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惠敏仁者等著《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
我以母親產後初見新生兒的喜悅心,看待這冊論叢的出版。因為辦教育是「百年樹人」的長遠事業,能夠及時見到豐收的成果,實在很難。
我於一九七八年秋,受張其昀先生之聘,擔任附屬於中國文化學院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與副所長成一法師共同自籌經費,聘請名譽研究員,出版學報。一九八一年秋,開始獨立招收研究生,每年八至十名。一九八四年秋,因張氏年邁,人事更動,政策改變,即奉命中止招生,暫停活動;至一九八五年秋,另行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於臺北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仍照原規制,繼續招考大專畢業以上程度的佛教優秀青年為研究生,迄今一九八八年秋為止,先後兩個階段,已歷七屆招生,每屆均給予三年密集的佛學專攻及相關的語文訓練,同時也出版佛學學報。
本所的學報是邀集國內外的佛教學者,提供各項專題研究的學術論文,原則上每年出版一期。本所研究生的研究報告中,也有幾篇曾在本所的學報刊出,但是每一位研究生在每一學期終了,至少要向本所老師們繳出兩至四篇研究報告,其中不少已以申請各種獎學金的緣故,而在教內各佛教雜誌發表,一般的風評頗佳。畢竟這些研究生,本來的資質就好,加上本所給他們提供了研究環境和一流的老師指導。
因此我與幾位老師商討之後,委請李志夫教授,從上百篇的文稿中,篩選出十四篇,再經編輯人員的二度潤飾,以本所《佛學論叢》第一集的面貌問世。
以我們做老師的要求看這些論文,當然只能說是青年人的作品,若以正在攻讀碩士程度的學歷標準而言,確已經有了相當功力。究竟有多少成就和缺點?則請方家給他們指教。在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出版的年刊中,多半就是正在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作品,那是和教授們的論文以同等地位發表的。故我不是因為「自己生的孩子總是好的」,實在是他們的成績,應該受到鼓勵與肯定。這是本所要為研究生出版論叢的基本動機。這樣的成果,雖非相當成熟,而其成熟的標準,則可因人因時而異,至少它能為本所同學在學中的努力,做一回顧,並且留下紀念。
本所已為畢業的研究生及修畢三年學程的同學,出版過四種著作,例如惠敏法師的《中觀與瑜伽》、果祥法師的《紫柏大師研究》、鄧克銘居士的《大慧宗杲之禪法》及《法眼文益禪師之研究》,正在出版中的則有見正法師的《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等。同時也將陸續出版本所研究員、學者、老師的著作。將研究佛學的成果,奉獻給當今的時代社會,並以此做為對於贊助支持及關心本所的十方大德,表示功德的迴向。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聖印法師《無量壽經講話》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