親承佛陀殷切叮嚀,常有耳不聞異聲,眼不見外物,心不緣他境之感。若遇疑難,必反復查考古德時賢註釋,或完全放下,使心境歸於空靈,或一日、或二日、或三數日不等,最後總會忽然通達」。虔誠謹慎的態度,以及發自他內心的領悟,由此可見。聖嚴雖常寫作,卻非文章能手,而劉公不棄愚陋,兩部譯作,都邀我作序,為了讚歎,不敢推辭,謹述所見,用表歡喜。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蔡念生長者《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