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9 我的法門師友|上編 長老法師|東初老人——建設人生佛教

聖嚴法師

東初老人——建設人生佛教

釋迦世尊,出現於人間,以人間身成佛。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接著又有印順長老主張「佛在人間」;東初老人闡揚「人生佛教」;趙樸初長者推崇「人間淨土」。我們法鼓山是在實踐人生佛教的人間淨土,「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我對太虛大師及印順長老在這方面的思想,已各有一篇短文介紹,現已收入《淨土在人間》一書之中,今天再寫一篇短文,介紹東初老人的人生佛教。

東初老人有關人生佛教的遺作,至少有五篇,那便是〈人生佛教〉、〈人生佛教根本的原理〉、〈人生佛教的本質〉、〈宗教與人生〉及〈人生月刊奮鬥的生命〉(均收於《東初老人全集》)。並且知道東老人之所以會在一九四九年創辦《人生》月刊,就是因為當年他在臺北的北投旅社聯誼會,以「人生佛教」為主題,做了一場演講,有人建議把他寫成的講稿,鉛印成冊,便促成了他要發行一種定期刊物的動機。該刊便以「淨化現代人心,建設人生佛教」為宗旨。

他在「人生佛教」的講詞中說道:「佛是由人成的,人能信佛、學佛必能成佛。」又說:「這就是佛教要覺悟人類的根本,佛降生在人間,成佛在人間,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為拯救人類而說。」

他在〈人生佛教根本的原理〉中則說:「大乘佛法的淨土觀,娑婆即淨土,煩惱即菩提,乃至心淨故國土淨,是要我們不離開人間,要以人為本位,以入世為第一義。」同時他在這篇文章中,不厭其繁地,徵引了太虛大師的一長段話,發現太虛大師的主張,是:「依於現代人生化、群眾化、科學化為基礎,建設契時機的趨向無上圓漸的大乘佛學。」因此證明,佛法雖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的五乘,「但以(人乘)完成人格修養為第一義。」同時也引用太虛大師所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的四句名言,做為人生佛教的依據。

在〈人生佛教〉的一文中,主張以五戒十善為基礎,是以業報因果為著眼,並以佛教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配合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之五常,而謂:「上截為五戒,下截為五常,皆為人類道德的根本。十善由五戒開出,略為五戒,詳為十善。」同時引用北宋明教契嵩禪師所說:「一家持五戒一家和,一鄉持五戒一鄉和,一刑息於鄉,萬刑息於國,則國泰民安矣。」

東初老人於〈人生佛教根本的原理〉中,又主張以佛說的八正道,配合儒家的《大學》八條目,便是:「由人生內在德行的修養,而發展到外界事業的完成。」大學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說的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業、正語、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他認為儒家的八條目及佛說的八正道,都是「人生知行合一」的哲學,宜將二者配合起來,「奉為教育、經濟、政治最高標準」,則可成為「恢復民族的正氣,鞏固國本,完成知行合一德性教育」。由此可見,東初老人的人生佛教,是以佛法配合了中國的儒家思想來推展的,尤其那個時代的為政者,正在推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故也認為儒釋二家在這方面是一致的。若以此點與太虛大師及印順長老的思想相對照,多少是可以看出有些出入的。

東初老人在他另一篇文章〈人生佛教的本質〉之中,對於人生佛教的理論架構,則說的更為具體,他說:「人生佛教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倫理、道德、正覺」的三種生活實踐:

(1)什麼是人生佛教的倫理生活?他依據《善生經》所說的六種人際關係,說明佛教的倫理生活。《善生經》的六倫,是指父子關係、夫婦關係、親族關係、師生關係、主僕關係、施主與沙門的關係。每一種倫理關係之間,都應各盡其責任,各守其分際。東初老人認為:佛教所說倫理,「不獨比孔子倫常觀念廣博,亦復比耶穌教博愛尤為徹底。」

(2)什麼是人生佛教的道德生活?東初老人認為:「佛教的道德範圍很廣,可分為個人的私德與社會的公德,前者是人乘法——五戒十善,後者為大乘法——四攝法。」五戒十善已如前面所說,至於四攝法,東初老人的文章中說:「佛說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即是發揮人類互助的精神,增加人生社會的福利。」並謂:「以上四攝法中,最重要且有益於社會大眾的,就是利行。」又說:「佛說的四攝法,不僅為佛教攝化有情,利益人生社會的道德,即社團的領導者,各級機關的首長也要以此攝化同志與同僚,並且為攝化家庭與社會者必備的條件。」

(3)什麼是人生佛教的正覺生活?他以八正道的正見,配合國民教育;正業、正命,配屬民生經濟;以正語、正思惟配屬民主政治;以正精進、正念來發揚教育、經濟、政治,「以期達到人生社會自由正覺的目的」。

我提倡人間佛教,其實也提倡人生佛教,所以東初老人創刊的《人生》月刊,在我手上中斷了,又在我手上復刊了,並於一九八二年的復刊勉詞中,寫了如下的八句話:

人生要在平淡之中求進步,又在艱苦中見其光輝。

人生要在和諧之中求發展,又在努力中見其希望。

人生要在安定之中求富足,又在鍛鍊中見其莊嚴。

人生要在沉默之中求智慧,又在活躍中見其悲願。

此乃是以人生佛教的生活態度來推展人間淨土的理念,所以我與東初老人是一脈相傳的,雖在內容方面,多少亦有不同。

東初老人於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圓寂以來的這些年間,我雖編集出版了《東初老人全集》,精裝七大冊三百餘萬言,設立了東初老人永久紀念獎學金,重建了東初老人初創的中華佛教文化館,借此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另創了法鼓山的這個佛教團體,也將他老人家遺下百坪大小的農禪寺擴建,今年(二○○四年)已被臺北市政府認定成了「歷史建築」,他所創刊的《人生》,還在繼續發行。只是對於他的文字著述,卻未能努力推廣,則極感慚愧!如今我也到了垂暮之年,故對於恩師,緬懷益深,值其九十七歲冥誕和第二十七個忌日的前後,寫了這篇文稿,聊表孺慕之情。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9 我的法門師友|上編 長老法師|東初老人——我的剃度恩師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9 我的法門師友|上編 長老法師|南亭長老——給我最多勉勵的長者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