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指導科技.科技服務人文
非常感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由法鼓人文社會學院10承辦本次的「科技發展與人文重建學術研討會」,不僅是一項光榮,也是一項任務。
今天這項學術會議,所邀請到的學者,來自臺灣海峽兩岸三地一共三十位,其中有科技學界及人文學界的大師,劉烱朗、金耀基、李亦園、楊國樞等四位中研究院的院士,並有大陸的社會學大師費孝通教授,給了我們一篇開幕演說詞〈和而不同〉。使得本次學術會議的地位,提昇到同性質會議中的最高層級。
發表論文的學者,有的是身在科技界而心存人文關懷的,有的是站在人文的立場關心科技發展的,例如:李家同、黃崑巖、謝清俊、何懷碩、林宏星、王邦雄、林安梧等諸位先生。
這三天會議的主持人,多半也是橫跨科技與人文兩界的先進學者,如沈君山、黃鎮台、鄭瑞成、牟宗燦等諸位先生。
本次學術會議,另有一項特色,那就是發表論文的學者們,不僅都具有博士學位,都具有研究員、教授的身分,尤其是多數學者,非常年輕,這也說明了這次學術會議的重要性和將來性。
至於科技開發與人文重建,成為這次學術會議的主題,正因為現代科技,多半著眼於經濟價值的導向,甚至還有一些副作用及後遺症。以至於破壞自然生態、顛覆倫理觀念、打亂社會秩序、遺禍後代子孫。所以我們要呼籲科技界,在發明一項新產品之前,就要考慮它對於人類生存的環境,正反兩面的功能,在還沒有確實知道這項產品對於地球生態不致造成困擾及破壞之前,切勿貿然開發製造,否則,政府必須要以法律來加以禁止。
自古以來,工巧技術,都是為了便利人類的生活條件,提昇人類的生活品質而開展發明的。今天,人類文化的傳播,人類文明的演進,都須仰賴科技,現代科技也的確為人類的生活條件及生活品質,改善很多。現代人在衣食住行育樂等六大民生條件方面,都已遠遠超過古代的帝王后妃。可是大家也都失去了安全感與安定心。由傳統的工商業,轉型為以高科技領軍的尖端工業,尖端工業又在突飛猛進之中,隨時都有被另一股異軍突起的風潮所淹沒的可能。所以科技界的從業人士,就非得時時追求產品的創新不可。
我們並不反對科技的發展,但我們急切地呼籲:科技的發展,必須是為人文做服務;科學的源頭是自然與人文;科技的發展,必須要以人文精神做為指導原則,才能保護自然,重建人文。事實上,我所認識的科技界學者及從業人士,多數是具有人文修養的。但是,若站在近期經濟利益的立場設想,往往又會顧此而失彼,一個不小心,就可能為了急於科技發展而為我們造成無法彌補的禍患。
如果在人文精神的指導之下發展科技,便是造福人類的佳音。至於什麼是人文精神?為什麼又要稱為人文重建?在這次的學術會議中,會讓我們聽到諸位頂尖學者們的高論。若就我個人的淺見,所謂人文精神,毋寧是人性的尊嚴感及生命的安全感,正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現代人失落了人性的尊嚴感及生命的安全感,所以要呼籲大家,建立一個共識,那就是:科技的發展,是為了人文的重建。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下篇 致詞|弘一大師——近代佛教的完人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