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太虛菩薩藏》——《太虛菩薩藏》是漢傳佛教新活力的泉源

聖嚴法師

序《太虛菩薩藏》3——《太虛菩薩藏》是漢傳佛教新活力的泉源

太虛大師(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上生兜率內院,已有五十七年,得悉《太虛大師全書》,又名《太虛菩薩藏》,將由北京華典偉業圖書有限公司,在中國大陸再版,這是一項令人鼓舞的喜訊。

全書共有七百餘萬字,是由現年已是百齡高壽的佛學大思想家印順法師主纂,續明、楊星森、杜名廉三人協纂,於浙江奉化溪口四明山雪竇寺,歷時一年又十天(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日─一九四八年五月三十日),編纂完成。全書共計二十編,一九四八年十月,先由上海大法輪書局印行出版第一編「佛法總論」,共計四冊,其餘諸編皆在香港付梓,到了一九五四年,在臺北重行出版整套的全書。

太虛大師在現代的漢傳佛教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地位,他的思想,既是開創性的,也是保守性的,他雖提倡教制、教理等的革命,他在宗教生活的實踐方面以及漢傳佛教重心思想的衛護方面,乃是屬於漢傳佛教的承先啟後者。他雖被人稱為革命和尚,他確嚴守著漢傳佛教菩薩比丘的本色,無論飲食衣著,威儀舉止,都是中國禪和子的典範;他雖精通大小乘三藏教典,也廣泛閱覽一般的東西方文史哲學,他的基本信念,仍以漢傳佛教的主流思想為其依歸,那便是對於漢傳如來藏系統的推崇,那便是《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的思想路線了。

太虛大師將漢傳的大乘佛教,綜合為三大宗:一、般若中觀系的稱為法性空慧宗;二、瑜伽唯識系的稱為法相唯識宗;三、如來藏系的稱為法界圓覺宗。他主張中國的大乘佛教,八宗皆圓,卻是站在法界圓覺宗的立場,做出的教判。圓覺一詞,主要的出典是《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的教判依據則是天台宗及華嚴宗,天台的四教判是藏、通、別、圓,華嚴的五教判是小、始、終、頓、圓。其中除了藏教及小教是指的小乘聖典之外,其餘均系大乘聖典的分等分類,而以圓教置於最上最究竟的層次,也可以說,天台及華嚴,以及其他各宗大乘佛教教判,都是有次第等級的。到了太虛大師,則主張八宗皆圓,這是漢傳佛教史上又一位提出教判思想的大師。看來是他的創見,其實也不是沒有軌跡可循,那便是明末蕅益大師,依據天台圓教的觀點,主張「圓人受法,無法不圓」4,既然是圓融無礙,也與《法華經》「唯有一佛乘」5的思想契合。由此可知,太虛大師是一位十足的以漢傳佛教本位的改革家,也可明白,他要改革的,是漢傳佛教不健康的層面,而不是漢傳佛教的核心層面。他是為了復興漢傳佛教,而不是否定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的特色,是在於能夠因時、因地、因人而做調整的人間性及適應性,但又不會違背佛陀覺世化眾的根本原則。太虛大師把握了這一特色和原則,他引進了當代世界的思潮,推出了許多復興漢傳佛教的想法和作法。例如,他接觸到了藏傳佛教,便以宗喀巴大師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教判次第為藍本,也推出了三個次第:因緣所生法為五乘共學、三法印為三乘共學、一實相印為大乘不共學。不過藏傳佛教是以下士道及中士道做為上士道的基礎,上士道才是其終極。可是,太虛大師卻是以人的立場出發,又回到人的本位,所以主張「人成佛即成」,主張「人生佛教」,主張「建設人間淨土」,這種以人為本位的思想,就不是藏傳佛教的觀點了,乃是道道地地屬於漢傳佛教的特色。

「人間淨土」的觀念,首見於太虛大師三十歲那年的文獻,在他四十歲時,又主張:「當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故以「人生的佛學」為題,做了一場演講。他的這種思想,除了是受中國儒家的影響以及為了適應現實社會的需求之外,不知道是不是以《彌勒下生經》為其經據。不過,到了他的學生印順導師,便從《增一阿含經》裡發現了「諸佛皆在人間成佛」的依據6,而大力推動「佛在人間」的信仰。

如今,漢傳佛教的海峽兩岸,都在闡揚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大陸有趙樸初長者,臺灣有印順、星雲、證嚴諸師;法鼓山則是由於先師東初老人宣導人生佛教,我則步其兩代的後塵,將整個生命來實踐「人間淨土」理念的建設,那已不僅是一句標語,而是從理論依據的深入探討到實踐方法的整體施設,結合海內外的僧俗四眾,已做了不少的努力。

這一切,都要感恩太虛大師的原創和啟發。所以我要說,太虛大師的「菩薩法藏」,乃是當代漢傳佛教新活力的泉源。李之昕先生囑我為此《全書》在北京出版寫序,用作紀念太虛大師誕生一百一十五年,覺得是歷史性的一件大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沈芯菱居士《啟動教育新希望工程》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年刊二○○四》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