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氣質和宇宙氣勢——楊英風和法鼓山
「一位僧人柔和沉靜地面山禪坐」是法鼓山永遠的山徽,這正是雕塑大師楊英風居士生前替我們法鼓山提名出來最好的精神符號;他還曾是我們敦聘的「法鼓山景觀環境工程」的首席顧問。
因為立意建設出世界性的佛教教育園區,「法鼓山」在整體建設工程中,每有請教時,總能在他謙沖祥和的神情中將他高瞻遠矚,具國際視野及時代意義的創見,要言不繁地提供給我們。楊居士「太魯閣山水系列」的銅鑄名作之一:一九七六年的《正氣》,也正是他提供給我們做為三門的標地物。
《正氣》一作的「太魯閣山水系列」作品是楊英風居士一九七六年自義大利遊學三年返國,赴花蓮旅遊時,親臨見識臺灣山勢的磅基,山壁拔地擎天的魂魄後,完成了此件以斧劈寫意表達銳勁的銅鑄作品;整件作品有著來自中國宋畫山水中,熟悉的「大斧劈」的筆法銳變而成具體造型的氣勢。《太魯閣峽谷》(一九七三)、《造山運動》(一九七四)、《鬼斧神工》(一九七六)、《夢之塔》(一九七二)等山水系列作品,深入臺灣的土地,表達著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生命哲思:「中國浩如煙海的文化寶藏卻始終是我創作的本源。」他生前如是說。以這樣具有歷史氣質和宇宙氣勢的作品做為「法鼓山」的「三門」,真正符合「法鼓山」法脈血源的生命來處。
楊英風居士在雕刻創作上的天分和努力,一生桂冠層疊都非倖致。回顧楊大師一生的成就,自稱歸源於平生得幸「穿越三度不同人文空間的頓悟」。所遊走的國際空間:臺灣、中國和歐洲;所接觸的創作質材,木、石、鐵、銅、不鏽鋼,甚至雷射與意樂的尖端科技等;所創立的多樣風格:寫實與抽象、傳統與前衛、本土與國際,由形而上的內蘊到形而下的外爍,給作品以具象的名,卻每每流轉出「剛柔相濟」、「形神兼備」的抽象圓融境界;這裡面充分有的是古今與中外的藝術質地,然後,再努力地把作品擺到更廣大的空間視野中。「讓它活成一種景觀」,讓作品跟環境相融,叫物與人款款相動、生息冥和……,他要尋找的是由中國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生命美學中的「人與宇宙」層層包容的親密關係。楊居士七十年的忙碌人生,一甲子的雕塑工作,不捨的追求成就了他「大乘景觀雕塑家」的格局和地位,「在每個階段都見他的前衛性」是美術史家謝里法(「臺灣美術運動史」的權威人士)對他的認定,其影響實不只是臺灣美術史上一位被注目的關鍵人物而已。
用二、三十年的投入,深心追求遠古中國「宋瓷之美」再現於鏡照大地的現代不鏽鋼作品中的精準俐落,震撼於太魯閣的山勢磅基,甚至晚期雷射作品的多彩虛幻……,內與外、形塑與質地、鄉土與歷史、科技與人文……,一起飛揚的藝術性靈,都讓每件作品在「生機韻致」中獨顯風華。
《鳳凰來儀》(一九七○)、《東西門》(一九七三)、《月明》(一九七九)、《鳳翔》(一九八六)、《鳳凌霄漢》(一九九○)、《天地星緣》(一九八七)、《飛龍在天》(一九九○)、《龍嘯太虛》(一九九一)、《淳德若珩》(一九九三)、《輝躍》(一九九三)、《地球村》(一九九一)、《緣慧潤生》(一九九六)……,直線、曲線、平面、曲面、實相、虛體、高低、凹凸、方圓,乃至繁衍與形簡,由「龍鳳」的小愛到「宇宙與生活」系列的大氣,一件件的雕塑逐步形神圓融,愈見雄渾壯闊。
這其中,楊英風居士自少年時期親見雲岡大佛的震撼起,到終其一生不捨的戀戀追摹,魏晉時期的「中國文化和佛教藝術性靈」的廣博和深邃,虛實哲理和緣慧佛思在他心中交融出的「華嚴境界」,應是我和楊英風居士自一九八○年初識起,特別覺得因緣自然而深切的原因吧!
「由我魏晉南北朝文明風範重新思量臺灣今時的生活空間」是楊居士在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三日於「都市公共空間景觀雕塑規畫研討會」上提出他的見地,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六日發表的〈現代中國生態美學觀:景觀雕塑〉,8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七日發表的〈區域文化與雕塑藝術〉9等,整體的論點,在「魏晉」和「現代」之間出入,尤其在參悟佛法後,佛法的「妙化萬有」的空靈意境和中國人「贊天地化育」、「緣慧潤生」的生活境界,所展現的「單純和諧、健康圓融、慈悲關懷、宏觀樸實」的生命美學,他深信由此可將現代藝術作品推至更高的精神意涵。
這是一位為中國文化現代化,在雕塑藝術表現上找到一條路子的藝術家,而由他內心的「華嚴境界」牽引出的《善財禮觀音》(一九八九),《釋迦牟尼佛》(一九八九)二件現代佛教藝術造像,在法鼓大學一九九三年和一九九八年先後二次的藝術義賣籌款活動中,由「楊英風美術館」捐贈給法鼓山,「因緣深切」地肯定與護持我們辦現代佛教教育的理念,更是由衷地感謝與感恩。
生前各式重要作品發表時都見冠蓋雲集的盛況,楊英風居士實在是一位各種福報具足的創作者。一九二六至一九九七年,來此人間一趟,留給世間如此豐碩的作品,令人歡喜讚歎!將來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由「正氣」的三門起,到一九九六年埋在法鼓山地宮中的《祈安菩薩》雕像(一九八四),法鼓山的整體景觀中有這位闖蕩中外藝壇、穿越古今文化的雕塑大師的蹤影長相左右;有緣和這位大藝術家結緣千古,實在無限榮幸。
恭賀國立交通大學成立「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讓藝術家精神不死。
敬祝此次「楊英風藝術成就國際研討會」大會成功!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下篇 致詞|印順導師思想與當代佛教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