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下篇 致詞|法鼓山建築理念及目的

聖嚴法師

法鼓山建築理念及目的

首先,我要感謝這次研討會的副主任委員,新竹法源寺住持寬謙法師,因為法鼓山在去年(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落成開山大典之後,許多建築界的朋友都對法鼓山建築非常感興趣,甚至有人希望我們能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法鼓山建築的基本精神。可是我們覺得,以記者會來傳達法鼓山的建築理念,其立意雖好,卻不是最好的方式,因此也就擱置了。

一直到我們請教寬謙法師之後,才有了舉辦法鼓山建築研討會的想法。寬謙法師本身是一位建築師,他對佛教藝術有深厚的素養,而他的父親,就是受人尊敬的已故雕塑大師楊英風先生。

本次大會除了邀請寬謙法師擔任副主任委員,也很榮幸地邀請到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參與,這是非常難得也非常歡喜的一樁事。我對漢寶德非常景仰,他的文章,我在四十年前就已經拜讀過,例如我在中華佛教文化館時期辦的《佛教文化》季刊,於一九六八年十二月發表了一篇〈中國佛教藝術的價值〉11,文中第二節便是探討中國佛教的建築,當時我即參考了漢寶德的論文。

佛教建築要能反映時代

而我自己對於佛教建築,雖是十分關心,卻談不上研究,到目前為止,也只發表兩篇相關文章,除了前面所說〈中國佛教藝術的價值〉,另一篇發表於一九九八年元月,由寬謙法師主持的「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地點在慧日講堂,我應邀做了主題演說,題目也叫作「中國佛教建築」。12

可是就如我所坦言,我並不是佛教建築的專家,但是我深切關心著佛教的建築。尤其法鼓山的定位,一開始就不是傳統的佛教寺院,而是向教育部立案申請,乃是一個教育機構。我心目中的法鼓山建築要能夠反映這個時代、臺灣這個地方的佛教教育建築群,是寓有教育功能的當代佛教建築群。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開始思考法鼓山建築的特色。

然而這個特色究竟是什麼,一開始我也不清楚,那時我只知道,有些原則一定要把握。首先是環保理念的落實。我告訴工程人員,絕對不可破壞山上原有的地形、地貌,甚至在不破壞地形地貌的原則之下,我們逐一選擇適當的位置,來建設適當的建築物,而不是為了建築而改變山上的地面形貌。

這樣一來,也就增加了數倍的工程難度。我們的建築,一定要跟地形地貌配合,但地形地貌的條件,能否契合我們需要的主體建築及陪襯建築的量體需要,則是一大問題。為此,我們探勘建築用地,是一塊一塊地看,一次一次地選定。

首先選定的是禪堂,其次是圖書館,再來則是第一演講廳,也就是大殿。禪堂和圖書館的位置很快就確定了,但是大殿的位置,一度讓我們深感困擾。因為我們選定大殿的位置平台太小,就是把後面的山頭推平也擴充有限,所幸最後藉著工程的巧思把問題給克服了。

接下來確定的是教育行政大樓,位在圖書館邊旁的山坡上,再來是教職員宿舍和男寮、女寮的位置。男眾寮房所在的平台原本很小,我們運用工程方法而加以改善;女眾寮房的位置,最初是一塊水稻田,休耕以後爛泥充斥加上雨水沖刷,水土保持相當不易。在做水土保持及地基工程時,我們得到臺灣大學陳宏宇、黃燦輝及臺灣科技大學李咸亨等諸教授的指導,克服了許多地質學上的困難。

組團考察大陸佛教建築

在選定所有建築物的位置以後,我們隨即組成一個考察團,前往中國大陸進行佛教古建築的考察之旅,成員之中有建築師、景觀師、佛教史專家等十二人,同時,中國大陸建設部也派了兩位專家陪同我們,一位是官員,另一位是佛教古建築專家屠舜耕。

這趟古建築之旅,主要是到大陸的西北考察,從北京出發,到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河北等地參訪,一路上看的佛教建築,主要都是明朝的寺院風格,但是我們也參訪了真正屬於唐朝的古佛寺建築,例如五台山的佛光寺和南禪寺,仍都是保存著唐朝乃至五代時期風格的建築,其餘多數是唐以後的建築。其中,宋朝的寺廟仍見樸素,清朝以後,佛寺開始走向裝飾華麗、金碧輝煌的造型,這是中國傳統佛寺的一大轉變。

