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出發
中國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總召集人,也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以及諸位法師、諸位先生和各國的嘉賓,由於我今天無法親自出席,所以請我的弟子果品法師,代我宣讀這篇講稿。
講稿的題目是「從心出發」,為回應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法鼓山這幾年都在提倡「心靈環保」及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心靈環保」是我們運作的方式和理論的依據;「人間淨土」則是我們需要努力完成的工程,即是在人間建設淨土。
心靈環保的內涵
首先和諸位說明「心靈環保」此一名詞的起源。「心靈環保」這名詞,雖由我新創,不過它的內容,是根據大乘經典以及中國的祖師提倡的思想而來。譬如《大乘起信論》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不論在華嚴或是天台,都非常重視「心」。《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裡所說的「心」就是一切眾生的心,是佛心,也是我們所有人的心。換句話說,這個「心」是凡夫心,也是智慧心,所以諸佛菩薩及一切眾生的心都是相同的。又如《六祖壇經》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如果心迷了,是凡夫;悟了,即是諸佛。因此,「心」是佛教非常重視的根本基礎。
其次,為諸位說明「心靈環保」的意義。現今的世界大家都在談環保,但是環保的工作,如只重視於自然、物質和生態資源的保護,仍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從內心做起,讓心靈不被染,保護心靈,乃至保護我們的思想、觀念,叫作「心靈環保」。所謂「萬變不離其心」,心非常重要,可以變好,也能變壞。因此要把心保護好,不顯露壞的心,努力發展好的心,即智慧心、善心。
而《六祖壇經》提到「不思善,不思惡」,請問「不思善,不思惡」的心是什麼心?實際上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不思善,不思惡」並不是心沒有善,沒有惡。如果認為心沒有善惡之別,這很愚癡。因此「不思善,不思惡」是沒有分別心,只有智慧心,唯有將煩惱心減少、化解,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把智慧心增長了,便能幫助自己、幫助眾生和我們的世界,如此一來,不僅眾生得度,自己也能得度。所以「心靈環保」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化解煩惱、增長智慧,淨化人心、淨化社會。
在人間建設淨土
至於如何用「心靈環保」來建設「人間淨土」?永明延壽禪師在《宗鏡錄》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成佛」。念佛的人,假使心隨時跟佛心相應,當下的心就是佛心。而「人間淨土」究竟在哪裡?「人間淨土」是從我們心裡所產生出來的,離開心以外便不容易產生,那會變成虛妄的謊言。當我們的心清淨,便跟佛心相應,一念心清淨,所見到、所住的世界即是沒有人我是非的「人間淨土」。另外,《維摩經》說「直心是道場」。所謂「直心」就是真心,「直心」即清淨心,「直心」乃是無差別的平等心、智慧心和慈悲心。有了直心,便能見到「人間淨土」。
因此《維摩經》又說:「心淨國土淨。」只要一個人心清淨,見到的世界就是清淨的;如有更多的人心清淨,便能使得這個世界、人間成為淨土。假使無法念念都清淨,至少在學佛或修行佛法的時候,心不跟煩惱相應,便是在「人間淨土」裡。因此,建設「人間淨土」必須從「心靈環保」開始。
以上所述,特別向大會的諸位善知識、諸位法師、諸位居士、諸位貴賓來請教。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7 致詞|下篇 致詞|群我關係與全球倫理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