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中華阿含辭典》
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楊郁文老師到本所來任教,是跟本所的開創相同的歷史,我們在陽明山的中國文化學院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開始招生就請楊郁文老師來擔任專任的教職。他最專精的是四部《阿含經》,他一直在《阿含經》裡下工夫已有數十年。也許有人覺得《阿含經》在《大正藏》裡所占的比例不多,也就是指的《雜阿含》、《增一阿含》、《長阿含》、《中阿含》等四《阿含》,怎麼可能需要花那麼長的時間,一直在《阿含經》裡探索?其實四《阿含》乃是佛法的大寶藏,因此,楊老師首先出過一本書稱為《阿含要略》,我看了之後覺得非常佩服。
可是當他在一九八二至一九八六年之間參與《佛光大藏經》阿含藏的審訂工作,並且為這四部阿含藏分別寫了題解,接著又參加一九八七至一九八八年《佛光大辭典》審核校稿的工作,他還是以阿含為專長。他這段時間為了審核校稿,參考許多工具書,例如日本的《國譯一切經》註解,根據《國譯一切經》註解來為《佛光大藏經》阿含藏做註解及說明,他覺得《佛光大藏經》及《佛光大辭典》好像有所不足,因為《阿含經》的漢譯是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屬於中古漢語時代,至於更早的漢譯,則稱為古漢語。
而他參與《佛光大辭典》的審訂校稿工作時,採用多種中國與日本的佛學大字典,楊郁文老師認為這些辭典對於許多佛法專有名詞的解釋,大部分立足於大乘法門的觀點,是屬於印度中後期的佛法,發展中佛教的說法,如果與早期的佛教、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的說法對看,有些差異,應該回到根本佛教的源頭去看,認清本義或引申義,釐定實說或權說,最好都能弄清楚,那時候並沒有幫到忙,後來就在中華佛學研究所論文寫作的研討會上提出編著一部阿含字典的構想,他希望將各種中文辭典或佛學字典所無法解決的疑惑,透過四部《阿含》以及五《尼柯耶》來解答,這項計畫獲得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接受。於是自從一九九六年開始發表第一篇探討四《阿含》的論文〈阿含辭典的編製〉以來,已投入十年的研究心血於編著《阿含辭典》,而中華佛學研究所也沒有特別要求他按照規定於每年交出論文,所以他可以很安心及積極地編著《阿含辭典》。
一直到今年的三月已完成編著,這部辭典包含三一八二三個詞條,共六六六六一二九字元數,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據我所知,中日兩國的佛教辭典包括專宗辭典,除了小型的之外,大多是集合眾多人的力量完成,像《阿含辭典》這樣由一人完成,真不容易。
《阿含經》本來沒有辭典,這些詞條的來源是楊老師逐字、逐詞、逐句、逐段、逐節、逐章、逐經、逐集、逐一阿含,仔細研讀《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別譯雜阿含》、《增一阿含》,蒐集完成。也就是說,他將每一部《阿含經》,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節一節地看,並且將詞抄下來,然後再編成辭典,這個工夫真是不簡單,這部辭典著重於考證文獻,對讀南北傳早期佛經的「法說」及「義說」,提供實用的「法次法說」的佛法改善生命與生活。讓人了解根本佛教的教授與教誡,早期佛法的第一義諦實際說法與世俗諦權宜說法,有助於追溯抑或釐整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祕密大乘佛教的「法說」、「義說」、「法次法說」。這也就是說將佛法的源頭及發展,過程之中有何變異變化,介紹出來。
這部《阿含辭典》所下的工夫非常細膩,可以說細如牛毛,每一個微細點都找出來,並且加以說明,有許多的辭彙有很多的意義,他都不厭其煩地列舉出來讓讀者參考,例如【受】同一詞條含有多義、歧義者,不厭其煩地列舉出四十九個例子。通常我們看一個字、看一個詞,就以為只有一個意思,沒有想到同一個詞,可能有四十九個不同的詞義。
另外我看到本辭典裡,他不僅僅將巴利語及梵語辭彙標示出來,也將中國古文裡,與佛教相關或具有考參價值的辭彙,楊老師也將之收入這部辭典裡。
因此,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告訴我說這部《阿含辭典》,有許多詞條根據本辭典所提供的線索就可以做為一篇大論文的主題。不過楊老師編著本辭典的內容,除了提供學者們對於佛陀經教的解說及後人編辭典的參考,也為一般學佛之士,提供行法的次第,應用於生活及修持。
通常我們看佛經裡的名詞常常望文生義,從字面上看好像認識這個詞,但是究竟是什麼意思並不清楚,經過楊老師的釐正,就很容易看懂。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釋,也會被糾正過來。例如有個名詞「心念」,我們都以為是心的念頭,但是在某個段落裡,如果以這種解釋來看,卻完全不通。原來古代印度有個小國家稱為心念國,如果不是透過楊老師的這部《阿含辭典》,一定弄不清楚。還有許多古印度產物、地名、人名,經過不同人的翻譯,就產生不同的辭彙,經過楊老師的探索、條列及解釋,就很容易了解。像這樣子的工夫,在日本還沒有人做過,南傳巴利語系也沒有人做過,在中國漢傳佛教裡,也從來沒有人做過,將來會不會有人做很難說。這是真工夫、實工夫,所以我對楊老師編寫完這部辭典表示敬意,相信這份貢獻將是歷史性的、永久性的重要文獻。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也會由於楊老師的這部《阿含辭典》永垂青史。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勉《臺灣好生活》電子報創刊——為社會注入陽光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上篇 他序|序悟因法師《魚趁鮮.人趁早——明宗上人走過台灣佛教六十年》——飲水報恩,思源承流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