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年刊二○○四》
首先向法鼓山香港分會的諸位菩薩祝福,並且感謝大家,多年來精進於法鼓山理念的應用及推廣。
我跟香港地區以佛法結緣,是始於香港佛教青年會暢懷長老及其會員信眾的邀請弘法,向華強先生及丁珮菩薩等的贊助,先後有六次之多,由數百聽眾的弘法演講,到數千聽眾的大型講座,使我終生難忘。
其間有幾位對禪修念佛有興趣的菩薩,到臺北農禪寺參加了禪七與佛七,便自動地在香港成立了一個共修處,同時推廣法鼓山的理念,以佛法來「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先後經過好幾位負責菩薩的用心經營,讓我非常感動,但也覺得極其慚愧,因為連我在內,我們臺灣的法鼓山,對於島外地區的信眾團體,尚無一定的機制來做關懷和支援,香港地區的菩薩們依舊在護持佛法、修學佛法的熱忱下,持續著對於法鼓山理念的運用及推廣。
所以,歷任的負責人及其成員們,都是我感恩的對象。到了陳柏楠及陳天明居士加入法鼓山的護法團隊之後,便成立了香港法鼓山分會,由陳天明居士提供了寬大的會址,並且積極引薦香港教育界、文化界及工商界等具有影響力的人士,陸續到臺北來參加菁英禪三、禪七、菩薩戒等修行活動,香港分會也因此而有了今天這樣非常堅強的團隊。
我是一個缺乏組織能力的人,也是一個沒有多少企圖心的人,做任何事,都是抱著隨緣結善緣的態度,以致我們法鼓山這個團體,成長得不快,機制也不怎麼健全,跟隨我修學佛法的僧俗四眾,不論島內島外,都是自動自發地舉辦各種弘法利生的活動,我沒有多少力量,我能提供的,僅是正知正見、正信正行的佛法觀念,以及安全健康、正確實用的修行方法。我將博大精深的佛學,經過消化之後,再借用現代人熟悉的各種工具,表達介紹出來,以期分享給與佛有緣的人士。
正由於佛法是萬古常新的,也是遇深即深遇淺即淺的,既有長時間的延續性,也有普世價值的適應性,雖然全人類不必都成為佛教徒,其實也不可能期待全人類都成為佛教徒,但是佛法的智慧,是應該被全人類所共同分享的。
因此,佛教必須辦教育,培育足夠的人才,來住持正法,來弘揚正法,來淨化人心,來淨化世間。這就是為什麼法鼓山不僅是一個宗教團體,更是一個教育團體的原因。我們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的三大教育,來推動我們的理念。所有法鼓山的成員,都是終身接受教育、終身從事教育、終身支持教育的人。
香港分會計畫發行《年刊》,編輯的菩薩要我寫一篇短文,因為我年老力衰,加上多病多忙。只好斷斷續續地寫了出來。阿彌陀佛,祝福大家。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太虛菩薩藏》——《太虛菩薩藏》是漢傳佛教新活力的泉源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