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李恆鉞長者遺著》

聖嚴法師

序《李恆鉞長者遺著》

李恆鉞長者(一九一○至一九九八年)往生已經兩年多了,他的生平以及和我的因緣,我曾寫過一篇悼文,放在《法鼓全集》三之七冊。1

當恆鉞長者謝世不久,他的子女到我紐約的幻居處相探,我即鼓勵整理他的遺著出版,以資紀念,以利眾生。他們經過兩年的辛苦,相繼完成輯為三書:《離苦得樂之道》、《中觀學佛綱要》及《解脫道及菩薩道》。多謝他生前聽講的學生和他賢孝的子女,將錄音帶打字成稿,潤修成文,編輯成書。其思想組織體系和講出時的表達方式,皆存恆鉞長者的原貌,讀者仍如親炙音容,倍感長者的悲智,依舊住在人間。

恆鉞長者以一位科學家的身分,曾修學道家、禪宗、密宗等各種法門,一九五○年代皈投印順長老門下,精研中觀之學,服膺初期大眾,不僅在佛學思想方面有了一大突破,即於修行方法的實踐和體證方面,也奠下了不再動搖的基礎。

由於他是一位科學家,事事講究合理與實用,他不是為了思辨而講佛學,乃是為了將他認知的佛法,利益人間而不辭辛勞。由於他能貫通大小諸乘,又善於運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做譬喻,再艱深的佛學名相及其義理,都會變得平易近人,一聽就懂;他把佛學修行的條件次第,以簡單的幾個提綱,就使人一目了然。他談佛事,不離緣起觀,且以人的離苦為中心,可見深得印順長老人間佛教的神髓。他介紹修行的基本方法,標明五大項目:戒、信、定、見、慧;他說明大小諸乘,都是畫龍點睛的手法;他講解的禪定、智慧、解脫,不是名相的敷演,而是修證的層次,清楚地讓人明白修證的著力處;他條理中觀、唯識,也不會讓人覺得莫測高深。

因此,恆鉞長者一生學佛弘法,雖然未見著書立說,如今能夠見到這三冊遺著演講集的問世,已可使得他的慧命長留人間了。可令後生初學者容易獲得正確的學佛知見,也可讓多聞飽學者獲得他山之石的若干參考。

我自己的心願,雖在弘揚漢傳的大乘佛教,源頭還是印度的原始佛教及初期大乘,為了源頭活水,我是引用印度佛學,適應現代人間,來開展中國佛學的,所以跟印順長者及其門下之間,非常相契。被我們東初禪寺敦聘擔任長期的佛學講座者,除了我的老師仁俊長老,便只有李恆鉞長者。這三冊遺著的內容,也全是講於東初禪寺,現在即將付梓,編輯者,也是恆鉞長者的男女兩位公子——李大立及李大方,攜稿專程來訪,請序於我,因述所感,用表敬意。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法鼓山九二一震災週年紀實《人心重建——法鼓山的任務》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耕耘播種——中華佛學研究所二十週年特刊》——我是這樣走過來的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