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下篇 自序|《法鼓山的方向》自序

聖嚴法師

《法鼓山的方向》自序

自從一九八九年三月三十日簽約得到臺北縣金山鄉那一塊寶地,被我命名為法鼓山以來,到一九九五年五月底為止,已歷經六年又兩個月。在此期間,由於自然資源的管制及水土保持的重視,已愈來愈嚴格。各級政府對於開發山坡地的申請案件,要求的項目也日益嚴密,以致法鼓山在硬體工程方面的進度,雖然獲得各級長官的熱心協助及各方護法的大力推動,還是無法快得起來。

然而由於法鼓山的出現,在軟體方面的建設,成長的速度相當的穩定。又因為硬體建設,需要大量的經費,便有許多居士們成立了募款組織的護法會;我們募款建設法鼓山的宗旨,是為興辦教育事業,擔任勸募工作的菩薩們,應當也就是接受佛法教育的成員,否則光替法鼓山募款而卻得不到佛法淨化人心的利益,豈能有感動他人的心力和願力?又豈能輾轉地向廣大的社會大眾勸募?

因此,在這六年多來,與其說法鼓山的護法會,在進行著勸募建設基金的活動,毋寧說法鼓山的僧俗四眾,都在從事以修學佛法淨化人間的工作。形式上法鼓山是在做募款活動,實質上法鼓山是在做弘揚智慧與慈悲的佛法,奉獻給我們處身的人間社會。

法鼓山的護法系統,在各級僧俗菩薩們的參與護持下,經常通過各種層面的聯誼活動、共修活動、讀書活動、關懷活動、研習營、成長營等方式,用佛法來做自利利人的工作,彼此支持、互相學習、共同成長。我在他們的要求下,適時即席給予開示和勉勵,這些講詞並未事前擬好,多是事後由幾位弟子根據錄音帶做成記錄,為了趕著發稿刊載於《法鼓》雜誌,也就未曾經我過目。這次來到紐約期間,偶爾翻閱這些文章,發現其內容的確完全是我當時所說,可惜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文章的表達方式,畢竟不同,所以覺得相當散漫,甚至也很空泛。因此從三十多篇之中選出了十四篇,逐一剪下做了許多刪改增補的工夫,輯成這冊小書,以供勸募會員們的溫習參考。

這冊小書的第一篇〈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感應〉,原作者是許文薔菩薩,題名「從觀音菩薩法緣到觀音精神——聖嚴師父菩提路」,寫於一九九一年,刊於《法鼓》雜誌二十三期,寫得滿好,現在予以若干新資料的增補之後,便以今題錄載。第三篇〈法鼓山的共識〉第二部分,原刊於一九九一年九月《法鼓》雜誌二十一期,後來在實際運作中,由於大眾的要求,我對建立法鼓山大團體新形象的正確方向,又逐漸地增加若干重點性原則性的指示,現在趁著出版這本小冊子的機會,將之融入八句共識之中,另寫一稿,便是共識篇第一部分。同時,也常有人問起:「法鼓山的山徽,那一幅變體而略帶抽象的佛陀說法印,究竟是代表著什麼意思?是從哪兒來的?」我便特別為此寫了本小冊的第四篇文章。到今年一九九五年,法鼓山推行「身、心、家、業」的四安運動,故將我為成長營的諸位師資人員所講的講稿,附錄於書末,成為第十五篇。

這冊小書,為我們說明了法鼓山的由來及其行事的原則方向,其中的內容,多半是我已經講了又講的「老僧」常談,但是對於多忙多忘的菩薩們,以及新來加入的勸募會員們,能有一種成冊的小書,以備隨時參考應用,還是需要的。

法鼓山護法會,成立於一九八九年六月十一日,迄今已歷六年,去(一九九四)年十月,我們召開了八千人參加的會員年會,今年九月底,召開會員代表大會,我謹以這冊小書,向法鼓山的全體會員菩薩們,作一份虔誠的獻禮,以表我對法鼓山的護法大眾,由衷的感謝,至誠的祝福。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下篇 自序|《聖嚴法師心靈環保》自序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5 書序|下篇 自序|《佛七手冊》序言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