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讀後
當《海潮音》連續刊出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之後,我讀了幾期,覺得很有系統條理,很希望能夠一口氣讀完它,但是《海潮音》每月只出一次,等得很不耐煩,同時看了前一段,等一個月再看後一段,前一段的印象已經淡忘了很多。我想,終究會出書的,索性到出書以後,再做通體的研讀好了。所以該書預約的廣告刊出之後,我便向常覺法師預約一冊。可是常覺法師對我說:「不要啦,我負責贈送你一冊好啦。」我真感謝他的盛情厚意。
因為瑣事忙,《成佛之道》到手之後,雖想一口氣讀完它,事實又不許可,前前後後,已經半個多月,到今天才算將它斷斷續續地讀完。我有一個怪癖,每讀一本好書,總要寫一篇心得。「成佛之道」這句話,我們常常掛在嘴邊說,但要由凡夫而通向邁進成佛之道的階段和層次,能夠清楚簡要的說明點出者,在時下的佛教圈中,並不太多,即使這一部書是宗本太虛大師的意趣,參考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融會發揮而成,但在數十年來的中國佛教界,像這樣有規模有中心的著作,還不多見。
西洋人說:只有懂得音樂的人才能欣賞音樂,只有天才音樂家才夠資格批評天才音樂家的作品。那麼我對佛法,還在初學的階段,以我而來評介《成佛之道》,不唯不能增加它的光彩,相反地倒是一種侮辱,好在我寫的不是評介,而是讀後,如果說錯了,尚請印順法師及諸讀者原諒指教。
人人都曉得,佛教的典籍,大藏蒐羅,宏偉繁富,比諸世間任何學系,亦皆無與倫比,於是浩浩三藏,往往成了收藏家或名山大剎的點綴物和莊嚴品,若精研三藏而通透三藏的三藏法師,在我國佛教史上,也只少數的高僧。然而,儘管佛教的典籍,已經富甲天下,佛教的著作,仍在有增無已地繼續產生之中,這以粗淺的看法,好像是層層渲染,重重演繹,也在層層纏繞,重重包圍之中,使得愈到後代的學者,愈發感到沉悶吃力,透不過氣,既然無由鑽進門去,更加無從解脫出來。
事實上,正因為時代每在演進,人類的知識每在增加,人類的觀念也每在轉化,不唯舊時的典籍,無法使得人人有足夠的時間去研讀,舊時的觀念和方式,對於當下的時代,也往往有些隔閡,為使現時代的人們,普遍地接受人類祖先的文化遺產,各種的學者便應運而生,經過學者的吸收消化和融會,再做通乎時代,切乎需要地簡明點出,使得大家既能接受先聖先賢的遺產,又能適於切身切時的需要。因此,凡為有價值的著作,必能契合於時代的潮流,必能通透先聖先賢的脈絡,也必能貫徹於未來的時代思潮。所以真正的著述,不是搬弄現成的名相,不是吮吸古人的唾沫,更不是憑著一己的臆測,而來滿紙空談。真正的著述,要對古人負責,要對當代負責,還要對後世負責。我一向認為:真正的學問,應該是「上承古人,中接時代,下達後世」的,否則的話,它便沒有傳世的價值。也就因為如此,代代都有無數的學人及其無數的作品,能夠傳世不朽的,終究屬於少數之中的少數,雖然古傳典籍已有那麼多,但是著作而未能永傳者,當在千萬倍數之上,亦可斷言。
我讀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便有一種預感:這本書是可以傳世的。印順法師的治學方法,主張「以佛法研究佛法」,但其涵義,並不等於食古不化,而是站在佛法的觀點上用佛法的原則,統理組織,還歸佛法的本來面目,不贊成胡適型的戴上其他色彩的眼鏡,混淆佛法的本質。我們在印順法師的著作中,可以看出這一點來。尤其在《成佛之道》一書之中,更為顯著。他的研究涉獵,範圍極廣,佛教的諸宗諸派的經論,無所不及,即使外道神教的典籍,以及時代的新知和東西方各家學派的理念,也都有其深刻的認識。他不以一己的立場而去非難或排斥其他的立場,每每總是各還各的本位,是個什麼就還它是個什麼,這實在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或者有人以為印順法師宗本三論,三論屬空,判大乘三系的次序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而以所本性空唯名三論(般若)系為大乘佛教的無上究竟的如實之教,其他的則為方便的權教,似有他的偏見。但以我看,這是不必要的批評,在今天有判教能力的人並不多,即使判得不夠圓滿精確,但其能為廣大甚深的佛法,引出一條眾人可走,由淺入深,終達於究竟的或接近於究竟的路來,已經值得我們共同慶幸。
現在我對《成佛之道》希望說出我所看到的幾個特點:
(一)為便記誦,所以仿效古代論師造論的方式,於每段的長行之前,列有頌偈;為便大眾能夠閱讀,長行的解釋,是用純粹簡明的語體,看來毫不吃力。
(二)本書的著者,曾經出過一部《佛法概論》,但我以為《成佛之道》,實也涵容了《佛法概論》,一般的佛教名詞和觀念,概羅無餘,並且層層點出,階階交代。讀了本書,不唯認識了它們,同時也清楚了它們的地位,那些名詞,那些觀念,是在我人通向成佛之道中的那些層次和階段中發生的那些作用。比如五戒、十善、三福業,是人天乘的善法;四諦、緣起、三學、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是三乘善法;四攝、六度、百八三昧、四十二字門,是大乘善法。
(三)本書的最大特色之一,是承接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餘緒,加以繼續發揚,也就是「人的佛教」的強調。眾生的上升與下墮,解脫與生死,全在各自所造業力的牽引,造業的主要,端在人的本位,其餘五道的輪迴受報,乃至超出三界,無不是造因於人身的階段,因為大惡大善,才有引力作用,作大惡,作大善,唯有報受人身的時候,才可能。
(四)本書的最後一頌是:「一切諸善法,同歸於佛道;所有眾生類,究竟得成佛。」長行的解釋是:「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歸於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間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會歸於佛道的。」「但有了善法,向上向光明,終究會向佛道而邁進的。」所以本書主張,佛法雖分人天、大小、世出世間等的種種層次或階段,但那不是個別隔絕的,而是漸次升拔與相互連貫的。因此,無論我們修學什麼善法,只要是善的,無不通向於究竟大乘法的門徑,無不可漸漸邁向於成佛的道路。
(五)成佛的要道,是在修善的漸進,所以本書的靈魂,或其一貫的中心,乃為戒定慧與信願行,主張行解並重,悲智雙運,以五戒十善作基礎,最高定慧為究竟。戒行及定的目的,是在達於般若的空性慧;為求戒行而不致落於邪道,戒行的同時,仍須深入經藏,以期智慧如海。故又主張由聞及思而及修善,本書的開頭,善導眾生(人)皈敬三寶之後,便是聞法趣入。佛法的究竟雖然「無法可說」,但要達到無法可說的境界,必須聞法學法,依法(方便門徑)而行,絕非空諸依傍或一知半解,盲修瞎練,所能辦得通的。
我對佛法懂得太少,大膽寫來,未必中肯,好在此僅個人的看法,不必代表《成佛之道》的勝義,也無意代表所有讀者的看法。究竟說對了多少,說錯了多少,尚祈印順法師及諸讀者指教。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6 評介|下篇 書評|《優婆塞戒經》讀後——如何成為理想的在家菩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