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0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四、有餘依涅槃.空有.次第

聖嚴法師

四、有餘依涅槃.空有.次第

漢藏佛法中對斷除二障、證入涅槃等見解之異同

丹增諦深喇嘛(以下簡稱丹):大乘的有餘涅槃是否即正等正覺的無上佛果?比如八地以上的菩薩,按照西藏中觀應成派的說法,雖未斷所知障,但已斷了煩惱障,這種已證入八地的大乘菩薩所證得的,是否算是有餘涅槃?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在中國漢傳的小乘有餘涅槃是指已證阿羅漢果而尚有最後肉身,無餘則為阿羅漢捨報圓寂。至於大乘的有餘無餘,見於《攝大乘論釋》,列舉:1.本來清淨涅槃,2.無住處涅槃,3.有餘依涅槃,4.無餘依涅槃。7《成唯識論》卷十釋有餘依涅槃的定義是真如出煩惱障,然尚有微苦所依的過去業因成就的身體,而障永寂。真如出生死苦名無餘依涅槃。出所知障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為無住處涅槃。以上三種均以如來之清淨法身為涅槃之體。

依據天台宗別教的看法,煩惱的名目分為四類:見惑、思惑、塵沙、無明,十信位伏思惑,初住斷見惑,二至七住斷思惑,八、九、十住斷界內塵沙,十行斷界外塵沙,十迴向伏無明,初地至十地分斷十品無明,等覺斷一品無明,佛位斷一品無明。8天台宗依《涅槃經》之說:解脫法、如來身、大般若,是涅槃的三德,缺一不可,則知未登佛位,不證涅槃。9 

煩惱(我執)、所知(法執)二障之說,出於唯識學派。小乘羅漢唯斷煩惱障,大乘菩薩俱斷二障,此二障各有分別及俱生二類,初地前伏分別二障的現行,初地開始斷二障種子,二地至十地,地地漸斷俱生所知障,至第八地斷俱生煩惱障。分別俱生的二障習氣,初地以上漸漸斷,登佛果位,一時斷盡。但未說八地菩薩已斷盡煩惱障便入有餘涅槃。

若依天台宗通教的看法,稱為二乘共十地,小乘初果相當於通教大乘的第三及四地,小乘二果則當通教大乘第五地,小乘三果是第六地,四果是第七地,辟支佛是第八地。以二乘的斷惑證涅槃,尚無法說即是通教第八地菩薩證涅槃,必須至通教的佛地,相當於別教的第十住心,斷界內塵沙惑,方證涅槃。

丹:中觀自續派說八地菩薩,已完全斷了煩惱障,這是在《中觀心論註思擇焰》裡,清辨菩薩講的。而應成派說,煩惱障的根本未斷之前,修斷所知障的道則無法生起。

師:也就是說煩惱障先斷,所知障是最後才斷?

丹:對,煩惱障斷了之後才斷所知障。而所知障就如您說的那樣有分別和俱生兩種,而且又有粗細之分。他認為諦執是所知障,諦執的習氣直到成佛前一剎那才斷。

師:這應是唯識的思想,《中觀論》裡沒有提到煩惱障、所知障的問題,所以西藏中觀思想和唯識有關係。在中國的天台宗,則將煩惱分別為見思、塵沙、無明。

丹:此處的無明是指所知障的法執嗎?

師:是法執。

丹:初地菩薩已斷無明?

師:不是全斷,而是初斷一分。

丹:習氣未斷?

師:到八地都尚未斷習氣,要到佛地頓斷。

丹:此習氣不叫「無明」?

師:唯識家叫習氣,天台家稱微細無明。直到最後,無間道金剛喻定剛現前才斷盡,就是說直到成佛才斷盡。

丹:西藏所講的「無明」,即包括法我執和人我執。依照天台宗的說法,初地菩薩只斷一分無明?

