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然法師——世事周折中的道情暖意
這趟我從美國回臺北是一九九七年七月六日,過了數天,心中老像有一樁大事未做而等著去做,但又想不出來是什麼事,終於想到要去探望妙然法師,經過詢問他在哪裡,方甯書教授告知我,妙師已於六月三日圓寂,並且厝葬於臺北縣的觀音山了。再跟成一長老電話請教,才確信這是一項事實。
妙然法師生於一九二二年,僅比我年長八歲,但他出家是一九三一年,只有十歲,我是一九四三年出家,晚他十二年。當我於一九四七年春季,進入上海靜安寺佛學院做學僧時,他已於蘇北泰州縣城的光孝寺佛學院畢業,又往金山江天寺禪堂住了一年多,一九四六年秋,他應靜安寺住持德悟法師的邀請,協助密迦法師,擔任副寺並兼授課老師。因此,我也就成了他的學生。記得他教的課本是《八宗綱要》。
當時,住院授課的法師,雖沒有幾位,包括育枚、圓明、妙然、六念,卻都是一時之選的佛教青年才俊,除了育枚稍微大些,其他三位,都才二十多歲,故到一九四八年春,他們便一個個地被幾所大寺院物色去受記做法子了。育枚法師到上海玉佛寺接法,六念法師到南京棲霞山接法,妙然法師則回到光孝寺接受記莂,唯有圓明法師無意接法,每晚換穿西裝出寺補習英文,這也種下了他日後到日本還俗為楊鴻飛居士的遠因。
妙然法師去蘇北受記不久,又回到了上海靜安寺,由於德悟及密迦二師因為維護寺產,而被地方人士向國民政府告發,扣上了漢奸罪名,下獄坐牢,便請白聖法師任監院,禮持松法師為住持,仍聘妙然法師為頭單副寺。其實,持松法師是名譽住持,寺院及佛學院的運作,均由白聖法師負責,妙然法師雖為副寺,倒有點像是監院,經常坐鎮寺務處辦公,很少過問佛學院,尤其到了一九四八年底,他隨著白聖法師訪問臺灣,計畫將佛學院遷往臺灣,據說也帶了一筆靜安寺的公款,到臺北時向黃金寶居士,接下了十普寺的使用權。
一九四九年春,白聖法師還回到上海靜安寺,向全體學院師生,報告學院遷臺的遠景。奈何大陸的政局,變化得太快,使得白聖法師措手不及!突然間,白聖法師也悄悄地不見了。妙然法師在臺灣,便襄助白聖法師任十普寺監院,再也沒有回去大陸,他把光孝寺的兩代老和尚智光及南亭,迎接到十普寺,並獲得智光老的在家弟子孫立人夫人張清揚,全力護持該寺從大陸來臺僧眾們的修道生活及弘化事業。後來的妙然法師,雖然脫離了十普寺,但他對於白聖法師最初來臺期間,共同經營十普寺的貢獻,是不能磨滅的。
我不是一個長於社交的人,對於佛教界的法師之間,來往也不太多。但與妙然法師則相當親近。自從一九四九年五月間,隨軍到了臺灣,最初幾年,都是駐紮在臺灣北部,都沒有想到要去找任何一位法師,當時我在軍中也聽到了兩則故事:一是有兩位跟我一同隨軍來臺的青年法師,到十普寺投奔白聖法師,竟為該寺帶來難題,甚至要通報憲兵,把這兩位法師當作逃兵逮捕。二是國民政府受了謠言的愚弄,雷厲風行地到處搜捕和尚,許多大陸籍的法師,包括慈航法師在內,都被關進了看守所。因此,我也不便打擾這些法師。
到了一九五二年春天,抓和尚的風波已經平息,我收到了妙然法師的通知,那時他已離開十普寺,自一九五○年起,他已受黃金寶聘為北投居士林住持,邀約我們上海靜安寺的在臺師生十四人,做了一次大團圓式的午餐會,這是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由妙然法師作東,讓我們享受了一頓相當豐盛的午餐,還給我們每人送了二十元新臺幣的紅包,相當一個中士的月薪。那天除了敘舊,也討論如何向白聖法師討取公道,希望白公對我們這批靜安寺的師生做一點什麼交代。
