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上篇 演說|從「心」溝通的世界大趨勢

聖嚴法師

從「心」溝通的世界大趨勢

諸位大德法師及大德居士,非常失禮,由於本人的健康狀況,不允許親自前來,聆聽大會的諸家高見,謹以書面向諸方家請教,並由法鼓山的僧團代表,代我宣讀。

近數年來,我個人以及我們的團體,出席過多次世界性的會議,例如世界經濟論壇(WEF)、世界銀行(World
Bank)、世界宗教領袖(WCRL)、世界婦女領袖(GPIW)、地球憲章、世界青年領袖(WYPS)等會議,焦點都是在討論如何從族群的衝突轉成為和諧,以謀求世界的永久和平?如何協助落後地區的國家,從貧窮之中轉成為共享世界資源的合作夥伴,以謀求世界資源的永續發展?如何面對多元文化的互相仇視,轉成為各種文化之間的互相學習兼容並包,以俾培育出世界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及道德觀來?

宗教交流,增進友誼

這對佛教而言,特別是對於大乘佛教而言,在理論上並不困難。但在西方宗教的三大一神教而言,他們都希望彼此和平相處,也相信最高的神,便是愛和正義;各族群之間,應該都是兄弟姊妹的關係,是可以和平相處的。可是談到「愛」,不會有異議,一涉及「正義」一詞,就會各有各的立場了!不過,堅持不同立場的人士,若能常常有機會聚在一起討論共同的切身問題,至少可以增進彼此間的友誼。

所以二十世紀後期,羅馬天主教會定期召開宗教對談會,我也曾經應邀參加過一次,在會議中允許各宗教各抒己見,而羅馬教廷的立場是不會因此改變的,以致許多其他教派,也不會出席這種會議。不過,應邀出席西方的跨宗教對談會議中,仍以西方三大一神教人士為主流,東方宗教的人士為數甚少,漢傳佛教人士那就更少了,未能有足夠的機會將佛教的智慧,奉獻給今日全世界的人類,實在是一樁大遺憾事。

我每次出席類似的會議,不會強調漢傳佛教的立場,甚至也避免碰觸彼此核心價值判斷的問題,我只就當前的人心嚮往和大家關注的共同點來切入。

所以自從我提倡以「心靈環保」,建設「人間淨土」的運動以來,不論在什麼樣的場合,也不論遇到什麼樣立場的人士,都能談得很愉快。例如猶太教、天主教、東正教,乃至伊斯蘭教的人士,都把我引為他們的知己。其實,我並沒有多大的學問,只是由於佛法便是心法,以無我的心法來因應一切的問題,便會無往而不通了。

記得於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我出席了中國國家宗教局及中國佛教協會在海南島三亞市召開的「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圓桌會議」,會中決議召開「世界佛教論壇」(World
Buddhist
Forum),我覺得非常歡喜。佛教徒在全世界的宗教人口之中只是極少數,主要集中在東亞及南亞地區,因此一進入世界環境之中,佛教徒的能見度不高,有機會代表佛教向全世界發言的機率也很低。就是在佛教內部,雖有各系之間互動的事實,但是像「世界佛教論壇」這樣的一個全面性和永設性體制,應該有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首先讓各系的佛教之間,找到共同價值觀點及共同任務,然後再與世界各宗教的共同價值觀點和共同任務相接合,共同來為明日的地球世界,創造共存共榮、和平幸福的大未來。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現在再就本次大會的主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略抒淺見如下:

大家都知道,如果從哲學的觀點來看佛教,佛教既非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唯神論,乃是因緣論。這次會議的主題「從心開始」,看起來好像是把佛教歸為唯心論,甚至於我們法鼓山提倡的「心靈環保」,也似乎是唯心論的主張了。其實不然。佛教的基本立場,便是原始佛教所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尤其是《阿含經》中「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論,乃是以心為主體。而在四聖諦「苦集滅道」中,「苦」是煩惱心的現象,「集」是煩惱心所造成的種種後果的因,「滅」是滅的煩惱心,即是從煩惱心得到解脫。「道」則是用種種修行的方法使得煩惱心變成解脫心。因此,四聖諦也是圍繞著「心」的主體而講。