師:天台宗將無明分成十二分,從初地開始一分一分地斷,到八地菩薩時,其實尚未完全斷盡。

丹:阿羅漢尚未斷微細煩惱?

師:當然未斷,若已斷就成佛了。但是不名煩惱而稱無明或習氣。

丹:中觀應成派又說,大乘菩薩在獲得八地時,煩惱障已完全斷除,只剩所知障,我想是俱生和分別二種都還有。

師:我對應成派的說法並不清楚。但我想這應從唯識的觀點來解釋說明。

八地菩薩是否已證有餘涅槃

丹:您所說的八地菩薩所證,是否即有餘涅槃?

師:不是。大乘的有餘涅槃是真正圓滿的涅槃,是圓滿的佛所證,不是假位的佛可證的。除非是已證入佛果,再化現菩薩身,才可以說他已證有餘涅槃,否則不可以這麼說。若比照二乘的阿羅漢及辟支佛所證所斷,則也可以承認八地菩薩斷煩惱證有餘依涅槃,唯此僅是三乘共得的解脫身。以上有不共大乘的法身,必須連所知障也要斷盡,方證涅槃。

丹:八地菩薩是否已從生死煩惱的輪迴中解脫出來了呢?

師:他已證無功用行了,能示現八相成道,但並非已成佛,所以像觀世音菩薩雖早已現正法明如來的佛身,但他本身仍是菩薩。但也有人說觀世音菩薩就是正法明如來的化身,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觀世音菩薩就是已證有餘涅槃了。但如果觀世音菩薩只是曾化現過正法明如來,以佛身度化眾生的話,則他尚未證入有餘涅槃,也還未入無餘涅槃,若比照阿羅漢而言,則相當於阿羅漢的有餘涅槃。

丹:依天台的教判,斷煩惱障後,是否仍未獲得涅槃?

師:當然,必須三惑全斷才能證入涅槃。天台家未設煩惱、所知二障之名。

丹:是否已經解脫了呢?

師:從煩惱得解脫,即從生死得解脫,阿羅漢已於生死得自在了。但不等於不共大乘的涅槃。

天台三惑與二障、習氣之比較

丹:能否進一步說明一下煩惱、無明和習氣,何謂塵沙、習氣、無明呢?

師:從天台宗的立場,建立三惑。習氣是唯識家言,相當於天台家的微細無明。天台的:1.「見思惑」相當於唯識的分別煩惱障。見思又名見愛、見修、枝末無明,是三界內的煩惱總稱。見惑的內容包括身、邊、邪、見取、戒禁取的五見,名為五利使,以及貪瞋癡慢疑的五種煩惱,名為五鈍使;思惑的內容包括迷於五根五境的煩惱,以貪瞋癡慢的四惑為體。2.「塵沙」相當於唯識的分別煩惱、所知二障現行。3.「無明」則相當於俱生二障及習氣。

二障與習氣的關係

丹:藏傳中觀家所說的俱生所知障,是否就是唯識宗所說的習氣?

師:我不清楚西藏中觀應成派的「俱生所知障」是什麼意思。

丹:根據我的了解,他所謂「俱生所知障」,是指修道修到最後用金剛喻定所斷的那一分所斷。

另外,習氣,是否有煩惱障的習氣和所知障的習氣之分?

師:是的。二障均有習氣。習氣並不就是煩惱障及所知障,比如喜歡吃大蒜的人,現在雖不吃了,但身上仍有味道。

丹:這個例子和我們寺院中的法師說的一樣,他說何謂所知障的習氣呢?如在舂臼中擣過大蒜,雖已淘盡洗過了,臼中仍有味道,那就是習氣。

煩惱的種子,所知的習氣,應成派好像是這樣分別的。

唯識學派斷除二障轉識成智之修證次第

師:唯識學派的煩惱障及所知障,又名為我執及法執。初地名見道位,由二空智斷第六識的分別二執,第七識亦斷自身分別二執現行,故皆轉有漏識成下品無漏智。二地至十地名修習位,第八地時能斷末那的俱生我執,捨去藏識之名,轉六、七二識成為無漏妙智聚,第六識上分別法執的現行,八、九、十地漸漸斷除;第七識上俱生法執的現行,第十法雲地斷滅。修至佛果前的金剛無間道,才斷六、七二識的俱生法執種子,至佛果位於俱生法執的習氣斷盡,轉八識為最上品無漏妙智聚。

丹:所說的邪見、見取、戒禁取見、身見、邊見等,好像是分別所知障?

