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于凌波居士《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
于公凌波居士,出生於一九二七年,籍貫河南省洛陽縣,他的經歷、學問、事功,在同輩的居士群中,極為少見。他曾以上尉軍醫,參加抗日及國共諸戰役。二十歲時升任少校,繼之考取國防醫學院。一九四九年三月,隨同國防醫學院遷移來臺,畢業後服務陸軍醫院。一九五八年退役後,轉任台灣糖業公司醫務室主任,一九五九年以讀梁啟超〈佛教與群治的關係〉一文而信佛教,一九六一年投李炳南長者之門,勤修淨土,並於懺雲法師座下皈依三寶,同年即撰《向智識分子介紹佛教》一書,膾炙人口,成為入佛門人人必讀的傳道書。
一九六三年在臺中市結合佛教界力量,籌創「佛教菩提醫院」門診部,任院長,三年之內建院完成,居士任常務董事,旋辭該院各職,自行開設普濟聯合醫院,並任省立體專生理及護理講師。一九七○年創辦開明高中,任董事長,參與臺中各項社會活動,被選為市議員,由於施醫捨藥,救災濟貧,熱心公益,曾兩度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于居士也是一位好學不倦、撰著等身的學者,一九五○至一九六○年間,於《中央日報》副刊、《暢流》、《文苑》、《晨光》等文藝報刊,發表文藝小說有百餘篇,以《榮歸》中篇小說,獲「中華文藝」首獎,他的《凌波小說選》及長篇小說《春島殘夢》,曾被當時的中央、空軍、警察三家電台,先後列為「小說選播」節目。以此可知,他是一位傑出的文藝作家。在一九六○至一九八○年間,寫作並出版了醫學書籍《生理衛生學》、《肺結核的預防和治療》、《老人病之防治》、《兒童健康與疾病》、《健康長壽新論》等十餘種。一九八○年後,開始在《傳記文學》、《中外雜誌》等刊物,發表近代史及人物。足見他的興趣角度是多方面的。
到了一九八六年之後,又回到了佛學領域的探究,撰寫了《般若心經蠡解》、《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簡明佛學概論》、《唯識學綱要》、《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唯識三論今詮》、《唯識學十二講》、《唯識名相新釋》、《歷代佛門龍象傳》。由此可知于公的佛學造詣,精在唯識及史傳。
尤其他對近代佛教史事的關注,用力最勤,以三年多的時間,一邊收集資料,一邊斷續撰寫,完成一百五十多人的傳記,所寫的對象,是已故中國近代佛教復興的僧俗高賢,從楊仁山、虛雲、敬安、而至莫正熹等,這些人,或為佛門高僧,或為護法居士,或為佛教學者。共分上、中、下三集,合為一輯,命名為《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
我們知道,近世以名醫基礎而對佛學著述大有貢獻的,于公凌波之外,明末有王肯堂,醫學撰著《證治準繩》,佛學著作《因明集解》與《成唯識論證義》;清末民初的丁福保,嘗行醫濟世,刊行《醫學叢書》,發行《中西醫學報》,佛學書籍的編撰,則有《佛學指南》、《佛學起信論》、《六道輪迴錄》、《六祖壇經箋註》、《佛學小辭典》、《佛學大辭典》、《佛學實驗譚》等。其中嘉惠後學最多的則為大小兩種佛學辭典。目前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專任老師楊郁文醫師,是婦科專家,又是一位獨精四部《阿含經》的佛學大家。
于公凌波居士的這部《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其排列順序,是以各人物的出生年分為次第,若其生年相同者,則以僧眾在先,居士在後。像這樣以僧俗混合編成的傳記書,過去尚無前例,雖其同中有異,仍以僧家為尊,若以一般通例來讀,直將緇素分別編彙較容易被人接受,唯其如此編輯,亦有使讀者便利之處,同年代的相關人物,可以逐條檢閱,不必分編覓找了。
中國文化重視歷史,于公能夠不拒艱難,廣事搜集。完成斯編巨構,為佛教保存珍貴史資,為中國近代佛門人物給後賢留下芳軌懿範,使我於感動讚歎之餘,應于公之邀謹述所見為序。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楊郁文居士《阿含要略》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