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聖印法師《無量壽經講話》

聖嚴法師

序聖印法師《無量壽經講話》

淨土法門是大乘諸宗的共同目標,尤其是彌陀淨土,乃釋尊亟力提倡的大乘法門。在漢譯的大乘經論中,述及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者,多達二百餘部。自古以來,彌陀淨土的信仰,盛行於中國、西藏、朝鮮、日本、越南,歷久彌新;早期的印度及西域,也曾受到廣大的歡迎。其主要經典,則以《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為代表,通常被合稱為淨土三部經。

《觀無量壽經》是介紹彌陀淨土的修行法門,與一般的止觀或禪觀相呼應,古來諸大師中,例如善導將其十六種觀行的前面十三觀,稱為定善,後面的三觀,稱為散善;又分為九品,並將前面十三觀的首七種,稱為依報觀,後六種稱為正報觀。而淨影寺的慧遠,則以十六觀中的前八種為依報觀,後八種為正報觀。正因此經重視與一般大小相通的觀行法門,所以自古的諸家註釋,被收入《卍續藏經》者雖有十家計十一種,然其多非出於淨土教的主流人物,唯其九品往生之說,則為淨土教家所共同遵行。

《阿彌陀經》介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依正莊嚴,以及稱揚持名念佛,和七日往生的修法,故較容易引人起信修持,而且功效顯著。在三經之中,也以此經的註釋最多,日本《佛書解說大辭典》所收,便有二百七十餘部;明末以下,淨土家幾乎都盡全力弘揚此經。

至於《無量壽經》,重點在於介紹彌陀因地的四十八願,特別是其第十八願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為信願念佛之淨土行者,帶來無比堅定的信心。此經自後漢(西元一四八年)安世高初譯《無量壽經》二卷,迄趙宋(西元九八○年)法賢譯出《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在八百三十二年之間,先後共有十二種漢譯本,現存者尚有五種。比起《觀無量壽經》僅見兩種漢譯本,《阿彌陀經》也只有三種漢譯本,可知本經在中國譯經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可推知此經在印度流傳,久而且廣的程度。

近世的佛教學者們,對於淨土三經的研究探索,也以對《無量壽經》所下的工夫最多;此經與《阿彌陀經》一樣,現在除了漢譯本,尚有梵文本及藏文本。《觀無量壽經》則除了漢譯本,現存另有維吾爾語本。而此《無量壽經》的現存梵文異本,自西元一八二六至一九二三年之間,被英國及日本的學者們,在尼泊爾和印度諸地陸續發現者,計有十三種之多。

在中國,淨土教的主流諸大師,雖無一人為《無量壽經》作釋,然於曇鸞、道綽、善導三位的著述之中,確有闡揚此經的思想;而其歷代註釋,則出於隋之地論學者淨影慧遠、隋之三論學者嘉祥吉藏、新羅之華嚴學者元曉等人。其他有關此經的著述,則直到清初,始有彭際清居士所撰的《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民國以來,又有律航法師作的〈無量壽經五重玄義〉及〈無量壽經與淨土法門關係重要論〉二文,其並謂:「向稱淨土三經為念佛門之根本經,而不知《無量壽經》,尤為根本之根本。」

本經向被稱為《大經》或《大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與此相對,被稱為《小經》。據《高僧傳》的記載,如竺法曠、釋僧濟、曇弘、釋法琳等諸人,都以讀誦《無量壽經》來安養心神,並且尚有釋法度、釋寶亮等講述此經。

此外,由於此經記述阿彌陀佛的本願他力之淨土救濟,故在奈良時代(西元七○八─七八一年)以前的日本淨土教諸師,例如良源、源信、良忠、了慧等人的著述中,均可看到受有《無量壽經》的重大影響。到了平安朝(西元七八二─一一九七年)中期以後,日本的淨土教盛行,淨土三經同時受到信奉。

現代中國的淨土信仰,與明末諸師如蓮池、蕅益等的思想有關,皆特別重視《阿彌陀經》,雖有明末天台系的無盡傳燈,撰有《觀無量壽經圖頌》,卻竟無一人為《無量壽經》作釋。也可以說,中國佛教史上的淨土教諸大師,雖知《大經》、《觀經》、《小經》為闡揚阿彌陀淨土法門的三部根本經典,能將此三部經典平等看待和普為宣講的,尚不多見。而中華民國臺中市慈明寺的聖印法師,近六、七年來,每年都應臺北市善導寺邀請,弘揚淨土法門,連續宣講淨土三經,並且邊講邊寫,撰成三經講話:一九八五年完成《阿彌陀經講話》,一九八六年撰就《觀無量壽經講話》,如今的《無量壽經講話》也將付梓。類此的氣派,徵諸淨土教史,實屬難得。

聖印法師,少年出塵,青年出眾,對臺灣地區的中國佛教,不論在文化、教育、慈濟等工作,均有極大的貢獻,特別是對佛教普及化的宣導事業,通過雜誌、電台、電視等的大眾傳播工具,成果輝煌,並已受到上、中、下各個社會層面的肯定。他的文字技巧之熟練優美,取材範圍的博古通今,表達方式的生動活潑,同輩諸師之中,確不多見。

他和我年齡相若,輩分相同,雖無法脈關係,竟嘗被人問起:「聖嚴法師與聖印法師是否是師兄弟?」我則以此被問為榮。去(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六日,聖印法師於來紐約出席會議之餘,在緊密的行程中,特地抽空到東初禪寺相訪;十二月二十四日,又從臺灣來信,囑我為他的《無量壽經講話》寫序。我雖剛打完禪七,又要忙著趕完好多工作後,準備返回臺北,但卻覺得這是他給我的又一份光榮。謹序如上,用報高誼。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東初老人全集》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惠敏仁者等著《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