師:不,那是分別煩惱障。

丹:俱生所知是法我執?

師:俱生所知是微細所知。微細所知,即俱生法執,第十地斷其現行,佛果前的無間道斷其種子。

丹:應成派就是這樣講的,斷煩惱以後才開始去修怎麼樣斷所知障,就是指這個微細的俱生所知障。

師:這是根據唯識思想講的。有煩惱障在的時候,一定有所知障;而有所知障的時候,煩惱障未必有。

證入涅槃後,是否能帶煩惱

師:你剛才問涅槃是不是帶有煩惱,這是有爭論的,有的講如來藏為清淨,《勝鬘經》則說如來藏有「空」、有「不空」;有在纏和出纏。對真如也有兩家說法,《大乘起信論》講真如是可熏,「唯識」家講真如是不變的。所謂「可熏」,即是已證真如,還是可以受染煩惱熏。有說佛菩薩為了度眾生的慈悲心,可以「留惑潤生」,也就是可以帶染,有煩惱。10如果沒有煩惱,菩薩與佛無法在世界上度眾生。

丹:對。在西藏也有個爭論說:羅漢證得有餘涅槃,是不是還有業?是否還要斷煩惱業?有的說沒有,有的說有。說有的這一派,主張有煩惱業,但它是「帶有」,就像是說:我穿有我的袈裟,但這袈裟不為我心續所攝,「有」,但不為我的心續所有,因此袈裟是披在我身上,是為我的心續的「帶有」並非「俱有」。所以說雖然有業,但是這個業為什麼不驅使他輪迴呢?就是因為它沒有煩惱在這中間起催化作用的緣故。

師:這樣的解釋法很好。

丹:這和您剛剛講的,是不是一回事?

師:我剛才講的是帶煩惱,只知道佛、菩薩因慈悲心,所以帶煩惱,如果不帶煩惱,他沒有辦法在生死之中度眾生,這個說法也是有爭論的。

丹:阿羅漢帶業,不論是證入有餘涅槃或無餘涅槃的阿羅漢,業都還沒斷。也有帶煩惱的菩薩,但我還沒聽到有煩惱的佛。

師:是啊!羅漢的涅槃並不是究竟涅槃,他雖然住於涅槃,從此以後灰身滅智,但是不是絕對的灰身滅智是有問題的。大乘經論中提到,這些羅漢是醉於三昧酒而在那裡享受酒醉的滋味,但是酒醒之後,一定要出定的,一定要迴小向大,他會發現他並沒有真的證到涅槃,還是要度眾生。11

當然,佛是不會有煩惱的,但是當佛化為菩薩身分來度眾生,也可帶有煩惱。

阿羅漢是否帶有「引業」

丹:漢傳佛法有沒有「引業」這個名詞?剛才我說證得有餘涅槃或無餘涅槃的兩種阿羅漢所帶的業是引業嗎?

師:有「引業」這個名詞。但我不知道阿羅漢帶的是否應該稱為「引業」。

丹:凡夫的引業可使凡夫輪迴不斷,是不是這樣?

