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建築理念及目的
首先,我要感謝這次研討會的副主任委員,新竹法源寺住持寬謙法師,因為法鼓山在去年(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落成開山大典之後,許多建築界的朋友都對法鼓山建築非常感興趣,甚至有人希望我們能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法鼓山建築的基本精神。可是我們覺得,以記者會來傳達法鼓山的建築理念,其立意雖好,卻不是最好的方式,因此也就擱置了。
一直到我們請教寬謙法師之後,才有了舉辦法鼓山建築研討會的想法。寬謙法師本身是一位建築師,他對佛教藝術有深厚的素養,而他的父親,就是受人尊敬的已故雕塑大師楊英風先生。
本次大會除了邀請寬謙法師擔任副主任委員,也很榮幸地邀請到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參與,這是非常難得也非常歡喜的一樁事。我對漢寶德非常景仰,他的文章,我在四十年前就已經拜讀過,例如我在中華佛教文化館時期辦的《佛教文化》季刊,於一九六八年十二月發表了一篇〈中國佛教藝術的價值〉11,文中第二節便是探討中國佛教的建築,當時我即參考了漢寶德的論文。
佛教建築要能反映時代
而我自己對於佛教建築,雖是十分關心,卻談不上研究,到目前為止,也只發表兩篇相關文章,除了前面所說〈中國佛教藝術的價值〉,另一篇發表於一九九八年元月,由寬謙法師主持的「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地點在慧日講堂,我應邀做了主題演說,題目也叫作「中國佛教建築」。12
可是就如我所坦言,我並不是佛教建築的專家,但是我深切關心著佛教的建築。尤其法鼓山的定位,一開始就不是傳統的佛教寺院,而是向教育部立案申請,乃是一個教育機構。我心目中的法鼓山建築要能夠反映這個時代、臺灣這個地方的佛教教育建築群,是寓有教育功能的當代佛教建築群。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開始思考法鼓山建築的特色。
然而這個特色究竟是什麼,一開始我也不清楚,那時我只知道,有些原則一定要把握。首先是環保理念的落實。我告訴工程人員,絕對不可破壞山上原有的地形、地貌,甚至在不破壞地形地貌的原則之下,我們逐一選擇適當的位置,來建設適當的建築物,而不是為了建築而改變山上的地面形貌。
這樣一來,也就增加了數倍的工程難度。我們的建築,一定要跟地形地貌配合,但地形地貌的條件,能否契合我們需要的主體建築及陪襯建築的量體需要,則是一大問題。為此,我們探勘建築用地,是一塊一塊地看,一次一次地選定。
首先選定的是禪堂,其次是圖書館,再來則是第一演講廳,也就是大殿。禪堂和圖書館的位置很快就確定了,但是大殿的位置,一度讓我們深感困擾。因為我們選定大殿的位置平台太小,就是把後面的山頭推平也擴充有限,所幸最後藉著工程的巧思把問題給克服了。
接下來確定的是教育行政大樓,位在圖書館邊旁的山坡上,再來是教職員宿舍和男寮、女寮的位置。男眾寮房所在的平台原本很小,我們運用工程方法而加以改善;女眾寮房的位置,最初是一塊水稻田,休耕以後爛泥充斥加上雨水沖刷,水土保持相當不易。在做水土保持及地基工程時,我們得到臺灣大學陳宏宇、黃燦輝及臺灣科技大學李咸亨等諸教授的指導,克服了許多地質學上的困難。
組團考察大陸佛教建築
在選定所有建築物的位置以後,我們隨即組成一個考察團,前往中國大陸進行佛教古建築的考察之旅,成員之中有建築師、景觀師、佛教史專家等十二人,同時,中國大陸建設部也派了兩位專家陪同我們,一位是官員,另一位是佛教古建築專家屠舜耕。
