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6 評介|下篇 書評|《弘一大師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刊》讀後

聖嚴法師

《弘一大師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刊》讀後

當我沒有開始本題以前,首先想出兩點希望:

第一,希望受了戒的新戒比丘們,遵行五夏學律的佛制芳規。

第二,希望熱心於弘戒事業及佛教文化事業的時賢們,多印律學典籍。

佛教的制度不能走上軌道,正因自南宋以來學律的人太少,因為人皆不知學律持律,所以唐宋諸家的律學著述,在南宋以後,也於中國境內幾乎散失無存,直到清光緒末年,始由日本請回一部分,後由天津刻經處重刊印行數百卷,近世的弘一大師,正好趕上了這個機會。但到大陸淪陷以後,古書不再重印,先所印就的,流傳到臺灣及海外者,那便更少了,所以現在的人,即使要想學律,律書的覓求,也成了一大難題,由於律書難求,學律的人也就更少了。

我嘗自驗,我的氣質,並不足以弘揚戒律,因為我不能將戒律的精神,從我自己的生活中全部表現出來。但我覺得,不論能不能做到持律謹嚴的程度,如果受了戒的人而不懂得戒律的持犯輕重,總是一件可恥的事,正像一個掛名的教師,他卻並不識字,是同樣不能受到他人的原諒!同時學了戒律,即使不能全部實踐,總比不學戒而又自以為是者,要好得更多,最低限度,他不會以非律為律,以非法為法,自己不知律,反以持戒為落伍。所以我還是希望能夠懂得一些戒律的內容。再說,佛陀入滅之時,不也囑咐過嗎?佛在以佛為師,佛滅以戒為師,戒在即等於佛在。如果比丘而不學戒,便是表示不以佛陀為師。

但在今天的環境下,要想學戒,也是一件難事:第一,指導學律(不是沒有)的人不多,有了疑問,只好放在一邊,等待機會的發現,再做成答案;第二,戒律的書籍不多,尤其是指導學律的書籍更少。所以初初鑽進現行而且有限的律典之中,便覺得處處都是問號。

但是我很幸運,我在短短的數月時間中,已經讀到了好幾部難以求得的律書,這都是師友們對於我的愛護,使我非常感激。其中特別是由於淨空戒兄的協助覓求,得到了弘一大師的《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刊》,此乃是一本指導學律的最佳參考書籍,直到目前為止,我相信還不易找到比這更好的律學指導書籍。弘一大師自三十九歲出家,至六十三歲圓寂,學律二十四年的心得所在,除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另印一冊之外,可說百分之九十的著述與整理工作,都在其中了。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能將這本書全部接受下來,也就相當於接收了弘一大師二十多年的律學成果。

《弘一大師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刊》讀後的目錄如下:

四分律含注戒本隨講別錄

四分律含注戒本科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略科

四分律含注戒本略釋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隨講別錄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略科

事鈔持犯方軌篇表記

事鈔略科

事鈔戒業疏科別錄合冊

律鈔宗要隨講別錄

四分律比丘尼鈔科

梵網經菩薩戒本淺釋

梵網十重戒諸疏所判罪相緩急異同表

梵網經賢首疏盜戒第六種類輕重門科表

菩薩戒本宗要科表

梵網經古迹記科表

釋門歸敬儀擷錄(附:受三皈依大意)

釋門歸敬儀科

律學要略(附:菩薩戒受隨綱要表)

菩薩瓔珞經自誓受菩薩五重戒法

隨分自誓受菩薩戒文析疑

僧尼十種受法料簡圖

剃髮儀式

表無表章科

盜戒釋相概略問答

南山律苑雜錄

毘奈耶質疑編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人生之最後

有部毘奈耶犯相摘記

有部毘奈耶自行抄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校注

扶桑國藏古袈裟圖

我們看了上面的目錄,如果對於戒律尚未入門研究的人,是很難了解的。但對一個研究戒律的人來說,又多是些「熟面孔」了。

因為弘一大師是研究四分南山律的,所以其中的絕大部分是南山律宗的研究。

《四分律含注戒本》、《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比丘尼鈔》、《釋門歸敬儀》等,都是南山道宣律師所著述。如果要我們自行研究這些著述,即使費了很多的精力,也未必能夠摸清其中的體系脈絡,如果看了弘一大師的科表,便可一目瞭然了。古人的分科,少有能夠列出表解來的,所以初學者,往往由於分科的繁複,雖然看了科目,仍然不易弄得清楚,現在從表圖上一一推求,就方便得多了。不過我要指出一點事實,科表、表記,只是提綱挈領,告訴學者一個範圍與骨骼,但是單看人的外貌及其骨骼,絕不等於認識一個人的全部了。所以,若不對照著原本書來研究,仍然無法理解其中的內容,科表只能夠幫助我們做為研究律學的指導工具。

在大乘菩薩戒中,是以《梵網經》為主的,所以弘一大師對於大乘戒的重點指導,也著重於《梵網戒本》的科表,同時也告訴我們,《梵網戒本》的註疏雖多,但是值得研究,並且必須研究的,合計新舊兩個派流,僅十數家而已,舊疏以智者的義疏為主,新疏以賢首疏、義寂疏、太賢記,三家為最勝。現在香港佛經流通處的蕅益合註及弘贊略疏,屬於舊系,頗足研究。

自古高德立言,往往都是述而不作,這是表示對於立言態度的謹嚴,也是對於聖教的尊重,所以弘一大師的著述中,每以整理為主,說明為輔,而來達到弘揚介紹的目的。在此《弘一大師律學講錄三十三種合刊》之中,科表屬於整理,隨講別錄屬於介紹,其餘的多屬述古,在萬不得已時,才略摻自己的意見,予以說明。但他治律,雖以遵古為本,但又不落泥古的迂腐,這是最最難能做到,也是最最難能可貴的事。