師:對。

丹:證得阿羅漢果的羅漢的引業,不見得會把他重新帶到六道輪迴裡邊來。

師:對。

什麼是「真正的佛」

丹: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九品〈般若波羅蜜多品〉裡邊講到,佛涅槃以後,為什麼還要再來的概念時,就和執著實有的經量部和毘婆娑宗的人發生爭論。毘婆娑宗和經量部問道:「如果佛不是真實存在的話,怎麼能來度眾生?」接著又問:「你認為佛是如幻如化的東西,怎麼會來做種種利生的事業?」寂天菩薩說:「你拜真實的佛,造真實的業,以後見到真實的佛來度你和度眾生;我拜如幻如化的佛,造如幻如化的業,見到的是如幻如化的佛,積的也是如幻如化的福慧資糧。」他就是說你自己的願力是那麼樣地強,你看一切是如幻如化;不執實的話,將來你修到那個程度時,你看到的佛也是如幻如化的。如果你一定要依靠佛,但事實上佛是如幻如化的,你終將無所依靠。

師:此與各人所依思辨基礎有關,寂天菩薩依中觀見,所見諸佛,皆是如幻如化,任何一法,無不如幻如化。但在一切有部的觀點是:「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經量部則比較進步,而謂:「現在有體,過未無體。」然在大眾部則云:「過去未來,非實有體。」又說:「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量,非所通達,都無中有。」12依此三種思想背景,開展出大乘佛教的瑜伽唯識派及中觀派,藏傳佛教又將此二合為一派。

也就是說,藏傳的中觀應成派,雖然講空,卻非印度中觀的空,仍是空中帶有的。

丹:坦白地講,到目前為止,我對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聖果證入究竟圓滿涅槃的佛陀的觀念,是依據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裡面所說的那個見解,做我信解的宗義。我認為在因位修學時,如果從一開始就不著相、不執實,當自己修到七地、八地以上時,因為自己的願力和精進心的緣故,也能見到那如幻如化的佛,而真正的佛也應該是那樣的。至少化身佛在行業上必定是如幻如化的。

師:真正的佛是空性,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叫作「真正的佛」,你所見到的不論是報身也好、法身也好,法身無身,報身佛則是如幻如化的佛。如果真正的法身佛能被見到的話,那一定不是法身佛。

真正的佛是常寂光,常寂光是沒有東西的,也沒有可見的。不是用我們的心意識所能體會和解釋的,唯有離開心意識所見到的佛才是真正的佛。

面對六塵時,佛與眾生最大的不同點

丹:另外有個問題跟這佛的涅槃也有關係,比如說我們講凡夫看到外在的六塵時,就動心起念生執著。但度眾生的佛,照樣看到凡夫所見的六塵,卻能不起心動念。佛是斷了的,這是一種怎樣的斷法呢?

師:也有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從經論中發現:佛跟我們所不同的就是沒有自我的判斷,沒有自我的立場,但是他的五官、六根照樣地動作,六識也照樣地工作。所以唯識講佛有四智,眾生用前五識的時候是煩惱,而佛用前五識的時候叫成所作智,是智慧。智慧的意思是沒有我,沒有自己的立場,但是如實地反應,如實地運作,應該怎麼運作,就怎麼運作。他不執著利害、得失、人我、是非,當下該怎麼處理,他就是怎麼處理。勝義諦雖然超越世俗諦卻不違世俗諦,佛的立場叫勝義諦,它不違亂世俗諦。就是說父親還是父親,兒子還是兒子。雖然勝義諦是超越父母子女的世俗關係之上的,但處理世俗的事情,還是依照世俗諦來表現,所不同的是:他不會因為這是我的父親,我才愛他;這是我的怨家,我就恨他。他沒有這樣的分別心,而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雖然眾生平等,但父親還是父親,兒子還是兒子,只要心裡邊沒有父子的情執,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沒有我執在裡頭。因此,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就是成了佛以後才能夠轉的,沒有成佛以前,前五識表現的都還是煩惱。前五識跟成佛時的第八識同時轉,所以《六祖壇經》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就是說六識、七識是在修行的時候轉。初地菩薩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當十地圓滿,金剛喻定最後心時,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丹:在因位階段的凡夫,因就是因、果就是果、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分得很清楚,而佛應該是把這善和惡分得最清楚最究竟的人。

師:當然!