事實上,不論十普寺與靜安寺有沒有財務關係,白聖法師維持十普寺也不怎麼容易,他把房間床位讓給智光、南亭、道源等長老法師,自己則睡在會客室的沙發上。而我們這些人,也不是沒有落腳之處,所以那次集會,並沒有談出具體的結論;不久,消息被傳到白公耳裡,倒引起了一陣子不太愉快的誤會。不過,那次集會,使我終身難忘。此後,我便常常利用假日,到北投以及臺北市區,探望幾位法師。妙然法師處就去了四、五次。
就在一九五二年的冬季,妙然法師送了我一條破棉絮,也使我非常感動,此在我的《歸程》中,有著如下的一段記述:「那是秋天將盡,冬季快到的時候,慈悲的妙然法師,知道我還沒有棉被,他便好心地送了我一條破得像豬油渣似的棉花絮,教我拿去重彈一彈,用它過冬,並且另外給我四十元新臺幣。以當時的物價,彈工以及買布做被套,四十元大概已可勉強了。」
妙然法師於一九五五年七月,在其居士林更名的靈泉寺掩關自修,我也在這期間跟著部隊的整編及換防,由淡水搬北投、金山、臺北圓山、宜蘭、高雄及鳳山等地,到一九五六年九月,請調至臺北的新店,偶爾訪問妙然法師,在那兒拜見了暫住受供養的金山江天寺方丈太滄長老、常州天寧寺退居證蓮長老、焦山定慧寺退居智光長老;這幾位大老,在大陸時代是很難讓我們見得到的,他們彼此間也不輕易碰到面的,此時卻能同在居士林共住,使我一下子就拜見了三老,真覺得好大的福報。我也在此期間於居士林認識了成一法師,他比我年長一肖,在上海曾於中醫學院畢業,是當時江蘇籍僧青年中學歷最高的一位,能於妙然法師處相識,頗感欽慕。我也由於去居士林的因緣,和星雲、廣慈、煮雲等法師相晤,並同往居士林毗鄰的法藏寺,拜見了正在那兒掩關的東初長老,他是智光老的法子,也是焦山定慧寺的退居,到一九六○年,便成了我第二度出家的剃度師。
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九日,我已在高雄縣美濃鎮的尖山朝元寺準備好一間關房,舉行掩關儀式,當天進山為我送關的賀客只有五僧六俗共十一位,那五位長老及法師,是明常、南亭、月基、煮雲、妙然,加上朝元寺的開山能淨長老;目前這六位長老,均已先後謝世,其中以妙然法師年紀最輕,故亦辭世最晚。
一九五六年九月,我調職到了國防部,工作的地點是臺北的新店;妙然法師則於一九五五年七月,在北投居士林掩了「華嚴關」,常以「華嚴關主」為筆名,在《中央日報》的副刊發表「方塊」形式的短篇散文,這不僅在當時的佛教界受人欽敬,就是在國內的文藝界,也是受到景仰的僧侶作家。我偶爾前往扣關請益,也都是談些佛教文學及宗教哲學等問題,我告訴他,我喜讀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及《佛學研究十八篇》,他很高興,便從書架上搬出來一套精裝的《胡適文存》,對我說:「梁啟超的文章值得讀,胡適之的文章也應該讀,胡氏雖不信佛教,他的思考方法及論事的角度,往往會有啟發的效果。」因此他就把這套很貴重的藏書讓我借讀了幾個月,做了不少筆記,此對我的思路條理及任事態度,的確有很大的幫助,一方面比較客觀,另一方面也比較務實。
一九五八年,妙然法師三年關期圓滿,便與演培、成一、悟一、星雲、煮雲、廣慈等,籌辦了一份相當現代化的佛教月刊《今日佛教》,創刊的社址,即是妙然法師的居士林,不久,妙然法師被當時臺北市首剎善導寺方丈演培法師,聘為該寺監院,「今日佛教月刊社」的牌子,也跟著掛到了善導寺寺務處之前。這幾位法師,每一位都是能說、能寫,充滿活力與悲願的青年法將,並且邀約到了當時文藝學術界的幾位名家,為該刊供稿,我也被他們列入特約的作者之一,以醒世將軍及張本為筆名,寫了幾篇較長的論稿。
