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8 明日的佛教|僧中急需優秀青年

聖嚴法師

僧中急需優秀青年

佛教在今日的世界,既是興盛的也是衰微的。所謂興盛,不論在國內及世界各國,除了穆斯林的阿拉伯國家之外,到處都有佛教徒的蹤跡,而且人數也在不斷增長之中。所謂衰微,是由於佛教的僧團生活日漸受到工商業社會的影響,而無法保持其原有的寧靜和單純。同時佛教的弘法方式與教育制度也遭遇到社會轉型期的影響和考驗,因此佛教人數的增加與僧尼人才的計畫培養,不能成為正比。

佛教是由釋迦牟尼世尊所創立。它的特色即是在與當時印度反傳統的非婆羅門教的沙門團相呼應,從世襲的婆羅門宗教師,轉為只要出家修道,就可以擁有成為宗教師的資格。所以佛教一開始就主張皈依三寶、供養三寶、護持三寶。當時的世尊是佛寶,他所說的教義和修行方法是法寶,修行佛法且主持三寶並弘揚佛法的是僧寶。僧寶的定義即是指比丘、比丘尼僧,這在《雜阿含經》《中阿含經》以及比丘、比丘尼律之中都有明文記載。此後佛教經過兩千五百多年的流傳,從印度到中國、西藏、斯里蘭卡、緬甸,乃至於韓國、日本,都還保持著以出家僧團為佛教中心的精神。只有到了一百年前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由於毀佛、廢僧、崇儒學、信神道,而把日本佛教的出家制度廢除,形成了今天以世襲的在家僧侶主持佛教寺院的型態。但是今日的韓國佛教的曹溪宗,和大陸的中國佛教,主持寺院、代表佛教的還是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為主。雖然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韓國出現了一派在家佛教,那也只是說明了韓國佛教受到日本佛教以及基督教新教的影響,而出現了以在家身分的傳教士來主持教會、擔任傳教工作的現象。在東南亞各國,直到現在為止,都還是無法認同、接受像日本和韓國在家傳教士型態的僧侶身分。西藏的佛教,自從西元第三世紀開始,在由蓮花生大士傳開的密教之後,也有在家型態的喇嘛出現。但是到西元十四世紀與十五世紀時,在家的西藏佛教已至腐敗不堪的程度,故有宗喀巴大師重振僧制僧儀,嚴守出家生活軌範,受到全藏皈宗。故迄今的西藏,仍以宗喀巴這一系的黃教喇嘛,達賴與班禪為藏族的政教領袖。

雖於在家身分的佛教徒中,自佛陀時代開始,就已有過不少傑出且有成就的人才,王臣、官吏、仕紳、平民的護法和弘法,均受到大小乘經律的讚歎。但以在家人為中心而取代出家僧團地位的佛教團體,至少在傳譯自印度的早期佛典之中,尚無根據可循。不過在今後的社會中,佛教的弘傳將趨向多元化,因此也不可能沒有專業及職業化的居士人才。在家居士之成為佛教教團的核心人物,雖然在印度和中國的佛教史上沒有出現過,今後也不可能用任何方式來取締他們,正如基督教的新教、韓國的圓佛教和西藏的紅教等教派一樣。但是佛教的本質,以其原始的面貌和精神來說,除了慈悲、智慧,還有少欲和離欲的特色,所以出家的佛教僧團,還可永遠代表著佛教特色的具體存在。

雖然出家僧團之中的分子,也有良莠不齊,但是由於僧團生活的軌範以及出家形象的突出,越軌而腐敗的僧人,縱可躲過僧團的僧律制裁,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糾正。所以出家的身分,比較起來還是更能接近佛陀化世的精神。歷千百年來的佛教大勢,都是循著僧中人才的多寡、優劣而呈現出興替盛衰的歷史過程。例如明末的佛教,如果沒有蓮池、紫柏、憨山、蕅益四大師等傑出僧才的出現,縱然有李卓吾、袁宏道、錢謙益等名居士的努力,也不會有佛教教團、教徒的復興運動;清末民初如果沒有敬安(八指頭陀)、太虛、虛雲、印光、弘一等諸大師的分頭弘揚,縱然有楊仁山、歐陽竟無等諸大居士的提倡佛法,當然能夠在知識界產生重視佛法、肯定佛學的風氣,卻無法使得佛教在中國,從上到下,全面性地展開信仰與法義的化導運動。今日的臺灣佛教如果沒有許多比丘、比丘尼僧的創辦佛教教育,推廣傳戒與授戒法會,以及著書、治學、講經、說法,從事佛教文化、社會福利等工作,縱然有長者居士的全力推動在家佛教和青年佛教,也不會有今天這麼多而普遍的佛教信徒。其原因並非來自大眾對於出家人的迷信,實在是由於出家人的生活型態和形象,本身就是一種少欲離欲、與世無爭而又慈悲利生的象徵。具備了出家人身分,縱然不能深入經藏,不會說法度眾,也沒有修行悟道,可是因無世俗的家累和牽掛,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修學佛法、住持寺院、服務大眾。如果是一位優秀且傑出的僧中龍象,其號召力和對社會大眾的貢獻,一定是既高明又博大,即所謂上、中、下三根普被,代佛宣化的高僧了。

我們見到少數優秀的大德居士,每每慨嘆因為僧眾之中沒有人才,所以佛教衰微。批評僧眾不求上進,沒有足夠水準的佛學及世法的修養,又缺乏實修實證的經驗。致使這些居士們,上焉者抱著恭敬僧寶,而不親近供養承事僧寶的態度;次焉者便抱著與其有僧如此地不夠理想,倒不如無僧,而鼓勵居士們建立在家教團,替代出家僧團的職責。這樣的觀點和存心,我們無須指責和批評。但是在我們的看法,如果能夠護持僧寶,協助提昇出家人的素養和品質,應該更能合乎釋迦世尊創立佛教教團的本懷。

基於如上的觀點,佛教希望有在家的人才,更希望有出家的人才。所以期待有大悲心和大悲願的優秀佛教青年,來投入佛教的僧團,接受佛教的教育,為明日的佛教做中流砥柱。與其批評或遠離出家的僧團,不如自己投入僧團,以健全僧團來住持佛法,則效果更大,而且更能與佛陀化世的精神相應。

勸請有大信心和具有大慈悲及大智慧的僧俗四眾佛教徒們,積極地勉勵優秀的在家青年發心出家。勸請已經出家和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出家的優秀男女青年,應該接受各層次的佛教教育,接受修持方法與修持經驗的層次教育。這樣才能夠見到僧眾的龍象輩出,才能見到正確和正信的佛法普化於世的時代來臨。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8 明日的佛教|本土與外來的新宗教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8 明日的佛教|校註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