而我特別留意的是唐代的古佛寺建築。例如南禪寺,它是沒有天花板的,佛像背光則可直抵屋樑,但是佛殿的空間很小,除了佛像、菩薩像和羅漢像之外,幾乎沒有讓人立足的餘地,人只能站到殿外的天井去。佛殿上只有佛,這是唐朝的風格,可是就整體佛寺建築來講,卻有一種非常雄厚的氣勢,而讓人有一種宛如佛在眼前的動容感,宗教氣息十分濃厚。

此外,我們也到了敦煌、龍門和雲岡石窟,參訪當地的露天佛像及石窟佛像,並在部分石窟裡見到了佛教建築物的模型,如早期印度和中國古代的佛寺模型。這趟考察之旅,對我而言,等於是一堂豐盛的佛教建築饗宴,因為大陸建設部安排的屠舜耕教授,一路上為我們講解中國古建築的結構、名稱、造型,特別是對於屋脊和樑柱的造型著力頗深,讓我有豐收之感,於是回來之後寫成了《火宅清涼》一書。

參訪世界知名建築與建材

接著,我們又組成一個考察團到了日本京都、奈良。其實,京都、奈良的佛寺,都是模仿中國唐宋時期的佛教建築,例如奈良的東大寺便是唐代建築的遺風,而它那種宏偉的氣派,讓我一見便肅然起敬。此外,我看到日本某些古寺建築,在空間的運用上非常合理而且恰到好處,這也讓我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傳統佛教建築,雖然經過歷史上無數次的翻修,卻始終保持原始唐代建築的形式與外貌,這種對於傳統建築維護的努力,值得敬佩與學習。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今日要想一見中國唐朝古寺建築,大概不在中國大陸,而是日本奈良了。

除了參考佛教古建築形式,到中國大陸與日本考察外,對於建材的選用、建築物的空間感及世界性,我則到了世界各國參訪。特別是歐美國家,因為法鼓山要的建築物,不是傳統的中國古寺,而是現代化的佛教建築。而我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參觀當地的博物館、圖書館、大教堂和修道院。

我參觀許多歐美的大教堂,發現它們共有的特色都是採用石材建築,一般國家級的圖書館、博物館,也都是用石材,並且以挑高的形式和寬敞的空間,成就一種雄偉的氣勢。每當見到這樣的建築,不僅讓我敬佩,更讓我訝異這建築是如何建造的!

此外,我也看了一些歐洲的古神殿,以及歐美各國重要的校園。到目前為止,我已在歐美的知名大學舉行過百餘場的演講,而我到訪各所大學,一定要看圖書館、行政大樓和校門。行政大樓是學校的建築主體,圖書館是精神所在,校門則彰顯一校的胸襟。但是很奇怪,現代化的大學多數沒有校門的。而我看到的歐洲大學如英國、德國與俄國大學,氣勢都很雄偉,就是學生宿舍的氣派也很顯赫。

法鼓山建築概念形成

在綜合東西方各種各式的建築之後,我對法鼓山建築漸漸有了一些想法。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因此我們的建材無法全都使用石材,也不能全部都用木製建材,而是各種材質一起搭配,如鋼筋、水泥、鋼骨、瓷磚、石頭、木材各種都有。在建築外觀上,雖帶有一點歐洲古堡的形式,卻也不盡然如此,其中又有一種本土的特色在裡面。

我希望我們的建築物,能讓人感覺就像是大地之上生長出來的景觀,是不突兀、不刺眼的,是與當地的景致、地形林貌融合協調的,同時也要與金山本地的人文環境密切配合,和諧共存;而對於整體的臺灣文化要有啟發性,使得日後的臺灣佛教建築在這個基礎之上,仍可有往前走的餘地。如果是這樣子,則法鼓山建築可說是成功而圓滿了。

對於法鼓山建材,我有一個原則:建築群不能超過三種顏色,當中以青灰色石材為主,而以淺咖啡系及些微的米白色瓷磚為輔。選用青灰色石材,主要是考慮到山上自然環境的色調,要能與此地的天空、林木山色相映襯;其次是淺咖啡色系的瓷磚,要與金山當地的土壤顏色呼應;而一點點微量的米白色瓷磚,則可呈現建築物的清新感,不至於讓人覺得沉重。