這趟古建築之旅,主要是到大陸的西北考察,從北京出發,到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河北等地參訪,一路上看的佛教建築,主要都是明朝的寺院風格,但是我們也參訪了真正屬於唐朝的古佛寺建築,例如五台山的佛光寺和南禪寺,仍都是保存著唐朝乃至五代時期風格的建築,其餘多數是唐以後的建築。其中,宋朝的寺廟仍見樸素,清朝以後,佛寺開始走向裝飾華麗、金碧輝煌的造型,這是中國傳統佛寺的一大轉變。
而我特別留意的是唐代的古佛寺建築。例如南禪寺,它是沒有天花板的,佛像背光則可直抵屋樑,但是佛殿的空間很小,除了佛像、菩薩像和羅漢像之外,幾乎沒有讓人立足的餘地,人只能站到殿外的天井去。佛殿上只有佛,這是唐朝的風格,可是就整體佛寺建築來講,卻有一種非常雄厚的氣勢,而讓人有一種宛如佛在眼前的動容感,宗教氣息十分濃厚。
此外,我們也到了敦煌、龍門和雲岡石窟,參訪當地的露天佛像及石窟佛像,並在部分石窟裡見到了佛教建築物的模型,如早期印度和中國古代的佛寺模型。這趟考察之旅,對我而言,等於是一堂豐盛的佛教建築饗宴,因為大陸建設部安排的屠舜耕教授,一路上為我們講解中國古建築的結構、名稱、造型,特別是對於屋脊和樑柱的造型著力頗深,讓我有豐收之感,於是回來之後寫成了《火宅清涼》一書。
參訪世界知名建築與建材
接著,我們又組成一個考察團到了日本京都、奈良。其實,京都、奈良的佛寺,都是模仿中國唐宋時期的佛教建築,例如奈良的東大寺便是唐代建築的遺風,而它那種宏偉的氣派,讓我一見便肅然起敬。此外,我看到日本某些古寺建築,在空間的運用上非常合理而且恰到好處,這也讓我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傳統佛教建築,雖然經過歷史上無數次的翻修,卻始終保持原始唐代建築的形式與外貌,這種對於傳統建築維護的努力,值得敬佩與學習。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今日要想一見中國唐朝古寺建築,大概不在中國大陸,而是日本奈良了。
除了參考佛教古建築形式,到中國大陸與日本考察外,對於建材的選用、建築物的空間感及世界性,我則到了世界各國參訪。特別是歐美國家,因為法鼓山要的建築物,不是傳統的中國古寺,而是現代化的佛教建築。而我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圖書館、大教堂和修道院。
我參觀許多歐美的大教堂,發現它們共有的特色都是採用石材建築,一般國家級的圖書館、博物館,也都是用石材,並且以挑高的形式和寬敞的空間,成就一種雄偉的氣勢。每當見到這樣的建築,不僅讓我敬佩,更讓我訝異這建築是如何建造的!
此外,我也看了一些歐洲的古神殿,以及歐美各國重要的校園。到目前為止,我已在歐美的知名大學舉行過百餘場的演講,而我到訪各所大學,一定要看圖書館、行政大樓和校門。行政大樓是學校的建築主體,圖書館是精神所在,校門則彰顯一校的胸襟。但是很奇怪,現代化的大學多數沒有校門的。而我看到的歐洲大學如英國、德國與俄國大學,氣勢都很雄偉,就是學生宿舍的氣派也很顯赫。
法鼓山建築概念形成
在綜合東西方各種各式的建築之後,我對法鼓山建築漸漸有了一些想法。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因此我們的建材無法全都使用石材,也不能全部都用木製建材,而是各種材質一起搭配,如鋼筋、水泥、鋼骨、瓷磚、石頭、木材各種都有。在建築外觀上,雖帶有一點歐洲古堡的形式,卻也不盡然如此,其中又有一種本土的特色在裡面。
我希望我們的建築物,能讓人感覺就像是大地之上生長出來的景觀,是不突兀、不刺眼的,是與當地的景致、地形林貌融合協調的,同時也要與金山本地的人文環境密切配合,和諧共存;而對於整體的臺灣文化要有啟發性,使得日後的臺灣佛教建築在這個基礎之上,仍可有往前走的餘地。如果是這樣子,則法鼓山建築可說是成功而圓滿了。