一九六○年,我完成退役手續,隨東初老人第二度出家之後,偶爾去善導寺走動,因為那兒等於是大陸籍法師們的集散處,例如大醒、南亭、印順、演培、道安、默如等長老,都曾擔任過該寺住持,與他們相關的法師們,也常在該寺聚會,高談闊論。我們不僅可以常到那兒的客廳裡坐,甚至妙然及悟一兩位監院的房間,也可直進直出。雖然我曾在上海聽過妙然法師的課,見面時仍執學生禮,他對我已沒有師生的距離感,將我與其他同輩的法師一樣看待。
一九六一年,我南下高雄的山中靜修,一九六二、三年之後,善導寺的方丈由悟一法師接任,妙然法師依舊被聘為監院。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二日,悟一法師禮請白聖長老,同到美濃的尖山(大雄山)朝元寺為我說法開關,把我迎接到善導寺,擔任該寺的主講法師,並協助「臺北市佛教文化講座」的策畫及主持。應邀做專題演講的講師,都是名家學者,例如錢穆、高明、吳延環、南懷瑾、楊管北等人。我自己的講座,聽眾雖僅三、四十人,卻多是文化藝術界的大老,例如劉太希、吳萬谷等,以及中上階層的公教人員。可是我發現,妙然法師與悟一法師之間,已露出貌合神離的跡象,表面上彼此尊重,骨子裡總覺得氣氛有點不自然。所以當我住進善導寺的第二個星期,去妙然法師的房間談心,他以相當凝重的神色對我說:「如果你先來問問我的意見,在目前的情況下,我是不贊成你來的。」
這使我相當訝異,我知道妙然法師,絕對不是不歡迎我的人,甚至該是愛護我的長輩,口出此言,必有原因。我便問他:「為什麼呢?那怎麼辦呢?」
他只淡淡地回答:「既來之則安之,過些日子看看再說吧!」
照理說,妙然及悟一兩位法師,都是江蘇省的泰州小同鄉,妙師被請到善導寺,也是由於悟一法師向演培法師的推薦,怎麼會變成這樣的呢?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可是他們兩人,除了公事以及上殿過堂(吃飯)在一塊之外,私下的對外活動,都是各走各的。對於悟一法師要我推動的弘講活動,妙師既不反對也不參與。
一九六八年過農曆年,我向悟一法師告假,要回到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向剃度師東初老人行禮辭歲,並陪伴他老人家過年。發覺悟一法師面有不悅的表情,但也沒有說「不准」。過了一夜,已是新正初一日,回到善導寺向方丈悟一法師拜年,悟師似乎沒有見到我也沒有聽到我。這使我非常意外,不知道悟師與東初老人之間究竟發生了多大的不愉快事,也不知道我的錯到底出在哪裡?照理說,悟一法師不僅是東初老人的泰州同鄉晚輩,而且還是焦山佛學院時代的學生,怎會變成如此扞格的呢?也許是東初老人在無意中說了什麼不中聽的話,傷到了悟一法師的心吧!我去問妙然法師,他還是淡淡地告訴我:「你初來時,我已說過了,你來的不是時機,現在也只有這樣了!」他們這兩人之間,雖然氣氛有點怪,但都沒有互相批評,這樣的修養,也很令我欽佩。
從此,我準備赴日本留學,除了依舊擔任善導寺的講師,也努力補習日語。善導寺的方丈及監院,雖然尚能支持我的講經活動,漸漸地卻使我感覺到,我已不是該寺的一分子,純粹是寄居於該寺的外來法師。乃至廚房的專職居士,也不把我當作尊貴的法師,有時給我送來的飯菜,很明顯的是齋主席上或客堂餐桌吃剩的東西,這種待遇,我相信絕不是出於方丈或監院的授意,只因為他們兩位主人都不關心我了,日子一久,那些道人工友也就不把我放在眼下了。至此,我才深切地體會到:妙然法師告訴我來得不是時機的話是真的。
幸好,至一九六九年三月,我就去東京留學了,唯對這一段人生經歷,感到相當遺憾,悟一及妙然二師本來都是我的同鄉道友,對我都很關心照顧,經過一年多的同住共事之後,反而變得疏遠了!總覺得這是我在做人處世方面的一大缺點,使我更難忘懷的是,始終尚不知其原因何在?
