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0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三、見山見水

聖嚴法師

三、見山見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證得中觀見的境界之異同

丹增諦深喇嘛(以下簡稱丹):禪宗說開悟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西藏的宗喀巴大師則說「悟道者得中觀見」。真正開悟以後的人,在世俗諦上,因為因果的關係,他絕對承認他所見的一切,就是那樣真實的存在的;在勝義諦上,他相信自己的無漏智所現觀的真如空性。如果二者間不相矛盾,而能連貫成一個本體現象的話,就是證得了中觀見。

禪師「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和宗喀巴大師的開示有何差別呢?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我想是不一樣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層次並非中觀見,也不是悟後的境界,它是在用功時的一種情況,正如孔子《大學》中所說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也就是當行者工夫成片時,只有專心在他所觀所修的方法上,此時只有方法,沒有外境,所以看到山不知是山,看到水不知是水,因他的心裡除了方法之外,已無暇對外境起了別觀察作用。這是向內觀照的工夫做得非常深沉的情形下,才會發生的。

如依你現在所敘述的宗喀巴大師的中觀見的境界,那是在另一個層次了。凡夫所見的山和水,是有執著、有障礙的山和水,而宗喀巴大師所說的那個境界,心中已無執著,所以雖然山水還是山水,但卻是沒有執著和障礙的,這應該就是禪宗「見山還是山,見水又是水」的層次。雖然山水依舊,但其中已沒有我的分別執著在裡頭了。也就是說,悟後的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就是「我」沒有了,山水的存在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這跟宗喀巴大師的中觀見是否相似呢?我不曉得。

「見山不是山」的境界並非神通

丹:在西藏像密勒日巴大師、岡波巴大師,以及一些格魯巴的大師們,當他們的修持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某種特殊的現象。以岡波巴大師為例,有一次,他的弟子問他:悟到空性時,萬法與你無礙,你就是萬法,萬法就是你,二者間毫無分別時,究竟是一種什麼狀況呢?於是岡波巴大師以手指向身邊的柱子說,你看這柱子後面到底有什麼東西?他一伸手,手指就穿過柱子,透到後面去了,來回無障礙。另外,在西藏哲蚌寺的「果芒扎倉」,有一古老的傳說,藏語「果芒」是多門的意思,為什麼叫作「多門」呢?在哲蚌寺有一個傳統的作法,就是在僧眾集會前關閉佛殿的正門。有一次,有許多開悟的大師落後了,被小喇嘛們堵在寺門口,無法擠進去,於是他們就穿過牆壁,進去裡面參加供齋法會,因此才取名為「多門」。這些現象和「見山不是山」的禪師境界有無相通之處?

師:你所講的岡波巴大師等人的情形是神通妙用。在漢傳佛教的禪宗裡,雖然也有神通的例子,但對一個正在修行的人,所體驗到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應該是和神通無關的。禪宗始終迴避神通,也不用神通,禪以心為主,以心得自由、心得清淨、心除煩惱為主,明心見性,見性即是見空性。至於手能穿柱、身能穿牆,是神通現象,雖不能與禪的悟境完全無關,但禪悟畢竟不是神通。

神通

丹:這些神通現象,僅僅只是一種意念上的影像,或是用真正的血肉之軀去穿牆呢?

師:就是用這個血肉之軀,毫無問題。但當他穿牆時,牆不會破損,當他的手穿過柱子再拿出來時,柱子也完好如初,沒有任何影響。所以神通不會影響原有物質的組織,就此血肉之軀,當他顯神通時,亦不受外界物質組織影響,因此能進出無礙。

丹:就現代科學和一般觀念而言,實在不可能吧?

師:不可能,所以才叫作神通。

丹:如何以佛法來給予合理的解釋呢?

師:無法解釋。神通就是神祕經驗,而不是魔術,有了神通的人若非必要,不會運用。如果常常表演,就有極大的危險性了,因為神通不能違反因果。

神通與即身成佛

丹:如這種事實存在的話,能否依此更進一步說明「時輪金剛」法中所講的,當你觀想自己和時輪金剛的佛父佛母一體時,到最後自己的血肉之軀,將會化歸為金剛的佛父佛母是有可能的,就像水銀滲透鐵片那樣,最後鐵片完全和水銀融合在一起。因為心物萬法皆是緣起法,了無自性,所以一個修時輪密法的瑜伽行者假如能如法觀想自己是佛父佛母的話,等工夫純熟了,自然就像水銀滲透鐵片那樣,化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時輪金剛的佛父佛母,與之一體無別,也就是即身成佛。

師:那就是說這個身體本身就成了佛?

丹:對,不離開這個身體就可以成佛了。

師:早期的佛法,並無這種思想,因為我們的人間色身是四大的假合,一定有成壞,是無常的,不可能永恆存在,所以「即身成佛」的觀念頗有問題。但這個觀念和中國道家的思想倒有點類似,道家講「羽化登仙」、「白日飛升」,就是將這個身體化成仙人的身體。但早期的印度宗教,並沒有這種主張,而認為人還是會死的。

在印度宗教思想中,似乎也不易找到即身化為梵我的觀念,所以「即身成佛」的思想,是否在西藏才產生的?或是在印度波羅王朝的超戒寺時代就已經有了呢?西藏佛教講「即身成佛」,也有它的道理在,我們不能否定它,但這與神通無關。它不是神通,卻能以神通變化自在,並不等於成佛,也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無關。

參禪和菩提心、出離心的關係

丹:就我對禪宗有限的了解來說,禪師似乎不像藏傳佛教那樣地重視菩提心和出離心的觀念。這使我感到疑惑,在此,我想知道是不是參禪的人更容易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而且是不是很快就能成就?換句話說,參禪和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之間是否應有密切的因果關係呢?