丹:所以在佛的觀念中,有善就是善、惡就是惡的觀念。

師:不是,這不是佛的觀念,是以眾生的立場給他善與惡的標準,在佛的立場上沒有善惡這樣東西。我們在《中論》的〈觀去來品〉中,看到了沒有過去和未來;在〈觀業品〉,看到了沒有善與不善。

對佛而言,六根沒有,六界沒有,生死也沒有,連佛也沒有。此在《中論》〈觀六情品〉〈觀本際品〉,都可見到。但眾生有啊!正因佛沒有自己,所以他看到眾生,比所有眾生看得更清楚,如實地看到眾生的問題,所以他有悲心要度眾生。

佛的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

丹:我想我提一個名相可能會更清楚一點。佛有兩智:一是如所有智,即通達勝義諦的智慧;一是盡所有智,即通達世俗諦的智慧。佛透過通達世俗諦的那個智慧,所看到的善和惡,是不是像凡夫看到的一樣,也是對立的呢?

師:完全一樣。佛是為了成就眾生,那個智慧才表現出來的,但也不能說跟凡夫完全一樣。有時候凡夫認為的善惡,佛不一定會認為是善惡。

丹:從這觀點能不能說這個佛帶染,就是說帶著通達世俗諦的智慧所分辨的那種善惡、是非、有無?

師:可能不對哦!帶業也好,帶染也好,應該是從寂滅而變成有他的身體活動,身體的出現以及身體的行為。

我們這身體是煩惱所感的果報身,而在佛的智慧裡邊不應該有煩惱,他的智慧就是智慧,清淨就是清淨,不可能在智慧裡頭又是清淨的,又是不清淨的。

丹:對!我們在辯經院的時候,經常對佛有沒有「我」這個觀念,或「我是佛陀」、「我是比丘」、「我是中觀派的,持中觀見」的觀念等問題進行辯論。

師:您剛才提到的盡所有智、如所有智與勝義諦、世俗諦之間的關係如何?

丹:「盡所有智」是如實了解屬於世俗諦上的一切法之智。「如所有智」就是通達法性的智慧。

根本智與後得智

師:《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均說到根本智與後得智,又名如理的無分別智及如事的有分別智,與你所說的如所有智及盡所有智,大概類似吧?

丹:《現觀莊嚴論》中講見性菩薩有根本智和後得智,後得智是出定以後的智慧,根本智就是現觀空性的無漏智,好比一滴牛奶滴進一杯已裝有牛奶的杯子裡邊,必將相溶不可分一樣,能見和所見二顯,能取和所取二法,實際上是不一不異的東西。二顯的覺受全部證滅了的那種境界,悟道者和所悟的那個道完全化為一體,圓融無礙,已經證到這種境界的覺者或禪師,他所證得的這種智慧,叫根本智。而出定以後,行菩薩道時的那個般若妙智,則叫作後得智。

師:智本身是一個東西,只是一體的兩面,一個就是親證法性破除無明的,破除一分無明即證見一分法性,就是因為見法性可以破除無明。盡除無明徹見法性,則是根本智。而後得智是適應這個世間的,你剛才說是「出定」以後才使用後得智。實際上,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無所謂出定與不出定,他時時都在定中,定慧均等。菩薩進入初地,就是根本智的緣故。以根本智見法性身,破一分無明或斷二障種子,然後應對這世界時,則用後得智。用後得智的時候,因他已見到了法性,所以對應這世間時,雖然名相完全一樣,但已不同凡夫。

丹:知見不退的話,定力亦不滅?

