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環保的民俗節慶
民間的習俗節慶有很多陋習,如果不改善、不進化的話,人家會覺得我們很落伍。以臺灣的中元普度來講,整個過程中會燃燒大量的冥紙,根據臺北縣長周錫瑋提到,去年(二○○六年)七月份僅僅在臺北縣就燒掉了四億。實際上,臺北縣並不是燒得最多的,估算起來,全臺各縣市燒掉的數量非常龐大,整個臺灣就好像是一個專門燒冥紙的大金爐,這對我們的國際形象影響很大,如果國際人士問起:「為什麼你們要燒冥紙?」唯一的理由就是迷信。
燒冥紙無益亡靈
環保署調查,民間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知道不應該、不需要,也贊成不燒冥紙,但是因為左鄰右舍都在燒,自己不燒覺得不好意思,如此一來,燒冥紙的習俗相當不容易改正。我在這裡提出一個建議,首先,勸導寺院、道觀,包括佛教、道教,以及民間的土地公廟等逐年減少燒冥紙,慢慢地就能習慣不燒了。
舉例來說,我們位在桃園的分院齋明寺,是一間建於清朝、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廟,我們剛接續法務的時候,廟裡有許多燒冥紙的金爐,因為燒的人多,需求量多,所以金爐一直增加。後來,經過我們慢慢地宣導,減少金爐的用量,到現在一個也沒有了。
究竟燒冥紙對亡魂有什麼用?有人說冥紙是陰間的錢,燒給他們好拿去買東西。可是陰間有買賣、有貿易嗎?人間有生產、有消費,陰間沒有生產,所以也無從買賣、無法消費,燒了等於沒有用,只是浪費。我們應該從精神、心理層面為他們做功德,或者是誦經、念佛迴向給他們,這樣對亡者才有用,否則的話,僅僅燒冥紙並沒有用處。
我認為推廣網路普度不僅非常現代化,也很符合現代人的需要。現代人都很忙碌,如果在網路上超度祖先親友,那就沒有數量和距離的限制,只要能夠在網路上達成超度的目的,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就會減少,同時,最重要的是合乎環保原則。
最初有人懷疑,在網路上超度,亡靈真的會去嗎?其實亡靈也好、祖先也好,他們都是精神體,不是物質體,不一定要坐交通工具,或是跑多遠的路,只要我們心念一動,請他們到某個地方,為他們超度、為他們紀念、為他們舉行儀式,他們就能夠感應得到。所以,我們只要有心,希望在網路上做超度,網路上呈現出的畫面是祭壇,那他們就會在網路上出現。所以,我贊成用網路來普度,而且不一定在中元普度,就是在清明、過年,甚至是平常的時候也可以做。從我們內心來講,同樣是表達慎終追遠的敬意,對亡靈而言,也可以得到同樣的功德,但是對整個社會環境來說,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改良民俗節慶三層次
從我的立場來看,民間習俗節慶的改良,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站在文化的角度,可以把節慶變成民俗的文化祭典,藉此呈現出地方及文化上的特色。比如臺北縣某個廟的神,他的精神是什麼?為什麼被人崇敬?另外,為什麼要在特定時候祭拜祖先?因為這是漢民族對祖先的崇敬,所以要把崇敬祖先的文化呈現出來。只要一個縣市先做,其他的縣市也會跟進;而且要用獎勵的方法來讓寺廟主動去做,然後再配合政府的政策與法律的規定,我想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我在日本的時候看到一個現象:日本早期原來的民俗跟臺灣差不多,但是戰後漸漸改良,凡是地方的民俗節慶都轉化成文化祭,視這個節慶代表什麼樣的精神,就將它表現出什麼樣的文化內涵。藉由文化祭凸顯出節慶的意義,以提昇它的層次,不僅僅是在民間吃吃喝喝或燒一些東西,而將它昇華成為一種藝術、文化,甚至是教育的活動,如此一來,更能達成觀光的效果,只要那個地方有民俗節慶,國際人士或是全國人民都會到那裡參觀。
第二、從環保的角度來看,凡是用火燒的東西都會汙染空氣環境。譬如冥紙是用稻草或竹子做的,燒了以後會產生致癌的微粒子;還有冥紙上的金箔、銀箔屬於金屬物質,燃燒後會釋放毒氣,除了汙染整個大氣層之外,無論遠近的人們,只要吸進隨風飄散的毒氣之後,都會受到影響,這是很不健康的。
現在我們每年燒掉的冥紙數量非常可觀,不僅會汙染空氣和水,在經濟上也會造成浪費。現今地球暖化的現象愈來愈嚴重,不要以為只有燃燒汽油才會有影響,燒冥紙也會,只要在自然界燒任何東西,都會讓暖化的程度提高。做為一個現代的地球人,應該要盡量保護地球,而為了保護我們的地球,最好都不燒冥紙。據統計,目前臺灣的空氣汙染指數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若是民間能夠少燒一些冥紙,少製造一些汙染源,就能使地球暖化的速度減緩一些,這是功德一件,對我們未來子孫也是一樁好事。
第三、以宗教的立場而言,我們法鼓山也進行中元普度、清明時節舉行超度法會,但是我們不僅不燒冥紙,連香都不主張燒。現在的香都是汙染源,因為它的製造成分是一些會產生汙染的物質,燒了以後,空氣會變得很糟糕,特別是在小小的家庭空間裡燒很多香,會讓整個家庭受影響。所以我們主張供水果或是供飯菜,但不要燒香,如果一定要,就燒一支品質好的、煙少的香。現在公共場所都不准抽菸了,在家裡應該也要這樣。
尊重民俗,提倡民俗
所以,佛教是不燒冥紙也不燒香,法鼓山在祭典或法會時,則會在佛前上香,因為這是入鄉隨俗。漢人社會有漢人的文化、有漢人的需求,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都習以為常地做,如果不做的話大家心不安,所以我們還是照著做。其實國外其他民族沒有中元普度,也沒有清明超度這種習俗、這種文化,但是他們也都很平安地度過。
例如要建房子,在破土動工的時候,都要先祭拜土地,之後大家才能安心施工,如果不祭的話,只要一發生公共安全問題,大家就會開始埋怨:「就是因為沒有祭拜,所以才會發生意外。」祭了之後會不會有公安事件發生呢?可能還會有,但是心理上總是認為祭過比較平安。這是一種民間信仰,我們尊重它,所以祭祀法會還是要做,但是不要汙染環境。
除了空氣之外,噪音也是一種汙染。例如以前送喪的時候很重排場,喪家、花車、樂隊等,一排隊伍長達幾里路,聲音很大,整條馬路都受到噪音的影響。其實送喪不需要有這麼大的排場。
總之,汙染環境的聲音,汙染環境的氣體,汙染環境的各種各樣東西,都應該減少、免除,加以改善,民俗習慣提昇了以後,國際上的觀光客到臺灣來,才會覺得臺灣是個有文化的好地方。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下篇 致詞|友誼是和平的基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