法鼓山建築群的三顏色是我的堅持,因為我們的建築師不只一位,營造公司也不只一家,因此我們要求法鼓山建築群在色系必須和諧一致。同時臺灣多颱風、多地震,北海岸多雨量,必須兼顧防風、通風、防震、防潮濕的功能。

我還有一個要求,對於山上的各種資源務必珍惜保護,包括水資源和動植物資源。以水資源來說,假使有一天山上沒有自來水了,我們還有地上水、井水、溪水和屋頂雨水可供循環使用。

天然景觀與人造藝術融合

而山上的動植物種,為了保持原來的物種生態,某些樹木、花卉會在工程進行時暫時移植,待工程完成以後再移植回來。也就是說,工程前的動植物種是與房子建好以後的生態完全相同的,不至於有生態衝突的問題發生。根據最新的統計,現在法鼓山上計有植物二百二十六種,動物七十二種,尚不包括水底的生態物種。

至於山上的兩條溪流,原來的溪水都十分細小,後來因有二○○○年發生的象神颱風而把溪身沖寬變大,現在水中的生態相當豐富,而且水質清澈見底,已是山上非常顯目且受歡迎的景觀代表。我向來說,法鼓山是修行與教育園區,山上每一寸土地,都應具有境教功能。目前山上有十四處公園,七條朝山步道,處處都散發著淨化人心的教育功能。

另外,山上的佛像,也是大家注目的焦點。我們的佛像也很單純,有三尊主佛,即大殿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以及一尊觀世音菩薩,但有三個名字:「開山觀音」、「祈願觀音」和「來迎觀音」,而所有佛菩薩聖像供奉的位置,都是山上非常恰當、理想的位置,室內、戶外皆是如此。

有許多人在參訪法鼓山之後,都覺得這裡的室內空間很清爽、很簡約,這是我們特意保持的。現在山上陳列的藝術品只有三件,分別是旅美的大陸紀實性肖像畫家李斌先生的《法鼓禮讚圖》,以及臺灣知名陶藝家連寶猜女士的兩件陶瓷作品:《人間淨土》和《耕心田》。這是山上唯有的三件藝術品。

感謝所有參與建設的人

其餘在建築物周邊的設施,包括走道動線、陽台扶手、上下樓梯通道,也都是經過許多專家的指導而完成。在此我要非常感謝最初主持法鼓山工程的陳柏森建築師,他給了法鼓山建築許多寶貴的想法;其次我要感謝後來接手的張國洋和陳俊宏建築師,他們兩位接下工程的時間相當緊迫,卻能在有限期間內完成工程。

其間我們有陳柏森、陳邁、姚仁喜建築師為顧問,有蘇喻哲、黃永洪、簡學義、孫德鴻、何以立、侯貞夙、楊世傑、龔書章設計師,以及嚴長壽總裁、錢學陶、謝敬義、陳榮河、林銘郎、王信雄、徐政夫、葉榮嘉、郭鵬志、陳朝威、李易濃、張樞、林一聲等,給了我們許多智慧的規畫及建議,所以工程品質相當好。

同時我也要感謝「潤泰」和「勝堡村」營造公司的全力配合,這兩家營造公司的工程人員,不僅呈現了高品質的工程,更配合山上各種各樣關於佛教的規矩、生活習慣,特別是對於環境的維持,工地隨時保持乾淨、整潔、不髒亂,而道路隨時有人灑掃,不至於見到垃圾,使得法鼓山成為一個模範工地,我非常感謝他們。同時也要謝謝我們的工務室及現在的工程處諸位成員,以及諸位遷建委員,在千辛萬苦之中,為法鼓山完成這項大工程。

有關我對於中國佛教建築的淺見,諸位如有興趣,可參考我的拙作《火宅清涼》一書,以及前面所說兩篇收錄於《法鼓全集》中《學術論考》的文章:〈中國佛教藝術的價值〉和〈中國佛教建築——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主題演講〉。以上分享我對法鼓山建築的理念,敬請批評指教。最後祝大會圓滿成功,諸君身心健康,和平吉祥。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下篇 致詞|傳遞慈悲和愛的鐘聲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下篇 致詞|如何研究我走的路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