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隋代古石雕阿閦佛頭像復歸紀實》

聖嚴法師

序《隋代古石雕阿閦佛頭像復歸紀實》

這個故事的開端,對我來說,是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的下午,鹿野苑藝文之友會的吳文成居士,在其好友郭永森居士的建議下,到北投的農禪寺看我,告知我有關一尊古佛石雕頭像的消息,問我們法鼓山籌設中的佛教歷史博物館,是否有意收藏。

在我預想中的佛教歷史博物館,從未考慮要收藏骨董性質的古文物,一則價錢昂貴,成本太高。二則我曾訪問過許多公私營博物館中,收藏展示的古代佛教雕塑及壁畫,多是從各大著名的石窟及古建築物中截取或剝削下來的;當我有機會也訪問那些遭受竊盜破壞了的古石窟及古建築物時,心中感到極端不忍。三則每一時代均宜鼓勵當代的藝術創作,好為時代留下文化的遺產,現代人建立的博物館,應該擬好主題,邀約現代的藝術家們來奉獻他們的智慧。因此我沒有想要收藏這尊古佛頭的雕像。

吳文成居士又對我勸說:「如果法鼓山有意收藏,自有發心的護法信眾,集資購贈;法鼓山接受之後,可做為鎮山之寶,也可設法調查出它的原鄉,使之物歸原處,不過那得要花些工夫了。」

他的最後一句話,使我眼睛一亮,立即想到一位中國古代藝術史的專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林保堯教授。當林教授看到之後,他覺得非常興奮,他曾為了考察隋代佛教藝術,到過山東濟南市的四門塔,由於該塔中的東方阿閦佛像的頭部已於一九九七年失竊,以致未能見到,但他早先已從日本學者的研究文獻中,看過這尊佛像的照片,經他對比之下,幾乎已能確定,若非四門塔失竊的佛頭,也該是隋代的古文物了。

我們便著人跟山東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聯絡,並將佛頭像的照片寄請他指教,接著邀請他率同四門塔的負責人劉繼文先生,來到臺北鑑定。這樁美事,在因緣如此順利的發展下,就完成了讓這尊古佛頭像回到歷史原點的盛舉。

不過,因緣雖然順利,由於海峽兩岸的現況,必須經過兩岸政府部門的協助支援,才能把這件被兩岸都視為國寶級的文物回贈到它的原處。非常感恩,中國大陸政府固然樂意,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相關部會,也以專案方式迅速全力支持。

為了使得臺灣的民眾,分享喜悅和祈求吉祥,我們想到了將古佛頭像捐贈回大陸四門塔之前,在臺北市的國父紀念館展出半個月;為了使得展示會場具有臨場實景的效果,我特別指示派遣專業的攝影師前往山東四門塔,實地拍攝並錄採其周遭環境的場景,請名設計師精心規畫布置了一座四門塔,進入展示場地的市民,就像是親身到了四門塔,甚至管理四門塔的負責人員前來看了,也連連稱讚「真的很像」。

我們法鼓山,是一個倡導四種環保的佛教團體,不論是從文化的立場或是信仰的立場,能為保護佛教古文物盡一份心力,都是千該萬該的。這項善舉,不僅使得海峽兩岸的朝野以及大小公私營媒體,都感到善意的溫馨,也受到了國際的重視,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函表示讚美,《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亞洲藝術》(Arts of
Asia
)兩大英文報刊,均以巨大篇幅做正面報導。也可以說,這尊阿閦佛頭像,經過一千四百多年,等於又來遊化人間,做了一次世界性的無言說法。

我個人,僅提供了一個想法,其他的功德,都屬於許許多多促成其事的菩薩們,趁此出版專集的機會,讓我深深地向你們致謝和祝福。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張草居士《明日滅亡》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第十四世達賴喇嘛《達賴生死書》中譯本——臨終時的明燈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