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6 評介|上篇 人物|解剖胡適先生的思想與人格

聖嚴法師

解剖胡適先生的思想與人格

自從《中央日報》七月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的三天,連續刊出了胡適先生在中美學術合作會議中,英文演說譯文〈中國之傳統與將來〉之後,佛教界文化,輿論譁然。松山寺佛學研究部,特就此一問題,致函各處,聯絡中國文化之各界學人,於七月三十一日下午假臺北善導寺開會討論,雖遇狂風暴雨,遠道前往者仍極踴躍。本人因事未去,僅以書面響應如後。

松山寺佛學研究部諸位大德高賢惠鑒:

承蒙不棄,來信約我參加七月三十一日下午假臺北市善導寺舉行的「闢胡討論會議」。本當應命赴會,聽取諸賢的宏議高論,奈因瑣事纏身,不能屆時旁聽,非常遺憾。現在謹以書面方式,聊報厚愛雅意。

諸位高賢,能夠一本愛護佛教及崇敬中國文化的崇高意志,來為胡適先生在中美學術合作會議開幕時的演講詞〈中國之傳統與將來〉,而做專題討論,本人深表無上的敬意。

這次與會的諸賢,皆為飽學之士,對於胡適先生的思想理路,及其人格基礎,想必較諸聖嚴本人,更能了解。胡適最重求證,我們若將他送進思想及人格的解剖台上,解剖一下,就可明白,胡適是個非宗教者,乃至是反宗教者,也是投機主義的激進分子;他是中國「五四」運動的主將之一,可是「五四」運動給中國帶來了現代化的要求,但也更給中國帶來數十年動亂不安的厄運。「五四」的時代雖然已成過去,「五四」所留下的禍患,卻在方興未艾。說得明白一些,今日的胡適雖然堅決反共,共產黨之在中國崛起,倒是受著胡適一流人物的最初鼓勵或無意的煽動。

胡適思想,一直逗留於「五四」的時代;中國的潮流已經有過幾次的變動,胡適先生卻仍酣睡在四十年以前的迷夢之中;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已在幾經憂患之後,返回到中國人的自家面目,所以近十年來的臺灣上層文化界,已在漸漸接近於「溫柔敦厚」的境地,但是胡適先生,初以激進的自由主義的姿態顯跡,顯跡之後,時代進步了,他的年紀也慢慢老了,他的激進的態度,卻絲毫沒有改變,如果說他曾有一些改變的話,那就是他變得更為狡猾投機了些,比如他在他的《文存》裡,曾經批評宋明的理學家說:「宋明理學家所以富於理解,全因為六朝及唐以後……宋明的人戴了佛書的眼鏡,望著《大學》、《中庸》,便覺得『明明德』『誠』『正心誠意』『率性之謂道』等等話頭,都有哲學的意義了。」16從這幾句話裡,可以看出當時的胡適,他是承認宋明的理學,是得力於佛書的啟導。但他在這次的〈中國之傳統與將來〉一文中,卻絕然否定了佛教對於宋明理學的啟導作用,而來一味地誹謗佛教,其用字遣詞的激烈,可謂已盡侮辱謾罵與歪曲事實的能事,乃為胡適言論中最為荒唐可怕者之一。他對佛教怎會變成如此的瘋狂與無理,相反地對於儒家學術,尤其是對西洋文化及宗教的極盡恭維的媚態?很簡單,他在西洋演說,所以對西洋的產物讚頌(其實基督教之在歐美,也如佛教之在中國,也是外去的文化),他對中美學術會議演說,所以不便過分地否定中國的正統文化。至於中國的佛教,反正是來自印度的宗教,即使臭罵一頓,也不致被人責為忘本。這就是他的狡猾與投機。

不過我們可以放心,胡適先生,今天雖是身居國家最高學術機構領導者的地位,但是他的思想言論,早已不是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的領導中心,雖有若干胡適思想的附庸分子,但在當今的中國思潮之中,也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儘管他說新的孔子哲學產生之後,一度影響廣大的佛教便逐漸消滅,進而在不被人顧惜的情形下壽終正寢。事實上自從宋明以來,佛教仍在中國盛行著,並且仍然有著許多第一流學者的研究和信崇,並將繼續向世界發揚光大。儘管他說佛教是自私的、反社會的、迷信的,佛教對於中國文化的助長,對於中國社會的貢獻,以及佛教本身的智慧,仍然不曾變動,也不會損失。儘管他說佛教的禪宗是出於奇妙的謊言偽造家的技巧謊言與偽造,禪宗帶給中國文化的新生命與新動力,依舊還是攻打不破的真理。胡適先生對於佛教大肆攻擊,正像仰天吐痰,吐不上天,痰掉下來,自汙其面。

胡適向以研究文史著名,像他這樣只顧鑽求佛教的缺失,而不肯定佛教的價值,何況他所看到的缺失,僅是佛教的枝末,而非佛教的根本,甚至這些缺失也還是出於他的誇大的渲染!像這樣魯莽滅烈的態度,對他那個徒有其表的地位而言,實在也是很大的損失。他本研究文史,他那文史的精神,不知跑到哪裡去了!

胡適先生在〈中國之傳統與將來〉一文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人道主義」與「理性主義的中國」,胡適也是中國人,大概不會否認他是贊成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了,但他指謫以「施捨賬濟為大善,應該把『愛』施給所有有知覺的生物」的行為的佛教,是「反社會、自私、迷信、是反人道、反理性的」,試問:他既如此地顛黑倒白,究竟還有幾分人道和理性的色彩?正如胡適先生在這一演講的開頭所說:「我曉得我一定要失敗。」那麼這是他的夫子自道,也可看出他內在思想和人格的矛盾了。他既自知他將一定失敗,好像他也故意使他自己失敗。因此,他的言論,自可當作玩笑式的兒語來看,我們似也不必太過認真。最後敬祝大會成功。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6 評介|上篇 人物|關於胡適思想的宗教信仰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6 評介|下篇 書評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