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冉雲華居士《中國禪學研究論集》

聖嚴法師

序冉雲華居士《中國禪學研究論集》

記得一九七四年,我在東京留學期間,冉公雲華先生偕夫人小鳳女士,以定年休假,從加拿大到東京大學的東洋文化研究所,做半年的訪問研究。由於曹仕邦先生的介紹,與我時相往還,討論佛學以及當今世界佛教學術的大勢趨向。冉公那時已是國際知名的教授,而我尚在攻讀博士學位,他卻不棄我的淺陋,仍願與我論學不倦,並以「我們年紀尚輕,來日大有可為」相勉。最使我感激的是當我的博士論文在日本出版後,他便為我寫了一篇英文的書評,一九七七年刊於《美國東方學會學報》。

冉公與我之間,又由於我負責了佛學研究所的因緣,先後邀聘他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及中華佛學研究所的通信研究員,並為《華岡佛學學報》和《中華佛學學報》,長期提供精彩的論稿。雖未時常晤面,確能魚雁相通,彼此恆以佛教教育的推動及佛教學術的提昇為念。

冉公於一九二四年出生在四川省廣元縣,畢業於陝西師範專科,然後進四川大學,專攻歷史。一九五三年,攜眷赴印度,進入國際大學,追隨印度籍的教授師覺月(P.
C.
Bagchi),專修漢學及佛學。師覺月乃法國大漢學家及大佛學家列維的學生,兼精漢學與佛學的學者,實為當時印度學術界稀有的大師之一。冉公即在師氏的鼓勵下專攻佛學的博士學位,未久之間,師氏遷化,冉公即依止華人譚雲山教授受佛學,並從印度籍的賈太吉博士(Dr.
Sudhakar
Chatterji)受印度宗教史學。其留學費用乃來自印度大學撥款會的獎學金,既有較高的實惠,更是難得的榮譽。冉公的博士論文是研究中國佛教史上的名著《佛祖統紀》,並將其中的〈法運通塞志〉全部英譯,完成最高學位之後,先在校中擔任中文圖書館館長,旋任該校講師。

一九六七年七月,冉公應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邀請,從西南亞到了北美洲,先任助理教授,一九六九年升任副教授,一九七三年升為正教授,一九七六年聘為宗教系主任,一九八八年,六十五歲,屆齡退休。他之能被北美名大學邀聘,是因其發表的論文,受到賞識;他在研究、發表、訓練學生等各方面,都是謹嚴勤奮全力以赴,故在十年之間,按年升級而至教學者的最高位置。

他在臺灣、香港、美、德、加、荷、印等地學術刊物,發表了九十餘篇論文。他早期的論作,均以英文發表:近十年來始以中文為《敦煌學》及我們的《佛學學報》撰寫論稿。其文字修養,精鍊而清新悅目;其治學態度,縝密而極富創意。

本書所收九篇論作,我多半早已讀過,現在重讀,更加喜歡。因為十多年來,我在中美兩地,推廣禪修方法,弘揚禪學思想,所接觸的古今禪籍,多係為了實踐而寫,殊少像冉公這樣,是以「宗教史學或比較文化史學的觀念與方法」,來對禪學做考察的。冉公能以其深厚的學養,敏銳的思辨,加上現代歐西的治學理念,把舊有的古籍對比新發現的史料,往往就能夠為我們點出前人所未聞的消息。

冉公的學術地位,雖早已受到國際肯定,然在國內,除了臺北的東大圖書公司,一九八八年為他出版了一冊《宗密》之外,尚未見有他的論集刊行,如今東初出版社能有這份光榮,為他出版論集,實在也是國內佛教學界的喜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中文版「小說佛教系列」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總序《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