十二因緣,是從無明開始。因為無明,所以才有三世十二因緣的生命過程。無明是煩惱心的主體,若從世間現象的分析來說,稱為五蘊。五蘊之中的色蘊,屬於物質;其他的受想行識四蘊,則屬於心的部分。從生命的觀點來講,離開了心的部分,則物質是不存在的。因此十二因緣的內容,也是重視「心」為主體。從原始佛教進入大乘佛教以後,初期的中觀派,便是根據四諦十二因緣的緣起法而立論。雖然中觀講空,意思是空去所有的執著心,不論人空與法空,乃至畢竟空,都是指的執著心。因此從五蘊世間展開的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仍舊無法脫離五蘊。由此可見,中觀學派也與「心」的這個主體相關。所以《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我精神,尊重他人

大乘的唯識學,把心區分為「心王」和「心所」二者,而講唯識所現、唯識所變;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其實能熏、所熏,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與見分,雖然名為唯識,卻依舊不離虛妄心。成佛即是轉虛妄心識為真如心。

另一個如來藏系統的大乘佛教,則特別重視心為法界的源頭,心也是法界的全體大用。如《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法華經》則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是誰在稱念佛名?誰能成佛道?都是眾生心。此外,《華嚴經》也講:「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是指煩惱的凡夫心和清淨而福智圓滿的諸佛心,其本體是相同的。《大乘起信論》便說:「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又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都是說,心可以通凡聖,可以通世間出世間,可以通有為無為,而無所不通。

如果從佛法所說心的角度來看待世間的一切,討論人間的每一個族群、文化與觀念的時候,也就不會堅持有一個絕對不變的立場,因為每一個立場所持的見解,對當事人而言並沒有錯,但是從他人的立場來看,尤其是從整體人類的角度來衡量,則可能有再討論與修正的空間,所以不應該動輒否定對方的立場,也不必堅持自己的立場。

我在出席各種國際會議的時候,經常是用一個無我的角度,沒有主觀的預設立場來與人互動討論,我會先肯定對方,同樣的也會受到對方的尊重。這便是《大乘莊嚴經論》所說:「心外無有物,物無心亦無,以解二無故,善住真法界。」一個真正學佛修行的人,不論學的是大乘、小乘,或者中觀、唯識、如來藏,只要能夠善於體會心外無物,物外無心,也就能夠明瞭一切的問題全都是心中事。如果還有什麼特定的人事物想要克服、對立,那就很糟糕了,因為你所對付的並不是心外之人、心外之物,而是自己內心的煩惱。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有這層認識,馬上把觀念調整過來,則外在的一切,沒有一樣是不能包容,也沒有一樣是不能消融的。

文化交流,宗教接軌

以上我所表達的淺見,若能獲得諸位方家的認同,那便意味著世界佛教論壇乃是提供一個講壇,讓全世界的佛教徒,包括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的系統在此抒發己見,儘管南傳、漢傳與藏傳佛教之中,尚有不同的教派,也各有不同的思想特色、實踐特色和生活型態,這是由於不同的地域與文化背景,因而產生了不同派系的佛法;有的也因為依據經論的不同,所以表達的方式也各有差別,而各自所重視的教理行果,也各有詮釋的出入。

這也沒有關係,相信大家所樂見的,便是各家都能在論壇上暢所欲言,同時開放心胸,接納自己所知領域以外的種種高見。中國有句俗諺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藉由論壇的機會,我們大家彼此互相地觀摩,諸家可能都有收穫,那就成了文化、思想的腦力激盪,而激發出新鮮、活潑而有力的智慧火花。然後,再從世界佛教論壇得到的收穫、學習和成長,與世界其他的文化、宗教相接軌,而朝共同的價值與相同的任務一起努力。因此,我們雖然認為自己的派別很好,也當尊重其他系統的優點,不過每個派別還是應該要有自己的立場。

最可貴的是,能夠學習他人所長,用以增進自己的不足;發揚自己的優點,進而奉獻給全世界的人類,這才是世界佛教論壇的精神。否則觀念、想法向某一個單方面傾倒,恐怕世界人類的文化也就無法進步了。

世界佛教論壇在中國大陸發起,也在中國大陸首先召開,我認為其中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中國境內便具備了漢傳、藏傳和南傳三大系統的佛教傳承,雖然這三個系統的文字不同,民族也不同。我們大家也都知道,中國大陸歷經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盪,使得佛教出現了二、三十年的斷層,現在正是急起直追的時刻,也漸漸會集了世界佛教的菁英在此開會,使得大陸佛教產生一個復興的大運動,起而帶動了世界佛教的大趨勢。

祝福大會圓滿成功,謝謝諸位善知識,以上我的一點淺見,敬請批評指教。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上篇 演說|大悲心起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上篇 演說|心懷大悲,世界大慈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