這一本合刊,雖然多半屬於工具性的科表,但是即使未得科表原書的內容,也可從這合刊之中,得到一個律學的大綱,凡稱「隨講別錄」,都是講授原書的重點指導,這是一種新的教授方法,今後凡負佛教教育的人,很可仿效著做,同時「隨講別錄」不像科表的有目無心,而是重心地點出,所以我們可以從此認識律學的重點,也可由此明白弘一大師對於律學的重點研究是採取一種什麼角度。尤其是從〈有部毘奈耶犯相摘記〉及〈有部毘奈耶自行抄〉中,可以看出弘一大師對於律學的弘揚,是非常切乎時代及環境的實際要求的。

我還希望指出:這本合刊,幾乎包含了律學所有的實用範圍。因為《四分律》是中國律宗的主脈,並且也最最合乎中國佛教的要求,所以合刊的重點是在《四分律》的研究介紹,但中國是大乘戒盛行的區域,所以研究介紹菩薩戒的,竟有八種之多,從《梵網戒本》的整理研究,而到菩薩戒的受戒法,乃至自誓受與隨分受,都有了。從一個教外的俗人,進入佛門,而到受菩薩比丘戒,三皈、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所有的剃髮出家、禮拜皈依、受戒羯磨、結夏安居、生活儀則等,也都有了。

其中的內容,除了科表之外,多半出於摘錄,例如〈釋門歸敬儀擷錄〉,固然是摘錄,即使指導人在臨終時及命終後注意事項的〈人生之最後〉,也多出於經論古籍中的錄集。但在摘錄編集的文字之中,又是完整一體的,且還注滿了誠摯的情感。

我嘗以為:能將文章寫得通順流利,並不困難,要在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能使讀者產生共鳴者,就難了;但是要使自己的文章感人,又能使受感的讀者,予作者以肅然起敬者,就更難了;再進一步,要使讀者於肅然起敬之中,有一同樣的精神最高境界的嚮往並予實踐躬行的力量者,那便難之又難了。然而,我讀弘一大師的著述,即使短短數百字,就有這種感覺,既能使我獲得知識,又能使我受到深切的感動。比如〈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人生之最後〉等,都有這種力量。

弘一大師雖然專宗《四分律》,但他對於其他律部,都能一併尊崇,他在〈律學要略〉一文中,略簡各部大律,並盼部部能夠弘揚,對於未曾能在中國盛行過的其他律部,則頗表示惋惜,尤其對有部律,雖經義淨三藏一人完成譯事,而且體系也最完整,竟沒有得到過弘揚與傳承的機會。所以弘一大師初期研究有部律,並且希望今後仍有人來研究有部律。合刊之中〈有部律犯相摘記〉及〈有部律自行抄〉,都是他的研究心得,另有附刊一篇〈學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入門次第〉,對有部律推崇殊多,同時該文也是一篇學習有部律的最佳指導。以弘一大師的判斷,如以中等資質的人,研究有部律,根據他的指導原則,有兩年時間,便可修習完畢了。

最後,我有一個最大希望:希望有人發最上道心,能將這本合刊影印傳世。如今我雖看過了,尚有很多的人看不到,即使這本書的主人願意無條件地隨人出借,借閱的範圍必然不廣,同時出借到最後,也不能保證不會破損乃至遺失!所以希望能夠影印問世。如果有人贊助捐資的話,我相信我們的佛教文化界,一定有人願意主理其事的。在我以為,這本合刊,雖然比丘律的部分較多,但是在家弟子也不妨贊助的,它的全部共為二十四開本一百四十九頁二百九十八面,它的紙張、照相及印刷費,諒也不致太多。最低限度,現在不用我們排版,只要翻印一下就好,如果這一點功德也做不出來,那就實在慚愧了!

如果不能全部翻印,也應該翻印其中的一部分,凡是可以單獨閱讀的,除〈律學要略〉、〈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人生之最後〉三篇,已經錄入臺灣印經處出版的《弘一大師演講集》中,餘如〈釋門歸敬儀擷錄〉、〈菩薩瓔珞經自誓受菩薩五重戒法〉、〈隨分自誓受菩薩戒文析疑〉、〈剃髮儀式〉、〈盜戒釋相概略問答〉、〈南山律苑雜錄〉、三種「隨講別錄」,以及三種有部的著述等,可以單印一本,以資廣為流通。

弘一大師曾說:「律宗諸書,浩如煙海,吾人盡形學之,尚苦力有未及。」所以他二十四年的學律過程,僅只是個開端,尚有很多的律學任務,等待著後人去完成之,即使弘一大師,本想預期完成的工作,也只做了一部分。據他自己的預期,他還有好多著述要想完成的,例如:

行事鈔資持記表解

比丘尼鈔集解

刪定僧戒略解

羯磨略義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集解

南山律在家備覽(廣本四卷)

南山律宗傳承史

南山律宗書目提要

六物圖集解

南山律苑文集

以上這些書的原稿,均未能夠完成,弘一大師便捨報西歸了。這一繼續努力的責任,當然是落在今天乃至今後的釋子們肩上了。

弘一大師著述審慎至極,絕不肯輕易動筆為文,有所為文者,自必字字珠璣,他的遺著,問世傳流者不多,為了紀念這位畢生弘律的大師,也應該將他的遺著印行傳播,否則大家只知弘一大師學律持律,但對他的所學所持,究竟是些什麼內容,又覺得茫然無知了!豈不可惜!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6 評介|下篇 書評|評慧嶽法師編著《天台教學史》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6 評介|下篇 書評|《優婆塞戒經》讀後——如何成為理想的在家菩薩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