對於法鼓山建材,我有一個原則:建築群不能超過三種顏色,當中以青灰色石材為主,而以淺咖啡系及些微的米白色瓷磚為輔。選用青灰色石材,主要是考慮到山上自然環境的色調,要能與此地的天空、林木山色相映襯;其次是淺咖啡色系的瓷磚,要與金山當地的土壤顏色呼應;而一點點微量的米白色瓷磚,則可呈現建築物的清新感,不至於讓人覺得沉重。
法鼓山建築群的三顏色是我的堅持,因為我們的建築師不只一位,營造公司也不只一家,因此我們要求法鼓山建築群在色系必須和諧一致。同時臺灣多颱風、多地震,北海岸多雨量,必須兼顧防風、通風、防震、防潮濕的功能。
我還有一個要求,對於山上的各種資源務必珍惜保護,包括水資源和動植物資源。以水資源來說,假使有一天山上沒有自來水了,我們還有地上水、井水、溪水和屋頂雨水可供循環使用。
天然景觀與人造藝術融合
而山上的動植物種,為了保持原來的物種生態,某些樹木、花卉會在工程進行時暫時移植,待工程完成以後再移植回來。也就是說,工程前的動植物種是與房子建好以後的生態完全相同的,不至於有生態衝突的問題發生。根據最新的統計,現在法鼓山上計有植物二百二十六種,動物七十二種,尚不包括水底的生態物種。
至於山上的兩條溪流,原來的溪水都十分細小,後來因有二○○○年發生的象神颱風而把溪身沖寬變大,現在水中的生態相當豐富,而且水質清澈見底,已是山上非常顯目且受歡迎的景觀代表。我向來說,法鼓山是修行與教育園區,山上每一寸土地,都應具有境教功能。目前山上有十四處公園,七條朝山步道,處處都散發著淨化人心的教育功能。
另外,山上的佛像,也是大家注目的焦點。我們的佛像也很單純,有三尊主佛,即大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以及一尊觀世音菩薩,但有三個名字:「開山觀音」、「祈願觀音」和「來迎觀音」,而所有佛菩薩聖像供奉的位置,都是山上非常恰當、理想的位置,室內、戶外皆是如此。
有許多人在參訪法鼓山之後,都覺得這裡的室內空間很清爽、很簡約,這是我們特意保持的。現在山上陳列的藝術品只有三件,分別是旅美的大陸紀實性肖像畫家李斌先生的《法鼓禮讚圖》,以及臺灣知名陶藝家連寶猜女士的兩件陶瓷作品:《人間淨土》和《耕心田》。這是山上唯有的三件藝術品。
感謝所有參與建設的人
其餘在建築物周邊的設施,包括走道動線、陽台扶手、上下樓梯通道,也都是經過許多專家的指導而完成。在此我要非常感謝最初主持法鼓山工程的陳柏森建築師,他給了法鼓山建築許多寶貴的想法;其次我要感謝後來接手的張國洋和陳俊宏建築師,他們兩位接下工程的時間相當緊迫,卻能在有限期間內完成工程。
其間我們有陳柏森、陳邁、姚仁喜建築師為顧問,有蘇喻哲、黃永洪、簡學義、孫德鴻、何以立、侯貞夙、楊世傑、龔書章設計師,以及嚴長壽總裁、錢學陶、謝敬義、陳榮河、林銘郎、王信雄、徐政夫、葉榮嘉、郭鵬志、陳朝威、李易濃、張樞、林一聲等,給了我們許多智慧的規畫及建議,所以工程品質相當好。
同時我也要感謝「潤泰」和「勝堡村」營造公司的全力配合,這兩家營造公司的工程人員,不僅呈現了高品質的工程,更配合山上各種各樣關於佛教的規矩、生活習慣,特別是對於環境的維持,工地隨時保持乾淨、整潔、不髒亂,而道路隨時有人灑掃,不至於見到垃圾,使得法鼓山成為一個模範工地,我非常感謝他們。同時也要謝謝我們的工務室及現在的工程處諸位成員,以及諸位遷建委員,在千辛萬苦之中,為法鼓山完成這項大工程。
有關我對於中國佛教建築的淺見,諸位如有興趣,可參考我的拙作《火宅清涼》一書,以及前面所說兩篇收錄於《法鼓全集》中《學術論考》的文章:〈中國佛教藝術的價值〉和〈中國佛教建築——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主題演講〉。以上分享我對法鼓山建築的理念,敬請批評指教。最後祝大會圓滿成功,諸君身心健康,和平吉祥。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下篇 致詞|傳遞慈悲和愛的鐘聲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