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學年度年報》——佛門興隆在教育

聖嚴法師

序《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學年度年報》——佛門興隆在教育

我一向認為,法門之隆替與僧才之多少,息息相關,此乃由於佛法僧三寶,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中國傳統的僧界,大家主張:「若要佛法興,必須僧讚僧。」事實上「僧讚僧」固然需要,如果僧中無人值得被讚,也無人知道如何讚僧,那又怎麼辦呢?

僧伽,又名僧團,是以六種和敬共住同修佛法的出家團體,如果只有出家人的團體,卻沒有實踐六種和敬的生活規範,是不是還可稱為出家僧伽?是不是還值得自己讚自己呢?

如果一個出家人的團體,在形式上,已在實踐六種和敬的生活,對於人間社會的種種困苦,卻無動於衷,只知道接受恭敬供養而不會做服務關懷的普化工作的話,是不是只會有僧讚僧,而不會有俗讚僧呢?

所以,必須以「悲智」為出家人發心出家的基礎,也須以「和敬」為出家團體過出家生活的規範,才能培養出值得被四眾佛子共同讚歎的僧人,才能培養出菩提心及出離心並重的龍象人才。因此,法鼓山僧伽大學的校訓,便是用「悲智和敬」四個字。悲智是大乘佛法的基本精神,和敬是僧團生活的基本原則。沒有悲智不能彰顯佛法化世的功能,沒有和敬不能安住出家僧團的十方大眾。

我們知道,佛教不是因為有了僧人,就有希望的,如果僅有形式的僧人而無實踐悲智和敬的僧格,如果僅有大量的僧人而不能產生佛法化世的功能,則僧人愈多,佛法愈衰,佛教的劫難就要降臨了!

所以,法鼓山的僧伽大學,是為培養品德與悲願兼備的佛教青年人才為宗旨。所謂「品德」,是指的身口意三業,都能如法如律,三業行為不離釋尊遺教的「正法律」。除了學習佛法的正知正見正念正定,更要緊的是實踐出家人的戒律威儀。所謂「悲願」,是指的菩薩心行,自己未度先度人,便是菩薩初發心;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便是菩薩心行;在我們的〈四眾佛子共勉語〉中有謂「利人便是利己」,以利人為先,便是大菩提心。釋尊於往昔因中,都在做著利益眾生的大事,所以他成佛了。

我一向說,佛教不是缺少出家人,乃是缺少能夠實踐正法律的出家人,乃是缺少具有大悲願心的出家人。我又曾說:「今天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也就是當以今日的佛教教育,培養明日的佛教人才。佛教有了實踐佛法的人才,佛教才有人來護持。

我很歡喜,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已是第二學年了,並且計畫出版《年報》了,副院長果光法師向我索序,便在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做兩場演講的行程中,擠出時間,就僧大校訓的內涵及其用意,做了如上的申述,願與本校的同學們互勉,並為《年報》的出版祝福。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邱義城居士《撥開人生的烏雲》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繼程法師《活水源頭》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