師:在菩提達摩的「二入四行」中,講得很清楚。所謂「四行」是:

(一)報冤行:對所受的苦,知是果報而不排斥。

(二)隨緣行:對勝報榮譽等事,知是宿因所感,緣盡還無,因此不會太興奮。

(三)無所求行:自己不為成佛,不為解脫,不為福報,不為智慧,照著去做就是了,無所求,但是要好好地努力。

(四)稱法行:法法本來如此,每一法都應該自然而然地運作。一個開悟的人是不會離開世間的,而是隨順世間一切現象,無條件地度化眾生。5所謂「稱法」的「法」是指一切現象,「稱法」是隨順一切現象的需要而有所作為。一個證得法性的人,必能安住在法性中,對他自己而言,是絕對的滿足,但面對外在的環境,則須配合環境的需要而運作。比如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仍要度眾生。他因慈憫眾生的種種痛苦而出家修行,求解脫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解脫眾生,所以成佛之後並沒有逃離人間。總之,因緣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但總不離開佛法根本,這就是稱法行,這應該和菩提心很有關係吧?

《六祖壇經》中,也未見到「菩提心」這個名詞,但是特別重視〈四弘誓願〉:度自心眾生,斷自心煩惱,學自性佛法,成自性佛道。

為什麼要強調自心及自性呢?因為眾生不在心外,煩惱即是自心,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所以只要有一眾生未得度,我就不能跑掉不管。又所謂「自心眾生」,雖然眾生因我而得度,實是他們自心自度,與我無關。如果說是我度眾生,即成執著。其實《六祖壇經》所言度自心眾生,即是大菩提心。

禪宗的思想與《金剛經》《維摩經》的關係,極其密切。而在《金剛經》的第一分,便標明該經是為告示大眾,如何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維摩經》的第四品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金剛經》及《維摩經》均以菩提心為出發點,又以「無相」及「不二」為終極點。禪宗的《六祖壇經.般若品》中惠能大師囑弟子們念「摩訶般若波羅蜜」,便是教人首先空諸法相,不是教人先有所取而再捨所有。這就是頓教法門的特點。因此《金剛經》雖一再強調無相離相,但也一再強調以佛法布施教化他人的無量功德。這也就是大菩提心的表現。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禪宗雖沒有明顯地提出菩提心、出離心、大悲願等名詞,但卻不離這些精神。

不動的禪境

丹:您在《禪》這本書中提到,哲學家和宗教家雖見到了本體的寧靜,卻無法驅除現象的混亂,6那麼一個禪師又如何能在見到本體時,去控制現象界的混亂呢?

師:現象界的混亂是外在的事實,不是內心的事實。舉例來說:假定這一片牆是一面大鏡子,這間房子是一個舞台,鏡子可以反映舞台上所發生的任何事情,可是和鏡子卻毫無關係,所以鏡子本身始終不受干擾,雖然外境在動,但它本身卻是不動的。那對鏡子而言,外境的動便是不存在的,它沒有看到「動」。如看到「動」,就是有記錄、有分別,那鏡子也動起來了,這是很奇怪的事,鏡子是不應該動的。

可知,離開分別心、執著心,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動的,那時也毋須控制現象界的混亂了。

丹:此處的「鏡子」,是否用來比喻已見性的禪師的心?

師:不一定。當禪境到達內外統一的程度時,他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動的,但並不是真的見性,還只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不動。不動心並不等於智慧心,所以定不等於慧。但在離執以後的清淨心,也是永恆不動的,那便是見性悟道的心了。

禪境與神通

丹:在這種境界中,能否看到三惡道的眾生,譬如在地獄中受苦的眾生?

師:禪宗祖師從來不談這個問題。可是在印度和西藏都常提及這方面的問題。此在大乘經典,也常講天道鬼神,在部派佛教也講,像《起世因本經》《大樓炭經》等都提到有關六道的問題。若沒有看到,他們不會講。這可能和印度本來的傳說有關,印度教一向就常講神通,但到目前為止,六道中的鬼神及天神的存在是無法用科學方法來證明的。神通的存在是可以確定的,但通過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等所見的境界,是否全是外在的純客觀的事實,則是有待討論的。

神通所見,多是一種內觀的經驗,可能不同的人見到相同的東西,也可能不同的人見到不同的東西,不同的宗教則各自見到所見的境界。可見透過神通所見的境界,是否即是外在客觀的事實,尚無法用科學來證明。

至於是否真有天神鬼道存在?我們信佛的人,應該相信有客觀的六道存在。不過在禪宗是很少談神通和神鬼的。

在西藏一定會談神通,因藏傳的大乘佛教是印度佛教的後期大乘,就是漢傳的大乘經典也都有許多有關天及神鬼的記載。

至於中國的禪宗,為何不重視神通?這固與般若思想有關,更與中國文化有關,中國孔子不講「怪力亂神」,中國人基本上討厭且不相信怪力亂神,認為那是妖言惑眾,會影響社會的安定,所以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知識階層,可說是一個現實主義、人文主義或人道主義的社會,因此使得中國佛教特別迴避講神通。而禪宗又是比較徹底的,有任何境界出現都當作魔境看待,故主張「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而中國禪宗所以能吸引人的地方,正在於它的樸實,因為神通雖有某些作用,卻無法改變你的命運,對修證更幫不上忙。有時神通雖能使你感動而感化你,但善根還是自己種,這才合乎因果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0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二、禪境.聞思修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0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四、有餘依涅槃.空有.次第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