另一件遺憾的事是,我的剃度師東初老人於一九七七年底圓寂後,先後寫了三份遺囑,交代由哪些人來組成董事會。先後彼此所出現的人名名單,有同有異,要我以最後一份為標準,先寫的兩份「留作參考之用」,妙然法師的名字是在第二份之中,故在組成董事會時,我以第三份中的名單為董事,第一、二份中的名單為監事。我將此決定請示妙師數次,最後他說:「我不參加,對你會好些。」這是他的慈悲,不過,在他周邊的某師,竟因此而寫信罵我是「喪心病狂」的人了,甚至當時善導寺的方丈雲霞法師,特地把我叫到他的房間,痛罵我是不順孝道的「畜牲」,在我這生之中,就我記憶所及,被人當面辱罵為畜牲的經驗,也僅此一遭。其間所生的誤會之深,由此可以想像。
當時的妙然法師,已於一九七八年起,被選為善導寺的董事長,他聘任雲霞法師為該寺方丈,妙師是東初老人的小同鄉,平常走得很近,給東初老人的協助也不少,雲師是東初老人的學生,雖然不是很親,可是東初老人圓寂後,妙師便囑雲師打越洋電話給我,通知我火速自美國返臺,並派他助我料理善後。萬想不到為了遺囑的執行,衍生出了這麼大的摩擦,我除了自責福薄業重,沒有智慧,不善處理人事問題,也對他們兩人感到深深的抱歉!就法理而言,我沒有錯,就情理而言,我竟是一個要被嚴厲責斥的人了!循法與順情之間,究竟如何拿捏,我竟笨得窘態畢露。如今,雲師及妙師均已先後物化,我們之間的誤會也早就冰釋了,就是我和悟一法師之間的情況,在東初老人過世之後也好轉了。我想,這也就是做為出家人的一種好處了。我堅決相信,雲霞法師痛罵我的事,妙然法師是不知情的,我也始終未向任何人轉述雲師罵我的事,說了也不體面,徒增彼此難堪。現在他們兩人已進入歷史,我也只是留下歷史,用表懷念和歉意。
其實,這二十年來,每逢過年,我都會前去華嚴蓮社、十普寺、善導寺等處,向幾位長輩及同輩法師拜年,雖然長老輩的逐年凋零謝世,成一、妙然、雲霞、了中等人,一年之中,總會見到幾次。以往,妙然法師在北投居士林創辦孤兒院,習慣於回到北投過農曆年,我去向他拜年,他也會到中華佛教文化館回禮相探,一九七二年,他接任智光工商職校副校長,經常以校為家,有時過年也不例外,我便去學校或善導寺向他拜年。一九九○年妙然法師訪問美國,經過紐約,也到東初禪寺看我,回國後,在他接辦的《海潮音》月刊,發表訪美觀感,並當面稱讚我能在彼邦以西方人為對象,弘揚中國禪法,是中國佛教徒的光榮。每次見面,知道我在國內國外弘法工作愈來愈忙,他對我的讚歎也愈來愈多。他曾於善導寺的慈恩大樓建成時,計畫邀請我為該寺策畫創辦一所佛學院,後來由於智光工商的校務占了他太多的時間,加上年事日高,體力日衰,喉疾日重,終至由於腫瘤而切除了聲帶,辦佛學院的事也就不再提起了。當雲霞方丈過世之後,妙然法師改聘了中法師為善導寺住持,將全力投注於玄奘大學的創辦。也可以說,妙然法師雖然未能在善導寺辦學,卻以善導寺為基礎,經營並支持了孤兒院、智光工商、玄奘大學,畢其一生,都在對於佛教的文化及教育事業做奉獻。
妙然法師的文字修養之深,能在《中央日報》寫方塊專欄,他生平著作被彙印成書的卻不是很多,其中以散文《碧雲集》為代表,尚編著有《民國佛教大事年紀》、《佛教名山名寺名聯輯》等。唯終其一生,未蓄出家徒眾,身後事乃由其同鄉及同門的成一、了中二位法師料理。住世七十六載,僧臘六十有六,戒臘五十有七,法臘四十有九。
去(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八日,是南亭長老圓寂十五週年忌日,我去華嚴蓮社向南老靈前致敬,並與成一法師談起妙然法師往生之時,我人在紐約,也未見到訃聞,故以未能參加追思讚頌為憾。成一老便囑我參考他為妙師寫的〈妙然和尚事略〉,同時就我自己的記憶所及,驅筆成稿,完成了這篇文章,用資追念。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09 我的法門師友|上編 長老法師|敏智長老——慈祥、豁達中略顯孤單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