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下篇 致詞|印順導師思想與當代佛教

聖嚴法師

印順導師思想與當代佛教

印順導師是當代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他是繼承太虛大師教理、僧制、寺產的佛教三大革命的現代化啟蒙期,而開展出中國佛教新契機的一位大師。

印順導師將太虛大師以中國佛教為本,倡導的大乘佛教三系說: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重新根據印度佛教的大乘思想判攝成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的三系。這與現代世界尤其是日本佛教學者,所持研究性的系統分類相同。故為中國的佛學研究,展現出世界性的新視野。

印順導師依據彌勒菩薩所說的下士、中士、上士之說,而將五乘佛法,分作人天善法的求增上生心、二乘聖者的發出離心、大乘菩薩的發菩提心。下士所用是五乘共法;中士所修是三乘共法;上士所修是唯一大乘的不共法。依據此一原則,撰著了一部《成佛之道》,今已成為中國佛教徒們必修必讀之書。

印順導師從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生佛教,而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太虛太師是為對治中國佛教末流——重視死後及鬼的風氣,也為顯示佛教的根本當重視現實的人生。印順導師主張我們應繼承人生佛教的真義,來發揚人間佛教;一邊擺脫重視死後而近於鬼教的色彩,同時超越羡慕天神長生不死而近於神教的傾向。因此而寫了好多篇文章,提倡人間佛教的理念,他的《妙雲集》第十四冊,便是命名為《佛在人間》,他的依據是《阿含》與各部廣律有現實人間的親切感、真實感,不是像部分大乘經所表現於信仰及理想之中。明文的依據,是《增一阿含經》所說:「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這對於當代的中國佛教思想,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我們法鼓山推行「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已有五年,慈濟功德會於前年(一九九三)曾推行「預約人間淨土」的運動,佛光山也在闡揚人間佛教,以及其他僧俗大德的佛教人間化,這些均與受到印順導師的思想啟發有關。

印順導師雖然也愛中國傳統的大乘佛教,但他重視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發展事實,他不像歷來的佛教大德們那樣,僅從信仰的立場論列佛法、介紹佛教;他是從史實的角度來探索佛法的真義所在,讓我們回到釋迦牟尼世尊時代的佛教精神中去,也可以說他是把印度佛教的精髓,復活於現代人的社會中來。所以他說:「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又說:「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4他指出:「俗化與神化,不會導致佛法昌明。」「人間佛教,才能闡明佛法的真義。」5這也說明了一般的佛教徒,不是落於隨俗、流浴而成世俗化,就是追求神奇,顯異惑眾而成神鬼化,那都不是正信的佛法。

印順導師將菩薩道的修證過程,分為凡夫菩薩、賢聖菩薩、佛菩薩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發菩提心的新學菩薩,是凡夫身,當以修十善業為菩薩道的基礎,即以十善行為菩薩戒。他非常贊成太虛大師「平時坦白地說:我是凡夫而學修發菩薩心的」。所以,印順導師指出:新學菩薩有二點特徵,一是具煩惱身,二是悲心增上。

新學的凡夫菩薩,「不能裝成聖人模樣,開口證悟,閉口解脫」。雖是凡夫菩薩,也當以「利他為重」,若「急於了生死,對利他事業漠不關心」,「決非菩薩種姓」。6這一觀念,導正了今日正統佛教的正知、正見、正信、正行。凡是接受了正統佛教觀念的人,一定是以平實的正常身心,來從事自利利他的修行活動。今天的臺灣佛教之所以受到朝野普遍地認同,就是因為我們以人間的凡夫身,在修第一階段的菩薩道。也告訴大家,菩薩道是人人都能實踐的。

從我三十二年前,撰寫《正信的佛教》,這本書現已印行一百五十萬冊以上,幾乎已傳遍國內外的華文世界,包括中國大陸地區。直到我於最近撰寫〈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7可說,多多少少是受了印順導師思想的影響。我不曾親近過他,我對他的感恩和尊敬,卻十分地虔誠。所以,在導師於一九八六年自編的《法海微波》一書,共集二十九人、四十四篇文章,都是討論及評介導師著述的,我個人所寫的即被採入了五篇。茲後我曾為宏印法師的《怎樣讀妙雲集》、《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紀念論集》分別寫序,也曾於一九九一年「印順導師思想討論會」中,宣讀了一篇〈印順長老的護教思想與現代社會〉,連今天這篇短稿,我已為表示對於印順導師的崇敬而寫了十篇文章,我們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生畢業論文中,也有一位清德法師,由我指導而寫了《印順導師的戒律思想研究》。

一九八五年藍吉富先生所編的《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共收二十篇文章,今天請來共同主持座談會的傳道法師、宏印法師、楊惠南教授、楊郁文教授,也都是該論文集的撰稿學者。因為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有創見、有新義,所以也一直是被人討論的焦點。

從一九三二年起,他的老師太虛大師對他的評論,直到目前國內外眾多的學者對他的研究,已歷六十三個年頭。一位佛教的大師在其生前,能夠受到這樣持久而廣泛重視的人,在中國佛教史上,尚無第二個例子。我不是研究印順導師的專家,我只是一個受益者和敬仰者。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下篇 致詞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下篇 致詞|歷史氣質和宇宙氣勢——楊英風和法鼓山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