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潘煊居士《慢行聽禪——殷琪問法.聖嚴解惑》
從佛法的觀點看一切事,成或不成都由「因緣」二字決定,這本書,即是偶然因緣所促成。
緣起就在二○○三年,浩然基金會殷琪董事長邀請我與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進行一場座談,分就兩個不同宗教的立場來看相同的問題。那次殷董事長的邀請,非常慎重,不僅先以書面及電話聯繫,更在百忙中親自訪晤面邀,誠意之殷,我很受感動。就這樣開啟了互動的因緣。
那場座談結束後,我們談到了佛法。在此之前我即聽說殷董事長是很虔誠的佛教徒,因緣使然,她接觸、修習的是藏傳佛教,一開始即閱讀英文的藏傳佛教書籍。而於漢傳佛教的中文經典及佛教著作,她並不熟悉,對所聽、所看到的漢傳佛教有諸多疑問,直至讀到我的幾本中英文著作後,覺得與她印象中的漢傳佛教有所不同,因之產生了興趣。由於她的精進一念:「我想向師父請法。」這本書於焉開始。
殷董事長要務繁忙、事業心重,一如社會所賦予的形容,她是一位女中豪傑,除了擔任大陸工程公司總經理,同時是臺灣高鐵公司的董事長。多年來,她在大陸工程公司的承擔似乎並不覺重,但高鐵給她的負荷就很重了,舉凡人事、經費、工程,都需要她奔走於國內外,運籌於政府與廠商間。從報章上的訊息,可以想見她是一位極有魄力的人,而且,說起話來要言不繁,處理事情乾淨俐落,我想,她在佛法的修行上是有其工夫的。
殷董事長有心問談佛法,我覺得既有此因緣,最好能夠連續多次深談,以能釐清種種疑惑。過去,許多名人向達賴喇嘛請法,都會留下談話紀錄,結集成書,雖然這對我是一個新嘗試,但將音聲轉成文字,分享大眾,確是一個值得進行的模式。
就在那時,《印順導師傳》的作者潘煊小姐剛好來訪,二○○一年她在寫作《印順導師傳》時,即訪問過我關於與印順導師的佛法因緣,時隔二年她再度來訪,我即請她就這問答對談作一個見證人,臨場記實,潘小姐一口就答應了。
我與殷董事長的對談就從二○○三年九月開始,首次之後,由於雙方事忙,直到二○○四年元月才又繼續,這年裡總共談了四次。二○○五年全年中斷,重啟相談是在二○○六年二月,直到八月之間,積極談了六次。從二○○三年到二○○六年,時跨三年,相談十一次,這本書有了它的初始內涵。
殷董事長從過去閱讀英文佛書已得到豐富的知識,因此在對談過程中,並非全然由她提問由我解答,每當她有看法時,也會分享自己的心得,與我交換意見。她渴望了解漢傳佛教的現實面與理論面,非常重視修行的方法、經驗與結果,常以藏傳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與漢傳佛教的觀念相對照。同時,她關心漢傳佛教的修行次第,佛法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做為家庭主婦、公司職員、政府官員、老闆、部屬,在心態上如何調整?諸如此類問題,我都一一為她開解。
我是漢傳佛教禪宗的傳人,希望以禪宗法門來指導修行。禪宗主張不立文字、頓悟成佛,非常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功、如何得到力量。修行人把自己與佛法融成一體,並非僅在臨終時希望往生佛國淨土,日常生活中即可體驗到「心淨國土淨」的境界,這是我主張「人間淨土」的根源所在。心要清淨,須以觀念、理論作疏導,用方法勤練習,使自己的心常保寧靜,不隨境轉而起煩惱。當自己過得自在快樂,連帶也會影響周遭的人,乃至整體社會。這正是法鼓山所弘揚的漢傳佛法。
這本書假如有其功能,是對初階學佛人(不論是漢傳或藏傳),有所幫助。於我而言,與殷董事長這樣一位企業名人對談,而她受的又是外國教育,她以現代的、西方的眼光來看問題、問問題,在在都有其新鮮的角度。相信讀者們對這樣的對談組合,應該有些興趣。
這本書能夠出現,除了感謝殷董事長殷勤上山十一次來訪,同時,我也感謝在二○○五年八月我的一場病。如果沒有這個生病因緣,可能我的時間要與殷董事長的時間配合,將較為困難。同時我也要感謝潘煊小姐的努力,她不愧是一位專業作家,把我們對談的口語,化為優美精鍊的文字,為這本書生色不少。最後,我要謝謝天下文化願意出版這本書,主編項秋萍小姐在這當中不辭辛勞,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是天下文化與法鼓文化首次的合作發行,弟子果毅相當用心。但願讀者們都能喜歡這本書。
在二○○七年一開始,我們用這本書奉獻給大家,奉獻給我們的社會。在此祝福所有讀者以及促成這本書出版的所有人,新的一年和敬平安。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楊蓓居士《親密、孤獨與自由》——熟悉的名詞,化為解決問題的鎖匙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