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施叔青居士《心在何處——追隨聖嚴法師走江湖訪禪寺》——禪法長河增一瓢
感謝施叔青女士,在她為我寫了《枯木開花》之後,又為我完成了一本《心在何處——追隨聖嚴法師走江湖訪禪寺》。
二○○二年十月三日至十月十六日,我們法鼓山的僧俗菁英五百人,浩浩蕩蕩去中國大陸,在東南六個省的二十七座禪宗史上的著名道場,做了一趟古蹟巡禮。施叔青女士既是我傳記的作者,也是我指導禪修的弟子,所以邀她隨行參加。因為她是傑出的小說家,敏於觀察,長於探索,在行程中,她也勤於筆記,故在巡禮結束之後,她便打算再為我寫一本書,她說,不僅是寫遊記,而是要以我所傳授的默照禪法為經,以歷代的禪門高僧事跡為緯,貫串起來,編織成一冊別開生面的著作。
事實上,這是一項難度很高的任務,施叔青女士因此而在禪宗古蹟巡禮歸來之後,除了尋找上百位相關的古禪師資料,又細細地研讀了我的十多種中英文禪修指導著作,同時也一次再一次地參加我在紐約象岡道場主持的默照禪十。甚至在默照禪十期間,擔任廚房的義工,負責揀菜、洗菜、切菜、洗餐具、擦桌椅的工作,目的是為了聽我的禪修開示,以及體驗在平常生活中如何修行默照禪法。
由於我的禪修開示,往往會因參與禪眾的程度不同、需求不同、狀況不同,而給予不同面向的應機施教,換句話說,是活潑實用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便使得追求完美的施叔青女士,也不得不傾聽我大量的錄音帶,以免遺漏了什麼。她的用心之深,費力之多,寫作之苦,除了她自己之外,應該是我知道得最多了。
在本書之中,讓我們讀到了一則一則活潑生動的禪宗公案,一個一個趣味盎然的傳奇故事,好像都是短短篇小說;她是以文學的手法、哲學的思維,表現禪學的內涵,於適當的場域,自然而然地介紹源遠流長的默照禪法。她告訴讀者,如何理解其思想?如何實踐其方法?如何獲得其利益?雖然透過文字的媒介,未必就是默照禪法的本身,但已非常不容易了。
與這趟禪宗古蹟巡禮之行相關的著作,在本書問世之前,已有兩種,那就是鄧美玲女士的《雲水吟》和我的《五百菩薩走江湖》,足徵這一趟旅程,乃是世紀級的一樁大事。不過,這三本書的時空背景雖然相同,由於三人的立場不同、視角不同、思索的焦點不同,採取的素材不同,寫出來的文章內容,也就各有其特色了。
聯合文學的編者告訴我:「本書是施叔青女士窮心盡力之作。」我是相信的。她為了本書,讀了不少古籍,經過消化之後,把古代的禪師們,不僅寫活了,也把他們跟現代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最難得是,把我聖嚴這個現代禪僧的教學風貌,也融入了整個禪宗的長河之中。要不是施叔青女士,的確很少能有這樣功力的人了。
最後,也要感謝本書作者,將本書的版稅捐贈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做為弘法利生之用。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二○○三慈善音樂晚會紀念特刊《法鼓之音》——獻給「法鼓之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