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世界徵象》——化危機為轉機
這是一本好書,凡是關心人類命運的人,都應該讀。因為它告訴我們,今天的地球世界,正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之中,它在面臨著什麼樣的危機,如何才能免於毀滅?
本書結合了九位世界級的傑出學者,以科學的角度、調查分析,撰寫了九篇通俗性的研究報告,深入淺出地討論了九個主題,指出必須由全人類共同來重視這些問題,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在本書中看到,人類在科技發達之後,所面臨的問題,非常之多,例如死亡率與出生率的懸殊,造成人口快速膨脹;汽車道路的增加、都市面積的擴張,導致農地的流失;農產量包括陸地的穀類生產及海洋的漁撈,遠跟不上人口的增加量;地面及地下水資源,由於農業灌溉、工業及都市搶用,已在日漸乾涸枯竭;氟氯碳化物的使用以及熱帶雨林的砍伐,招致臭氧層的破壞、生物種類的流失;氣候的變遷形成動物生態的失衡,自然資源的濫採濫用,帶來急遽汙染、快速損耗的後果。對於這些徵象,如不能及時警覺,立即補救,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三○年代,便會出現毀滅性大災難。
本書不光是提出悲觀性的預測,也提供了積極性的解決方案,乃是基於擁抱希望、付出關懷的立場,不僅建議全世界的政治領袖們,設法來防止這個世界環境的繼續惡化,也呼籲廣大的民間,共同來改善地球生態的永續發展。
本書認為,不可為了追求經濟成長及一味提高生活的富裕,而破壞地球環境,同樣地,為了保護地球的自然環境,必須考慮經濟永續發展。
本書指出,糧食問題相當嚴重,但也不是沒有解決的可能。例如在印度,每人每年的穀類消耗量是二百公斤,在美國每個人的每年消耗量是八百公斤。因為前者大部分是直接以穀類為食物,後者則大部分以穀類飼養家畜及家禽,再變成牛肉、豬肉、羊肉、雞肉、蛋類、乳品類以及啤酒等,當作食物。其實,美國的飲食習慣,並不是健康的吃法,如能少吃肉類、不用煙酒,既可減免和飲食有關的各種疾病,如心臟病、癌症、中風等,也可至少節省一半糧食,同時可以多出大片的農地(假如不種煙草及檳榔等有害農作),用來生產健康的食品。
本書是由「臺北市地坊景觀文化保護協會」主持人漢生博士(Dr. Carolyn
Hansen)策畫譯成中文。該協會是「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在臺灣的代理單位,而看守世界研究中心的創始人雷斯特.布朗(Lester R.
Brown)先生於本(一九九七)年九月八日應邀來臺北主持一場演講,所以促成了本書中譯本的出版。漢生博士主持的協會,是一個為推動永續發展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與我們法鼓山倡導的環保理念,非常相近,所以請我寫了這篇短序,用表推薦。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楊蓓居士《自在溝通——人我互動,從心出發》——掌握溝通之道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