師:對於已斷二障已得二智的佛及地上菩薩來說,知見不退定力也不滅。不能夠說他出定以後心就亂了,要不然他就不是佛及地上菩薩。

不過以天台家言,別教初住至七住斷見思二惑,證位不退;十行斷界內塵沙,證行不退;初地以上分斷無明,證念不退。如說知見不退,僅及斷見惑,那還不能常在定中。

丹:談到定的力量,和與此定相應的智慧,就出定的凡夫菩薩而言,他的真如智見,雖不是像在定位的時候那樣完全地顯現,在意識上面,則應明明朗朗。

即便是不在定位中,那個智見也仍能明明朗朗地顯現在意識上嗎?

師:如果出定之後比較迷糊了,那表示他沒有進入初地。初地以上的菩薩不論入定或出定都應該是相同的,如果出定以後便像凡夫,那就是還沒有進入初地。

丹:另外,有個說法就是得無間道智,恰似把賊趕出去,但還沒關上門,不小心的話,賊還會再回來,但在第二剎那間,獲得後得智的時候,就把門死死地關上了,從此以後賊再也不能進來了。

師:那就是很微細的分析了,我不清楚。不過從修證經驗而言,見空性者,未必即在空性中,如見山見水者,未必已在山和水中。

丹:能否請師父依您自己的實證經驗來分析根本智和後得智呢?

師:非常慚愧,哪裡能以我自己的經驗談此二智。

禪定與智慧

丹:我是考慮到禪定的力量,是否有增減的問題。比如說在根本位的時候,那禪定力是完全圓滿的。到後得位的時候因為出定的緣故,就稍稍有點減弱了,由於定力的減弱,是不是智慧也相對受到影響?

師:我想你講的是對的。因為菩薩並沒有將煩惱全部斷盡,他還有煩惱,而在定中見法性時,則一點煩惱也沒有。但是就禪宗而言,天上雖有烏雲,但打一個雷,閃一下閃電,就只看到光而沒有看到雲了,可是雲是還在的,只是閃電的光使你感覺到沒有看到雲而已,但是你已經看到光了。一直要到第八地以後,煩惱障斷盡,天上才會完全沒有烏雲。

丹:這裡的「光」是指什麼?

師:指菩薩的智慧。

丹:對,菩薩是先親證空性的。

師:親證空性,但是已經證了空性的人,在用後得智的時候,他的判斷力跟凡夫完全不一樣,要不然就不叫智了,既然具有不同的判斷力,那就表示他這力量應該是相當於在定中。我認為這後得智和根本智一定是連在一起的,不能夠離開根本智而有後得智,所以在用後得智的時候,定的力量應該還在。

丹:菩薩出定以後,又再入定重修中觀空性道理的時候,他所證得的智慧還是和根本位時的智慧一樣嗎?

師:如果一個已經證道的人,在一次見道之後,從此不再見道,這是很奇怪的事,但說每一次入定都能見道,可能也有問題。定有深淺,所以不一定每次入定都能見空性。

丹:即使是已現證空性之後仍無法做到嗎?

師:對!證悟很深的見空性者,每次入定都能再見道,那是初地以上菩薩。但初見道位有小乘、大乘之別,小乘初果見道,相當大乘初住至十住位,大乘見道是初地證法身。以禪宗而言,徹悟者固不論,淺悟者則要每次再見空性可能不是那麼容易。

丹:化身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的釋迦牟尼佛,他有沒有說「我是比丘」、「我是持中觀見的人」和「我是佛教的創始人」?中國天台宗和禪宗是否回答這個問題?

師:假名有我!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諸大小乘經中處處說我,例如常說「我從昔來」、「我為汝說」、「我是如來」、「我所說法」等。

丹:這和凡夫說「我」是不一樣的吧?

師:佛是假名「我」,凡夫是著相「我」。

禪宗的開悟與天台教判的修證次第

丹:我發現很多學習漢傳佛法的人常喜歡說開悟,此時他所謂的開悟是指初地以上的人嗎?

師:不一定,禪宗雖講開悟,可是不講菩薩次第,而是一旦頓悟自心,即與諸佛無別。

若以天台家的觀點,佛法有藏、通、別、圓的四教,除了藏教最高只成阿羅漢果,其餘三教的佛果,也是層次個別:1.通教的佛,相當於別教第十住位。2.別教的佛相當於圓教的十行位中第二饒益行階段。3.既名圓教,從凡夫至佛果的任何一人,都得名之為佛,所以乃至凡夫外道雖未聞法,理即是佛;若能聞法,名字即佛;若能聞法修行,觀行即佛;進入內凡位,是相似即佛;從別教初地至圓教等覺位,是分證即佛;最後即成究竟即佛。

不過天台家未說開悟見性,而開悟這個名詞,發源於天台家的根本聖典,《法華經.方便品》有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天台教判與藏傳佛教的修證次第之比較

丹:別教不是藏教?

師:別教不是藏教,藏教是小乘,唯有釋迦牟尼一人成了佛,其他的人僅成聲聞與緣覺;通教僅有三乘共通的十地;別教的佛,要經五十二個位次,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最後還有等覺和妙覺,歷三祇百劫的次第階位而成佛。西藏有沒有這種別教的說法?

丹:差不多。

師:一樣分五十二個階位嗎?

丹:按世俗諦的觀念來分的話,就是十地。若依菩提心的方法來分的話,有二十二個菩提心,最後的菩提心是法雲菩提心,那時候就是成佛了,那時候的菩提心,是究竟的菩提心、勝義諦的菩提心,法雲就可以降法雨。

師:那類似於天台宗講的別教,第十法雲地菩薩,即能遍行法雨,普降法雨。然在漢傳佛教中的《大智度論》見有五種菩提心,未見二十二菩提心之名。

丹:二十二菩提心,出於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而用於《現觀莊嚴論》。

師:有時間次第差別嗎?

丹:有的。

師:有層次差別的佛是很不容易成就的,所以天台宗所講別教的佛,不容易即身成就。

何謂禪宗的「開悟」

丹:那禪宗的開悟呢?

師:禪宗的開悟,不談層次,它是見性成佛,見性即見了佛性,就是跟佛所見的完全一樣。這一念你跟佛完全一樣,就是成了佛;下一念如果跟眾生一樣,又是眾生。念念是佛,念念是眾生,你的心跟佛心相應就是佛,你的心跟佛心不相應就是眾生,這是禪宗的意思。因此,禪宗鼓勵人要努力修行,時時刻刻要保持佛心。

丹:當你現觀空性時,就是開悟嗎?

師:對。

丹:空性是指心的空性呢?還是外境的?

師:沒有內外。

丹:那一般的人說:「他是個開悟的人」,並不一定是說他就是一個解脫了的證到初地以上的人。

師:也不能這麼說。

丹:這開悟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師:就是見空性,見空性就是開悟。

丹:凡夫也可以見空性嗎?

師:若見空性,即不落凡聖。

有的人見性以後能夠保持一段時間沒有煩惱,有的人保持很久,甚至一生都沒有問題,煩惱不顯現,但他們也不會講我就是初地菩薩,因為禪宗講無住無相的不執著。至於是佛?是菩薩?是凡夫?根本不是問題。

藏傳佛教「觀空性」的兩個層次

丹:對於觀空性分兩個層次:一是現量現觀,一是比量借觀。比量是經過邏輯的推理,是間接的。比如師父那天講的不淨觀,觀到最後見光,我想可能是觀的諸位與自己的法性相應變為一體,這也是觀空性的一種,但這種空性不是真正的空性而是比量借觀的,並不是直接現觀親證的。現量的觀空是現觀親證,比量的觀空是借觀借證。

師:何謂借觀?

丹:借一個相似的法性,不是真正的法性,他雖看到內外一體,但尚未真正化為空性,所以看到外在的東西仍然還是有。

師:《現觀莊嚴論》應該是現量吧?講現觀現證。

丹:沒錯,「如所有智」就是通達法性的智慧。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0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三、見山見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0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五、業識.中陰.明心.中觀見

返回目录